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伦理功能研究

2019-12-18 17:29罗财喜李恋恋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荣誉感责任感志愿

罗财喜 李恋恋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志愿者’‘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等公益活动,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公民道德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也明确提出,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多渠道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总体素质较高,有很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有利于深化高校大学生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整个的社会和谐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有利于积极推动社会文明。志愿服务活动与志愿者精神符合现代的道德规范,同时由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普遍较强,内心渴望得到社会的肯定,通过志愿服务可以实现他们的愿望,获得社会的积极评价,从而有利于建立独立、健全的人格。他们通过志愿服务这一道德实践,净化了自己的心灵,提升了社会、集体荣誉感,提升了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这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大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行动,可以理论与实践结合,自己与社会多融和,把服务他人与教育自我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伦理功能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道德激励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就是指它具有一股激发、鼓励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自觉地为他人、社会和国家多做有益的事。通过志愿活动,当大学生志愿者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益社会和他人时,一种内心情念、责任感和道德情感就会油然而生。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道德激励,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理想的激励。崇高的道德理想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强大动力。当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具有很高的价值,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为社会为国家添砖加瓦时,就会有一种非凡的魅力,可使大学生志愿者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第二、道德榜样的激励 。我们大学生通过志愿行为,获得了国家、社会和他人的认可,从而自己被树立了榜样,成为很多人学习的对象。他们的行为激励很多人要为国家默默奉献,从而获得一种良心满足,获得激励,有利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至善品德的养成。

第三、荣誉感的激励。所谓荣誉感,是指大学生个人进行志愿道德实践后受到社会的赞扬、肯定,从内心获得一种价值认同和感情上的满足。这就会激励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存在的价值,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履行道德义务的自觉心,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应有的贡献。对荣誉感的作用,周恩来曾这样说道:“荣誉感可使有为之士益奋其勇气,以达闻达;不法之徒思考其过失,以补前衍”。[1]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志愿服务能培养大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公益、民主、合作、信任、和谐等道德品质,能对学生灌输以人为本、人道主义、公平正义、民主平等、无私奉献等道德价值和精神,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其次,志愿服务在培育大学生公民道德品质,救助弱势群体,发展民主政治,创造社会资本,保护生态环境,倡导诚信友爱等,有效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体品德建设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强化道德责任的功能。根据《哲学大辞典》的说法,所谓“道德责任”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过失及其不良后果在道义上所承担的责任[2]。马克思主义认为,虽然人对自己的行为具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不能是绝对的自由,要受一定的制约,比如客观必然性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人又具有主观能动性,有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道德责任。要对他人、对社会和国家履行道德责任,这也是人之为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这就需要人的内心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大学生的志愿服务虽具有自愿性,但毕竟是与人和社会打交道,其行为的好坏会涉及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必须有条件制约:一方面,志愿者必须自觉、自愿地遵守服务准则,不能有违法或违反道德规范的情况;另一方面,志愿人员必须发自内心的去履行道德责任,志愿任务完美完成,使社会或他人获得真正的帮助。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也是一个形成道德责任感的过程。这比传统的说教效果大不一样。这正如学者所说,“在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自身内部的矛盾,即自己的社会责任与自己本身尚不成熟之间的矛盾。”[3]因此,大学必须改变德育教育方式,单纯用简单的、外在的说教和灌输方式不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很难使大学生形成道德责任感,甚至引起大学生反感,导致抵触情绪。与此相反,如果采取多种德育教学模式,鼓励大学生多参与志愿服务,让他们在服务他人、贡献社会的过程中,看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学会做人,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一来,他们的道德责任感就会逐渐形成,才能达到人才培养方案预期的道德教育目标。

猜你喜欢
荣誉感责任感志愿
以志愿,致青春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这是我们要的集体荣誉感吗
Heart to Heart with the CPC与党同心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志愿中国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农村文化月“千村计划”“农民文学奖”发起人张一一:农民文学奖提升农民的荣誉感和幸福感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