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交响合唱版《朝阳沟》

2019-12-18 17:29蔡书志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颤音交响豫剧

蔡书志

(信阳市艺术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豫剧音乐来自民间,由民间艺人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和广大观众的欣赏习惯进行创作,不断改进,长期积累,以至今日。所以豫剧音乐有着很强的民间性和群众性。它质朴、自然、热烈、激昂,具有着浓烈的乡土气息,让人倍感亲切。秉持这一美学追求,在豫剧现代戏发展史上有一部表现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戏进程中写下了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1958年诞生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

豫剧《朝阳沟》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得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在组成戏曲这种综合性的艺术因素里,唱腔在戏曲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造就了戏曲独具特色的演唱风格。豫剧音乐本身具备着一定的格式,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但从它整个的发展史看,又从没有哪个格式是长期凝固不变的,它总是时代的生活和观众审美心理的变化而变化、发展。在2013年,由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又一次推陈出新,第一次打破了《朝阳沟》50多年的演唱形式,以交响合唱的表现手法,再次展现这一经典之作。交响合唱《朝阳沟》将原作的经典唱段及音乐片段进行整合改编,分序曲、上山、磨炼、冲突、下山、悔悟、回山、尾声8个部分,体现了原剧的基本情节,在保持了原剧的音乐基本素材的基础上加入了领唱、伴唱、重唱、合唱、交响乐队演奏等元素,给传统戏曲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无论在音乐的体裁和形式上,在音乐的音调和风格上,都呈现着多彩的面貌。

毋庸置疑,豫剧现代戏同样采用了豫剧传统戏的音乐,尽管吸收了许多姊妹艺术的唱腔旋律,但总体的乡土气息仍很浓重。说到交响合唱《朝阳沟》,首先,“交响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交响合唱《朝阳沟》首次将交响乐与豫剧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中西交融、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重塑了新时期的“朝阳沟”精神。说到“小提琴”,在更多人看来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弓弦乐器,有着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具有“乐器中的王后”之称。一般情况下,在交响乐演奏时,吸引眼球最多的就是小提琴,有小提琴的存在才会是一场完整的音乐会。而交响合唱《朝阳沟》则是把小提琴和中国戏曲联系在了一起,这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交响合唱《朝阳沟》的第一乐章为“银环上山”,是豫剧《朝阳沟》中的经典唱段,乐章一开始就以宏伟的气势和欢快的节奏很快的就带我们进入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此时,小提琴以欢快明晰的节奏呈现出本段的主旋律,来展现农村美好风光以及青年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尤其是第一乐章的《祖国的大建设一日千里》中,更是代替了戏曲板胡“主弦”的地位,明显的突出了豫剧曲调的特色。由于合唱元素的加入,更能体现出本段情绪的恢弘和震撼。在交响乐队中,整个演奏是需要整个团队来共同完成,完美的配合和搭配才会打造出高质量的听觉盛宴,这是对每一位演奏者的要求。交响乐相较于独奏音乐而言,更为重视多种乐器音色的融合,对整体演奏的质量和整体的配合要求很高,这也是对小提琴演奏者的重大考验。由于小提琴音色的独特性,而且音高较高,一旦配合不好,很容易被听出破绽,影响整个乐曲的质量。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由于合唱部分的音调略低切浑厚,与小提琴的基本音色相悖,所以在此乐段,小提琴运用了大量的“紧拉慢唱”的表现方式,突出了合唱在其中的色彩,增强了现代气息,与之前的《朝阳沟》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彰显当今祖国建设“一日千里”的大步伐。

在第一乐章中,《上山》一唱段是男女主人公出场的重要段落。女主人公银环以轻快的节奏、甜美的嗓音和活泼的表演手法演唱,描述着一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和对于农村生活所表现出的新鲜感。在这一段中,小提琴演奏也是跟随者演唱者的起伏而起伏,这其中就涉及到了音乐的“呼吸”一词。在很多人看来“呼吸”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其实“呼吸”在世间万物中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音乐中,呼吸的重要程度堪比“节奏”的地位。音乐中的呼吸就是指曲式分析中基本形式结构单位: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间的停顿,了解乐汇、乐节、乐句的划分,演奏者能够较准确的把握结构呼吸并调节自身呼吸,顺应音乐的律动,乐节之间浅呼吸,乐句之间深呼吸,乐节内不呼吸的原则,规划运弓的速度、力度、深浅以及揉弦的频率等。美国钢琴家露丝·C·弗里德伯格说:“不论对于独奏还是室内乐,更有帮助的建议是与音乐一起呼吸。这将会减小身体的紧张程度,增大氧气给予的能量的流动,并确保一种对音乐分句中抑扬顿挫的充分理解。”小提琴演奏中的呼吸是指音乐作品演奏中,与音乐表现的力度、速度、情感等因素相匹配的呼吸以及演奏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上山》这一段中,演奏者要根据演唱者的音乐节奏和“呼吸”来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处理,尤其是在交响乐中,“呼吸”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及统一性的把控就更加的难上加难。小提琴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拨弦,颤音,用以点缀。其实就是配合演员演唱时的“呼吸”节奏,用欢快,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豫剧当中较为随意的旋律和本段所要表现的场景和气氛。

在豫剧《朝阳沟》中,由于是在原著上进行改编的,所以其中也保留了大量的豫剧特点,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成为了它的一大特点,例如《咱们说说知心话》《学锄地》等,里面就运用了大量的“颤音”。“颤音”也分为长颤音、短颤音、双弦颤音和双重颤音。长颤音,是为了使拖长的单音在演奏上避免其表情呆滞、毫无变化、没有生气、不灵活、单调乏味等缺陷的。因此,长颤音的演奏,要求速度上要快,节奏上要很匀整,技术上要毫不间断,效果要保证清晰明确。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奏出来的颤音,才能给人以悦耳动听的感觉。否则,它的演奏将会有缺陷与不足。而短颤音则显得生动活泼,赋予乐曲以极其活跃的生命力。

在第三乐章《山水难离》中,有一段室内乐风的间奏曲,乐曲汲取豫剧音乐的典型音调,借鉴西洋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一组弦乐器与单簧管、长笛的重奏,生动而深刻的揭示了女主公银环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交响缠绕的旋律,与不同性格的音乐主题的对奏,就好像银环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理智的对话。其中小提琴以细腻的旋律反复的演奏,表现女性内心为难和不舍。音乐是抽象的,它需要感知、体验和想象。所以要想表现人物的内心,就要先走进人物的内心,设身处地的去体会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的了解人物内心的变化和动向,更加细腻和全面的展示给观众,这是每一个优秀的音乐人都要具备的素质。如何去走进人物,那就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再赋予优美的乐感对于小提琴的演奏效果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演者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各种艺术的汲取。在表演时,努力发挥潜在丰富的想象力,用心去感受对乐曲的理解,力求达到最美的演奏效果。演奏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通过实际的例子佐证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当下,是由过去单一的听戏娱乐形式年代转向了多元化的时代。当代社会娱乐形式的选择很多,如电影、电视、网络、手机、旅游、餐饮、体育等,无疑都在冲击着戏曲市场,使得原本不大的戏曲阵营不断丢失,交响合唱《朝阳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豫剧和交响乐的一次跨越。豫剧和交响乐合唱的结合是形式上的创新,既保留了传统音乐素养,又开创新的审美品格,对广大音乐工作者有着可资借鉴的意义和价值。

猜你喜欢
颤音交响豫剧
孤岛自鸣:流连与放逐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颤音问题研究
基于长笛演奏与教学中的颤音研究
美声演唱中颤音技术的运用研究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浅析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