戏曲乐队传承与创新

2019-12-18 17:29罗志金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表现手法革新唱腔

罗志金

(濮阳市戏剧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河南 濮阳 457000)

戏曲音乐改革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唱腔的革新创造是乐队伴奏的丰富发展。其中,唱的革新当然是首要的,乐队的丰富发展则是从属的,与之相适应的。假如不弄清这种主从关系,在我们的工作上就可能把主要精力放在乐队伴奏的丰富发展上,而忽略唱腔的革新创造,这就会产生避重就轻、本末倒置的偏向。但另一方面,这也不是说乐队伴奏问题就无关紧要,可有可无,因而可以忽视乐队问题的重要性,甚至认为乐队伴奏的改进提高是多余的事。尽管乐队伴奏处于从属地位,但它毕意是构成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新的生活内容、新的表现题材的要求,随着唱腔艺术的创造发展,乐队伴奏也必须不断丰富革新。因此,乐队伴奏在革新发展中的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

许多剧种、剧团在乐队伴奏的丰富发展上作了各种各样的实验。其中有成功的例子,也有失败的经验。这里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而所有这些不同的实验,在许多人中间也有着不同的反应,有的赞成,有的反对,有的问题甚至长期争论着。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对戏曲乐队伴奏革新中的某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也就十分必要了。

现在,许多剧种、剧团的乐队都有了迅速的发展。人员增加了,乐器也增多了,无论在音量上、音色上都比以前大大地丰富了。有了这种条件,也就可能运用前奏、间奏这些新的伴奏形式,运用多声部的伴奏方法。这种情况也推动了剧团里音乐文化的普及工作,不少的乐师随着戏曲音乐发展,在实践中运用了配器和声。所有这些发展,都给戏曲乐队伴奏的丰富与提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同以前的乐队只有几个人,乐器只有所谓“四大件”,乐师大部分是文化程度不好的情况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这种变化,体现了新旧两个时代的对比。

首先,是它在伴奏上遵守着这样一个原则:它把自己看成是戏曲艺术的一个构成部分,在服从整体这样的要求下,它与演员的演唱、表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决不闹“独立性”,决不离开具体的戏曲内容,离开同演唱、表演的合作去追求什么独立的音乐效果。应该说,这就是个很好的传统。

在这样的创作原则指导下,传统的戏曲乐队创造和发展了整套自己所特有的伴奏方法、表现手法、伴奏形式和伴奏技巧,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的特点,也就是为戏剧服务的特点。因此,当戏曲乐队在为戏剧伴奏的时候,总是能做到既充分满足戏剧性的要求,又能充分发挥乐队伴奏的特长。比如说,如何运用伴奏这一点,它就决不从头到尾伴奏不停,而总是有所选择,有取舍的:当戏剧情绪的发展要求伴奏突出地发挥,伴奏就能运用各种方法来加强音乐气氛的渲染,造成戏剧性的高潮;当剧情发生无须伴奏出现时,它就可以完全休止,让表演或演唱去达到特殊的戏剧效果。再如乐队为唱腔伴奏时,它也不是互不相干各自为政,而总是与演唱水乳相融地交流。这些长处,正充分体现了乐队伴奏的整体性这个传统。

其次,这种传统还表现在这样一些具体内容上,就是它表现手法、伴奏方法的多样性。戏曲舞台上人物出场,乐队总有一些成套的锣鼓或曲牌伴奏。但不同的戏,不同的人物,伴奏也就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诸葛亮上场与李逵上场所用的伴奏就绝不相同,《杨门英杰》中佘太君出场与《三击掌》中王宝钏出场所用的伴奏也绝不一样。说到多样性,很容易引起这样的怀疑:戏曲音乐是以许许多多“程式”作为它的基本表现手段的,怎么说得上多样?其实,这一套套的“程式”被具体运用到每个戏里去的时候,它却是极有变化的,绝不千篇一律。举一个例子,伴奏上不同的处理,创造了不同的舞台气氛,表现了不同的戏剧情绪和人物性格。这一类艺术表现手法,在传统的乐队伴奏中是极其丰富多样,至于唱腔的伴奏,这种表现手法的变化就更为丰富。初看起来,伴奏与唱腔好像只是齐奏,其实并不这样简单。传统的伴奏讲究“托腔包调”,讲究托、保、视、垫等等要诀,这种朴素的说法概括了复杂的伴奏方法和技巧。例如伴奏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伴奏固然是与唱腔并行的,从头到尾不断,形成所谓“满腔满跟”,但也有的伴奏却并不跟随唱腔,只在唱腔的间隙出现,既将唱腔情绪继续加以伸展,又把几个互相间隔的唱腔片断接成一个整体。更有这样一种情况:根本不用任何伴奏,完全让演唱尽情发挥,而到了感情最集中的瞬间,伴奏突然加大起来,以造成情绪上的高潮,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在伴奏与演唱的关系上,伴奏有时固然与唱腔以平行齐奏的形式出现,伴奏也跟在唱腔之后,以模仿进行来形成与唱腔的前后呼应的时候,伴奏更用一种与幅腔完全不同的进行(如:唱腔旋律的起伏大,而伴奏却用平稳进行,或者唱腔旋律进行平稳,而伴奏起伏很频繁;或者唱腔节奏急促而伴奏节奏缓慢,等等)来造成一种对比,把唱腔衬托得更突出。这一类伴奏方法实际上含了某种复调的因素。而伴奏方法、伴奏形式上的多样性,是戏曲乐队伴奏中很丰富、很重要的一部分遗产。

再次,是传统戏曲乐队能以最简练的组织形式,发挥最好的伴奏效果。对于戏曲乐队的这些传统,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估价,它作为我们发展新的乐队伴奏的立足点。因为这种传统在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成就和实践经验,假如我们不去学习它、研究它,不把它充分继承下来不去革新发展,就只能使我们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越来越单调。继承传统,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对传统又要有新的发展。继承、发展,这是在对待传统问题上又对立、又统一的两个面。不继承,就无从发展,那就只能是替代,是凭空捏造;不发展,继承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继承的目的是要古为今用,而不是保存古董、不是复古。传统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东西,它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随着时间的演变,传统中一些过时的东西必然会逐渐消失,而一些新的东西却会不断补充进来,丰富旧的传统,使旧传统获得新发展。

继承与发展这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抛弃了任何一面,都只能促使传统死亡。

我们对戏曲乐队的革新发展的看法,也是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的。一方面,对传统的乐队伴奏要给予充分估价,把它们在艺术上的成就、经验,作为我们学习的范例,作为我们革新发展的立足点;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迷信传统,认为传统万能,认为“四大件”就已经十全十美,无须再从事什么创造性的劳动了。

因为传统的乐队伴奏尽管有我们前面所说的那许多长处,但在新生活面前,特别是当它要用来反映新的生活题材的时候,旧的传统就显出了它的某些局限,就迫切需要增加某些新的因素来补充它、丰富它、发展它。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所以这几年来在戏曲乐队伴奏的发展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剧种、剧团的伴奏乐器增加了,无论是在数量上或是种类上,大量地吸收和运用外来的、本剧种原先所没有的乐器,其中甚至包括某些西洋乐器。在伴奏的形式、方法上也出现了若干新的因素,如前奏曲、幕间曲。从历史上看,传统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既发展,就不可能不丢掉一些东西,同时又补充一些东西。有人会担心这样一来传统就会没有了。

一切革新,都需要通过实验,都需要进行探索。既然是实验,是探索,就免不了失败,并且应该允许失败。失败,只是说明我们在处理艺术革新问题上方法还不高明。要善于从失败的经验中发现我们在思想、认识艺术修养上的弱点。传统的戏曲乐队伴奏是需要不断发展提高的,不能老是停留在既有的水平上,因此需要尽一切努力来发展传统戏曲的伴奏艺术。但这种发展,必须使传统戏曲的伴奏艺术在表现力上,在艺术水平上真正有所提高,这才是最根本的要求。

猜你喜欢
表现手法革新唱腔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试探通用数字语言符号的同构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中国黄梅戏优秀唱腔全集》出版发行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周克芹纪念:捍卫与革新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复旧运转
厚重感
略论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