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老年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选择和疗效观察

2019-12-18 07:00苗婷婷
智慧健康 2019年33期
关键词:帕酮室上性普罗

苗婷婷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1)

0 引言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尤其在急诊中常见。心房颤动(AF)及心房扑动(AFL)是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而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最常见类型,另外还有因隐匿性或显性房室旁路即预激综合征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对于窄QRS 波且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紧急治疗时常规使用迷走神经按摩法,使抑制信号传人房室结,从而纠正心律失常,初次尝试复律失败者可静脉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首选钙通道拮抗剂维拉帕米和腺苷;而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宽QRS 波、心动过速的紧急治疗,则应该立即应用直流电复律终止宽大畸形。但在临床上不典型的心电图常会影响心律失常的诊断,在基层医疗机构由于技术所限,为了争取抢救时间更倾向于采用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等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房性、室性均有效)[2]。抗心律失常药物种类繁多,药物的选择大多取决于医师的个人经验,缺乏有效的统计学支持。因此本研究对比分析近年来医院内科收治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普罗帕酮与胺碘酮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7 年10 月至2018 年10 月本院内科收治的各种病因导致的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270 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胺碘酮组137 例及普罗帕酮组133 例。诊断符合《内科学》第8 版的标准,均有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其中男性178 例,女性92 例;年龄42-83 岁,平均(58.2±10.6)岁;AF 及AFL196 例,AVNRT74 例。排除永久性房颤、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以及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衰)、呼吸衰竭(呼衰)、糖尿病等患者。

1.2 方法

(1)胺碘酮组:首剂给予胺碘酮5-7 mg/kg 静脉注射30-60 min,然后以1.2-1.8 g/d 持续静脉滴注(静滴)或分次口服,直至总量达10 g,治疗有效后改为口服,每次100-400 mg,每日1 次,疗程15 d。

(2)普罗帕酮组:首剂给予普罗帕酮1.0-1.5 mg/kg 缓慢静脉注射,然后以0.5-1.0 mg 静滴维持,治疗有效后改为口服,每次100-200 mg,每日3-4 次,疗程15d[3]。

1.3 观察指标及方法

用药后心电监护24-72 h。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为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均转为窦性心律,短期内无复发;有效为心律失常能恢复为窦性心律,但短期内复发,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缩短,发作次数减少;无效为未能达到以上两者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分析应用的是统计学软件SPSS 13.0 开展统计分析的,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计量资料,用t进行检验,P<0.05时,说明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 结果

2.1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

270 例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5%。AF、AFL196 例,总有效率为89.8%;AVNRT74 例,总有效率为82.4%。

2.2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AF、AFL 的疗效比较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AF、AFL 的显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AF、AFL 的疗效[n(%)]

2.3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AVNRT 的疗效比较

普罗帕酮对AVNRT 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高于胺碘酮P<0.05,见表2。

表2 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AVNRT 的疗效[n(%)]

2.4 不良反应

270 例患者中出现药物相关不良反应37 例(13.7%),胺碘酮组22 例出现不良反应(59.4%),其中14 例肝功能正常者用药后出现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至正常参考值的2 倍以上,9 例出现需干预的低血压,3 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4 例现两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普罗帕酮组15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40.5%),其中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交界性心律1O 例,低血压6 例,恶心、呕吐2 例,3 例出现两种或以上的不良反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有研究指出,低氧血症也是心律失常的独立发病因素,正常心脏对缺氧有较强的耐受力,而有心脏基础疾病者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明显变差。因此本研究排除AMI、不稳定型心绞痛、病窦综合征,以及合并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缺血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心衰、呼衰、糖尿病等。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普罗帕酮为Ic 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药理作用为阻断钠通道,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最大速率(Vmax),减慢传导,轻微延长动作电位时程,从而起到减慢心率的作用[4]。胺碘酮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临床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5]。但胺碘酮有轻微的负性肌力作用,可加重心衰症状,当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时常用胺碘酮代替,此时与其他负性肌力药物的共同作用可能导致更明显的不良反应[6]。

猜你喜欢
帕酮室上性普罗
普罗之城——通州新潞运河创意区
奇怪的纸盒子
国产碘克沙醇和碘普罗胺致肾功能不全患者产生肾毒性的比较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普罗帕酮对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及对快钠电流的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毒患者血液中普罗帕酮LC-MS/MS检测方法的建立
普罗帕酮在家兔体内的死后分布1)
婴幼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治疗
耳针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18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