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创新

2019-12-18 15:12袁小农
魅力中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袁小农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是习近平主席在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的。充分体现了我党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水平的提升,并反映了我党进行改革的决心。至此法治出现在大众视野,并成为高频词汇频频出现在各大报刊媒体中,依法治国的理念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得到了创新和深化。

一、依法治国理论的提出背景

早在辛亥革命时,孙中山先生便带领我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摆脱了封建皇权的统治,逐渐走上民主化道路。至此,我国迈出了民主社会的第一步。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标志民主、共和在我国的扎根。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并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此从以往的人治转变为法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使得我国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合理有效的治国理政,才能保障改革的深化性。领导人正确认识到法律思维、法律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性,并提高对法律建设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等党中央领导,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并对依法治国进行全面推进的战略。

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的民主建设、法制建设遇到了较大的阻碍,左倾思想的错误甚至导致发展出现倒退的现象。邓小平同志认为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某些封建主义思想过于顽固,因此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彻底解决问题。通过依法治国,可以更好的满足新时代的需求,还可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结合当前国家社会以及我国的国情,我国开展了市场经济体制,为保障该体制的实行效果,并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需要由有效的法律进行保障。因此可以说,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无论是哪种社会形态都需要精神文明的支持,从而对物质文明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转。在相关会议上,指出了我国应在将经济建设作为发展中心的基础上,开展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物质文明的建设。依法治国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紧密联系,精神文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而依法治国则是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二、依法治国的理论

依法治国是指通过法律进行国家的治理的一种方法,在治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并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规律、国情等相结合。将依法治国理论融入到我国运作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中,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通过法律所具有的强制力的特点,保障运行的有序性,避免受到人为的干扰和控制。依法治国具有丰富的内涵,并为法制建设的方向和任务等提供了参考。依法治国理论的核心便是依照宪法进行国家的治理,是实现治国安邦的基本方针。其主要前提便是有法可依,中心环节则是有法必依,并将依法执政作为关键,通过违法必究作为保证。该治国思想充分结合了宪法和其他的法律,治理的对象既包含我国公民,又包含国家机关和相关的工作人员。

法治中国的概念具有广泛和深远意义,应当强调以下几方面:

一是法治中国突出和强化了法治国家的个性和特色。推进国家制度民主化和法治化是世界潮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建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世界法治之林中与其他国家的法治并行。法治国家不是笼统的更不是抽象的法治国家,而是有历史文化根基和由中国国情规定的法治国家,它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制度和道路的有机统一。

二是法治中国表明和强调了在国际秩序和规则构建中的话语权。建立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各国在世界规则构建中激烈竞争话语权。适应全球化和世界强国建设需要,中国政府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国际事务,以法治姿态重塑和发展双边和多边关系,这无疑有利于作为一个法治大国不断扩大和增强对国际关系规则制定的参与权和发言权,有助于发挥一个法治国家对国际社会规则重建和秩序重构的建设性作用。

三、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一)提高对法治的重视

各族人民紧跟法治精神进行改革,并全身心的投入到发展中,党中央领导也感受到改革的重大意义,并了解到改革任务的艰巨性,具有较大的风险和压力。所以党中央领导进行了改革的深化,并对改革路线进行设计,从而保障治理国家更具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同执行。对此应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时,应满足的要求和不可或缺的保障。推动从严治党和执政兴国,保障整体局面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促进进一步发展。其次应正确认识到实现依法治国,对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为法治能力的提升、治理体系的完善、现代化发展的实现提供了制度化的支持。通过党、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依法治国提供的保障具有较好的长期性和全局性,并保障法治社会有效推行,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加强党的领导

在相关会议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总目标,且在该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党的基本原则。我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应始终坚持我党的领导,从而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实现。党的有效领导也许通过社会主义法治来实现。我国的宪法中明确了我党的领导地位,并通过法治建设强化了我党的执政权威。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群众的榜样,应提高自身的思想防线,并保障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期待,充分做到为人民服务。

(三)习近平总书记的法治观

应始终坚持我国的一切权利是人民群众的宪法理念,其中人民意志的体现便是主权,并且是最高权利的主要体现,而国家权利的来源又是人民。资产阶级社会中,人民是指资产阶级群体而不是人民群众。在我国的传统思想中通常是以民为本,我党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高度重视,且我党代表的就是人民群众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在当选政治局常委的见面会上曾表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党的奋斗目标。

四、实现依法治国的措施

(一)其中存在的问题

法治是我国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并且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前提。但是在进行法治建设时,其中仍存在部分问题,阻碍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便是法律虽然是治理社会的基础,但其仍缺乏权威性。在实际的执行中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致使无法发挥自身的使用功能。其二便是部分地方腐败问题较为严重,反腐败工作进程较慢,致使法治建设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其三便是司法缺乏严格性、规范性和公正性,致使法律的实际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其四便是在法律行政的过程中,受到地方政府的干扰,致使法治监督管理未能有效落实。其五便是法律缺乏全面性,虽然在经济方面具有较多较全面的立法,但是在生态、社会等方面的立法则相对较少,且缺乏全面性。其六便是法律宣传力度较弱,人民群众对法律的意识不足,对法律内容缺乏有效了解。人民群众中存在较多的法盲,致使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行受到阻碍。

(二)具体措施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应提高对以下几方面的重视:严格按照法律进行国家的质量,在做事的过程中遵循法律开展,树立法律的权威。通过提高法律的权威性,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可度,从而促进法律推行效果的提升。保障法治的切实落实,从而使法律的使用功能可以正常发挥,避免流于形式。所以应全面树立法律的权威,保障依法治国的有效落实。加强法律实行的力度、效率,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认可度。政府在行政时,应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避免超越法律限界,应充分做好人民的榜样。我国社会主义额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并且在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中,我党处于领导者、组织者的地位。通过我党的正确领导,使依法治国得以实现,促进我国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应加强立法工作,当前阶段法律中尚存在部分漏洞。部分领域缺乏全面的法律,甚至一些新兴的行业未能及时出台相对应的法律,致使法律体系缺乏完备性。而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对该方略的实现具有直接影响。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工作进步较大,在很多方面均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了有法可依的初步实现。但是这些法律更多的是存在于经济方面和社会生活方面,在部分领域法律基础仍较为薄弱。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更新换代较为迅速,使得法律的老化现象严重,无法较好的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因此急需改善和创新。法律中部分内容缺乏严谨性,导致修改过于频繁,严重影响到法律的使用寿命。

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法律应朝着社会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渗透、发展。并且法律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人民群众需要必备的知识、技能,对构建未来的美好生活、社会主义社会等具有重要影响。并且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权威的提升,法律的执行力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度,保障法律的公正性和可靠性,推进法律强制力的提升。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人们群众知法懂法,保证自身法律意识的正确性,并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自觉用户法律,并维护法律。

五、依法治国的途径和创新

(一)依法治国的实践

中国梦真实的反映了我党的责任和理想,并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共同理想和追求。中国梦的法治内涵通常包含以下几方面:实现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提升,促使法治方式更具永久化、现代化。使社会协商的对话制度更具完善性,保障上级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有效沟通。在进行法治时,应实现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保障所建立的法律体系具有完善性,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并适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依法治国理论的创新

充分与建设法治社会的目标相结合,提出的理论应与建设目标具有配套性,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从而相辅相成,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和法律完善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结合当前的法制建设,其中仍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应在制度部署的基础上,对国民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强化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全面推动法治社会的构建。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要围绕几个重要焦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在各种领域的各方面利益冲突时,要善于解决并且做出适当的维护和保障,以维持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地位,准确掌握问题核心,使法治社会的建设立足于根本。

1.立足我国的国情。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基本国情,为了快速建成更加发达、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国的一切社会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实践创新,离不开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个大环境,在依法治国实践活动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正确把握我国国情的丰富内容,包括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族心理以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等。

2.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法治文明。我国的法治建设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的,党的领导和中国化的指导思想是我国进行依法治国实践创新的坚强后盾,如法制宣传的推动等。我国依法治国工作的推进和创新要体现出中国特色,最终要建成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3.具有前瞻性眼光。人类文明具有相通性,在我国进行依法治国实践创新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将视野停留在我国本土,而是要立足长远,借鉴他国的优秀经验,准确定位自身、正确认识现状、勇于吸收经验,取其精华,舍其糟粕,以先进的世界眼光和大国胸怀加快我国的法治国家建设,只有在具有大国情怀和前瞻性目标的情况下,我国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六、结语

依法治国对促进我国民主发展,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是现代化政治文明的标志,需要充分保障它的全局性和长期性。在进行依法治国的理论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切实将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并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法治和德治有效结合。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行,需要人民群众具有相应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保障立法的完善性,提高法律的权威性和人民的信任度,从而使人民群众自觉拥护法律并遵守法律,切实实现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让人死亡的法律
依法治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
两会布局 依法治国
镜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