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019-12-18 17:29张瑛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动手观念美术

张瑛

(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江西 上饶 334000)

引言:新课标的改革下提倡素质教育,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转变,艺术课程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重视,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保证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学习态度,然后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学生心理特征的变化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此来促进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本文就针对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做出了研究。

一、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一)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小学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

任何一门学科,只有普遍受到了社会、家长、学校以及学生自己的认可和重视,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进而体现其最大价值,即全面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现阶段,我国各个阶段普遍不够重视小学美术的教学和学习。更多的学校只是关注学生的升学率,而升学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观念自然而然更加注重语文、英语、数学等门科教学,而美术课程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开设的目的更加侧重于修身养性和提高审美能力,对于升学率没有影响,因而不重视小学美术学科教育。这种现状不仅影响了美术课程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还严重打击了美术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大大降低。

(二)小学美术教师没有及时更新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

美术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使用一些科学合理、先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集中注意力、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及提高课堂效率。老师通过教学慢慢地会形成一套具有经验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随着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已经很难满足教学需求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在美术教学中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以及掌握绘画技巧就够了,因此,很少会在课堂上组织相关活动来培养和提高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包括美术教学中所要求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机会也很少,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大大降低了美术课堂的趣味性和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

(一)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动手习惯,吸引动手兴趣

动手实践是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探索精神的形成,由于人的大脑与运动机能是息息相关的,当一个人在运动的过程中,大脑也会处于兴奋的状态,思维能力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并不会对所有的实践活动都积极参与,只有感兴趣的才会积极参与其中,情感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如果能在绘画的过程中使学生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对于提高动手实践兴趣具有重要作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不仅仅包括每一个人对自身的美的要求,还表示每一个人都喜欢美好的事物,美术课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美,因而美术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实施展示性教学,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动力

动手实践能力的高低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就是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的美观程度,这两种表现形式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最贴近,能直接参与两种实践教学中,体会动手的快乐。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在美术课堂上非常向往对其他同学或者同龄人的作品进行观看,若觉得别人画的好则有前进的动力,如果是自己的画受到了表扬,就能提高自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在欣赏的过程中能高度集中参与课堂的注意力,在观赏的之后,教师需要对作品进行点评,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绘画的技巧,进而提升自己。

(三)积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

鼓励式教学是任何教学模式必不可缺的,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正确的道路上提升自己,在新课标改革之下,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处于较低年级时,主要进行教师点评,当学生处于较高年级以后可以适当地进行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后老师再进行补充,通过不断的努力,慢慢地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同时实践能力和审美水平也将有所提高。

结束语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性特点、心理特征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学模式。小学美术课程的开展能有效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观念、重视动手实践在美术中的运用以及创新教学模式,多多参与一些培训和讲座来提升自己,不断反省和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猜你喜欢
动手观念美术
我也来动手
维生素的新观念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新闻观念与实践需反转
动手动脑多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