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南宗圣地”衢州的弟子群及其特征

2019-12-19 02:15周纪焕周心逸
孔学堂 2019年2期
关键词:衢州王阳明特征

周纪焕?周心逸

摘要:建炎三年(1129),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渡,赐家衢州,衢州遂成为“南宗圣地”。王阳明“几度西安道”,衢州因“四省通衢”的地理便利和交通优势,成为其人生的重要驿站。这无疑扩大了王阳明在衢州的文化影响力,王玑、栾惠、周积、徐霈等纷纷投入其门,学成后自觉开展良知学说的讲传和践履,蔚为衢州阳明弟子群之大观,是浙中王门的重要力量,极大地丰富了江南地区的王学图谱。本文广泛搜罗方志、宗谱等史料,对衢州阳明弟子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辨析,廓清了他们的生卒年、墓葬、著述、师承等诸多疑云。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该弟子群在地域分布、思想来源、学术交往、笃行良知、乡村建设等方面所具有的鲜明特征。

关键词:王阳明  南宗圣地  衢州  弟子群  特征

作者:周纪焕,衢州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  衢州  324000);周心逸,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浙江  杭州  310058)。

南宋建炎三年(1129),孔子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至圣及丌官夫人楷木像扈跸南渡,赐家衢州,衢州成为“东南阙里”“南宗圣地”。“近圣人之居”遂从山东曲阜“位移”至浙江衢州,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士民潜藏于心、具有集成性的近圣文化心理被激活,对儒家思想的积极奉行成为他们自觉的文化追求和文化选择。朱熹、吕祖谦、张栻等大儒纷纷莅衢,为儒学在衢州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和学术环境。

明代,随着阳明学的诞生和兴起,良好的向学传统和“四省通衢”的地理、交通优势,促成了阳明学说在衢州的风靡。一方面,衢州是王阳明从故乡余姚、绍兴与赣闽黔粤桂等地往来不可逾越的重要驿站,他“几度西安道”,在衢所创作的诗歌及相关活动扩大了其思想对衢州的文化影响。另一方面,衢州始终处在浙中、江右王门的影响辐射范围内,吸引不少衢州士人赴南京、绍兴等地听阳明及其弟子讲学。嘉靖四年(1525),王阳明为杭州万松书院作重修记,时主祀万松书院的是孔子第六十世嫡长孙、五经博士孔承美之子孔弘章,王阳明与衢州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衢州的许多儒生被选拔到万松书院作为国子监备选生员,江右阳明弟子万潮时任浙江提学副使,常至书院会讲,书院生员对阳明良知学说的理解和兴趣更进一步,进而投入阳明之门,进一步扩大了衢州阳明弟子队伍。这些弟子学成之后,在区域内通过书院讲会等方式,自觉开展良知学说讲传和践履,有力推动了阳明学在衢州的广泛传播。

衢州府领属邑有五,即西安(附郭)、龙游、江山、常山和开化,阳明弟子遍及五邑。阳明年谱对衢州阳明弟子有四次集中的记述,计有十余人。一是正德九年甲戌(1514)五月在南京,徐爱等二十余弟子“同聚师门,日夕渍砺不懈”,其中有江山的周积、郑骝、西安的栾惠等人。二是嘉靖六年丁亥(1527)秋,阳明出征思田行经衢州,栾惠、王玑等数十人冒雨在衢江边迎候,王畿说:“君(王玑)与栾君惠、王君修、林君文琼、郑君礼辈候于江浒,复求印可。”王玑是西安人,林文琼是江山人,郑礼是常山人,王修不详,参加迎接恩师的弟子明显具有地方代表性,足见在衢弟子对恩师的到来是做了精心准备的。三是“龙游水南会”的诸生,他们是柴惟道、徐天民、王之弼、徐惟缉、王之京、王念伟等,其中徐天民、王之弼是龙游人,柴惟道、徐惟缉是江山人,王念伟为西安王玑之子,王之京不载于方志。四是嘉靖八年己丑(1529)正月癸丑、辛酉,王阳明灵柩先后抵达玉山、西安,有栾惠、何伦、王修、林文琼、徐霈等弟子前往迎候和祭奠,何伦、徐霈是江山人。

遗憾的是,此后的黄宗羲《明儒学案》未曾收录衢州籍阳明弟子,而当代个别学者虽然关注到衢州阳明学弟子,研究中往往只关注年谱中述及的受业弟子。黄宗羲对多如牛毛的阳明后学的取舍,对衢州弟子的忽略,自有其學术思想史的立场,但衢州是阳明弟子盈天下不可忽视的重要区域,衢州阳明后学是浙中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代阳明学传播的重要力量。本文所考察的囊括了受业、再传、三传和私淑弟子的阳明弟子群,不仅人数众多,其规模显然大大超过了年谱所载,更以致良知为的,彼此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学术交流,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既有阳明学的诸多共同特质,又颇具地方特色。下面结合衢州以及阳明的衢州弟子在他们任职地的方志、宗谱和其他资料,分县域进行具体考察。

一、西安县阳明弟子群 [见英文版第66页,下同]

(一)及身弟子 [66]

1.王玑(1490—1563),字在叔,晚年号在庵。十岁就小学,稍长从师习《周易》大义,三十岁“补郡文学”,获得生员资格,可谓大器晚成。少时闻陈白沙之学,心亟仰慕之。青衿之时从王阳明学。王玑得以师从阳明,与两个人密切相关。一是受到浙江督学万潮的影响。王玑于嘉靖四年乙酉(1525)中乡举,因名额所限不及录名,肄业万松书院。万潮“与闻师说”,王玑为心学折服,渡钱塘江师从阳明。“先师一见,喜其悃质庞厚无他肠,外朴内炯,心授记焉。”二是获得父亲王进的支持。王进,字文晖,号吉庵,性仁厚,家贫但读不废耕。阳明弟子徐阶说:“予与在叔同为阳明先生之学,尝闻其乡之人曰,先生始倡道东南,士之豪杰者多从之,然其父兄以为是不可与进取,率戒使不得为。公独抱其书以授在叔,曰:‘此正学也,用是。在叔得从先生游,究心诚意良知之学,以文行称于朋友。”王玑于嘉靖七年戊子(1528)领乡荐,八年己丑(1529)进士,九年庚寅(1530)授兵科给事中,十二年癸巳(1533)补山东按察司佥事、兵备武定等,十六年丁酉(1537)迁江西布政司参议,二十年辛丑(1541)转山东按察司副使、兵备天津,二十九年庚戌(1550)春起复补任徐州兵备,秋迁福建布政司左参政。每到一处,于政务之暇,着力传播阳明学说。如补山东按察佥事间,“即进诸生论学,齐鲁之士彬彬同风”。徐阶赞曰:“予友在庵王子自幼闻良知之学,能深信而笃行之。其居于家以孝称,仕为谏议以直称,出佐藩臬于山之东、江之西以贤称,盖不独能言,亦能行者也。”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王玑捐隙地十亩,助衢州知府李遂创办衢麓讲舍。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六月其父王进亡,王玑奔丧还衢,庐居六载,积极举办衢麓讲会,以兴起后学为己任,“四方多士云集至”。嘉靖三十二年癸丑(1553)六月回籍,逍遥林下十年,以实行为化导。王玑与王龙溪友善,与同乡栾惠、黄彦纲、王修易、郑礼等辈同倡良知之学,衢麓讲舍成为他们传播阳明心学思想的重要平台。王畿称其“平生惟讲学一事,以忠信为本,致良知为的,圣贤可期”。著有《在庵遗稿》。墓在西安县北五里浮石乡(今柯城区浮石乡)。

2.栾惠(?—1539),字子仁,西安县下洲高栾村(今柯城区双港街道高栾村)人。事父母极尽孝道,父母亡故后,朝夕奠祭,衰绖顷刻不离身。栾惠以一介布衣,师事阳明先生,成为其高足弟子。“当时从游文成之门者,皆名缙绅。而布衣就正者,自心斋王子外,其成德未有如先生者也。”王阳明与栾惠关系密切,多有诗书相往来。正德九年甲戌(1514),王阳明写有《次栾子仁韵送别》四首,原诗有序:“子仁归以四诗,请用其韵答之。言亦有过者,盖因子仁之病而药之。病已,则去其药。”王阳明洞察了栾惠存在的问题,以诗训诲:“悟到鸢鱼飞跃处,工夫原不在陈编。”“正须闭口林间坐,莫道青山不解言。”启发栾惠要从书籍中解放出来,勤于思考,致力于实践。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栾惠赴江西虔州(今赣州)拜访王阳明,船在新淦相遇。栾惠在梧江之畔等候老师乞骸之疏批复,两人约定将“盘桓于云门、若耶间有日”。阳明特别就诚与动之关系,作书别赠栾惠,“子仁其务立参前倚衡之诚乎?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阳明去世后,栾惠作文祭奠,歌颂先生的丰功伟业,“良知垂教,如梦得醒”,可见良知思想对其影响深刻。

湛甘泉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常和王阳明相与论道,是栾惠的另一位老师,对其颇为雅重。栾惠服阙后,甘泉贻书邀请其往任南胄六堂的学长,栾惠竟辞任不就。嘉靖十八年己亥(1539),甘泉又礼招栾惠同会讲学,适遇疾病,又未成行。

栾惠深居寡出,隐居乡里,“以乡约善其族党”。阳明先生在正德十五年庚辰(1520)写给栾惠的信中,赞其具有“仁者及物之心”。不仅如此,栾惠还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将其影响施及周边地区。时衢州龙游水北、严州的一些地方梗化,栾惠应两地郡守的邀请,前往敷行乡约,改革人心,“随处皆有成绩”,地方教化的成效显著。四方学者追随而来,“无虑数百人”,学者称下洲先生。著有《中庸提纲》《大学提纲》《求志说》《乡约书》《明孝道》《疏问》《下洲隐居集》等著作。栾惠葬于西安县南五里的下洲栾家山,一名高栾,崇祀乡贤。

祝鸣谦,字贞吉,西安县抱戴乡厚川村(今柯城区黄家街道后川村)人,“与布衣栾惠同请业于阳明先生之门”。以选贡授理问,不赴。安徽绩溪人、少保胡宗宪闻其名,再三以厚礼聘之,祝鸣谦却之不赴。年八十三,无疾而逝。著有《周易钩伭》《春秋玉笈》藏于家。

(二)再传弟子 [66]

4.王之屏,字仲魏,号少垣。“景行理学先辈栾公惠之遗范,绳趋矩步,莫敢逾越。”选贡,历任宣城训导、歙县教谕、奉新知县,所至皆以清著。性孝友,居乡仍修旧社,凡性命精微,百家余绪,靡不阐绎。

5.陈情,字汝孝,号云竹。“幼偕王之屏宗理学栾公(惠)”,府学增广生,博及天文、舆地、诸子百家之学。每竞以孝友为先,事二亲、继母俱以孝闻。晚举孝行,施药活人,还金焚劵。

6.王之稷,字惟烈,号立斋。“从李襄敏讲王阳明学”,是嘉靖十七年戊戌(1538)至嘉靖十九年庚子(1540)任衢州知府李遂的学生。嘉靖二十二年癸卯(1543)乡荐。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知安徽含山县,慈祥恺弟,惠民兴学,士民立生祠祀之。后升四川达州知州,政绩益著。生平纯孝,周恤宗族,惠施戚里,“身心性命之学备,措诸躬行”。镌有《六经要旨》《蒙训》《女训》《家礼》《小学》诸书,以劝后学。

子任衡,以学行称。

7.徐沐,字新之,号丙峰。先世徐演为春坊,家世清白,传至徐沐已甚贫困。徐沐研精书史,动循典则,也是李遂的弟子。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岁贡,嘉靖四十三年甲子(1564)为福建崇安训导,“谦谨,不苟为辞受”。后升任瓯宁教谕,万历三年乙亥(1575)任綏宁知县,万历十五年丁亥(1587)任袁州府儒学教授。徐沐“以身为范,以言为证,仁慈抚众,明道淑人”,其才学得到了李遂的崇重,当其教授武昌时,李遂令儿子李栻和李材“友且师之”。及回乡家居,好学弥笃,浸淫诸子百家,每为后辈进讲,耳提面命,学者称其“丙峰先生”。

二、江山县阳明弟子群 [67]

(一)及身弟子 [67]

1.周任(1469—1526),字以仁,号元峰,江山镇安(今江山市石门镇溪底村山头厅)人。自幼不凡,师事章枫山先生,讲论经理,潜心体究。周任“平生师友,如王阳明、夏敦夫、魏庄渠,讲明理学,务求真是”,和王阳明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弘治二年己酉(1489)举人,弘治三年庚戌(1490)会试中式,廷试取二甲一名,因物议除名。弘治十八年乙丑(1505)进士,居三甲第一百五十四名,预修孝庙实录。正德三年戊辰(1508)六月出补莆田令,在任二年多时间,政声赫然。正德五年庚午(1510)八月刘瑾伏诛后不久,即升为南京刑部主事。正德十四年己卯(1519),出任梧州守兼分守苍梧道事。周任守梧州府时,有守有为,廉能并著,威德兼施,先后修建了三公祠、名卿祠,于府治东华萼街创建梧州府社学,强化地方教化。任满之时,军民感德,不忍其离去,纷纷赴宪辕乞留,藩按抚院并三总司也都上章陈情,挽留其续任梧州。嘉靖五年丙戌(1526)五月初升江西按察司廉使,抱病强起拜命谢恩,卒于梧州公署。祀莆田、梧州两地名宦。

周任平生刚方正直,不畏权势屈抑者,正德间先是拒绝刘瑾的殊擢之诱,再则为直谏武宗南巡下狱的兵部陆震抗疏救之。周任学博才赡,绰有远识,文名籍甚,著有《元峰文集》,参与纂修《明孝宗实录》。墓在江山二十五都宝峰里山(今石门镇徐村)。

子:应奎,字子明,乡贡,进士,万历元年癸酉(1573)任龙泉教谕;应祥,字子履,号静斋,幼习经书,长持家政,庭无闲言,齿德兼隆,一乡人望;应辰,字子钦,号镇川,附监,国子监学正。

2.周积(1483—1564),字以善,号二峰,自号古愚,江山镇安(今江山市石门镇溪底村山头厅)人,是周任的从弟。幼时多病,九岁时患痘疮长达一年,伤及一只脚。天性诚笃,潜心理学。始受业于家,稍长慨然有志于学,与伯兄周任偕游兰溪章枫山先生之门。正德三年戊辰(1508)前往莆田,学《易》于晋江蔡虚斋先生,直至正德五年庚午(1510)正月才返乡。是年四月领乡荐,次年卒业于南京国子监。正德九年甲戌(1514),闻阳明先生倡道东南,亟师事之。阳明先生在《赠周以善归省序》中,记述了周积这段艰难的探究过程:

5.徐惟辑(1511—1561),字汝协,号紫崖,江山茅坂(今江山市凤林镇茅坂村)人,二十岁丧父。博学能诗文,少时以咏回文诗知名,“宛寿幽间,纵横如意,音节佳妙,不下盛唐”。其“师阳明先生之学,凡当代英杰咸咨访”,大力阐发性命之学。以《春秋》由县学廪生中嘉靖二十五年丙午(1546)乡科第二十一名,与都宪赵镗同榜。嘉靖三十五年丙辰(1556)任徽州府歙县教谕,物色并以馀俸资助许国,延其为长子德瑀之师。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进士,以诗词名重京师,授内阁中书舍人。徐阶应诏掣青词,命徐惟辑代写,上未尝不称善。终因母亲年已八十有三而不得归养,忧郁成疾,才任职二年就卒于京师。有诗集行于世,现存有《紫崖遗稿》二卷、附录一卷。赵镗对其诗评价甚高,赞曰:“大都兴寄冲玄,思调清逸,不烦绳削,昭合作者,虽与国宝、国雅方轨并驱,可也。”墓在江山本里之鹃山(今江山市凤林镇茅坂村鹃山)。

6.林文琼,号阳溪,住鹿溪(今江山市主城区)。岁贡生,储养于万松书院,“尤为上司所称赏”,由此“渡江游阳明宗师门,宗师尤爱重之”。由贡选入太学,计偕铨部。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任南陵县丞,刻厉清苦,不携妻儿,每每将俸钱资助贫民,政暇之余即与士人讲明正学。后弃官回乡,有民谣“貌古心亦古,节苦身更苦”颂之。晚年讲学于文溪讲舍,“诸士子从者甚众”。徐霈在《祭林阳溪文》中大赞其学:“公之学术开陈大端,上下古始,亹亹千言,孰云匪宜?譬诸巑岏之山、百寻之干,敛其英华于腹心,而毕吐其蕊,有不足以揭揭乎?”

7.何伦,字宗道,别号东山。天性至孝,父早丧,竭力奉母,百计委曲承顺,留下诸多尽孝的故事。幼时家贫失学,直至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闻阳明先生讲学于越,徒步千里,受业其门。及有得,则遍游江湖,求友于四方,以证所学抱璞掩瑜。日臻于道,临殁之日不二不乱。”何伦师从较广,他还从王心斋、王龙溪、薛中离诸公游,晚年又拜湛甘泉于南京。归乡之后,每天与王西山、徐东溪诸公相“切劘,以终其身”。“其所论说,尝发圣贤之奥。”有《何氏家训》传世。何伦无子,有一女,嫁柴惟道。墓在江山县北六都(今上余镇上余村)坟前山。

8.王西山,名未详。“早游阳明先师之门,日讲良知格物之学,耽于道腴”,是徐霈晚年创办文溪讲舍的重要力量。

9.王修易,家住江山城西西山下。为人耿直清介,不附权势,平日以学问气节自励。贡生,嘉靖三十三年甲寅(1554)任新建县学训导,“终日对诸生讲解,贫者辄周恤之”。与山阴人张元冲为同门友,张任江西巡抚时,有一天派人召见,王修易说:“为公事乎?为讲学乎?讲学当以折柬相命,即公事明日趋谒。”张依礼延请,王修易才赴讲。后升任忠州直隶州(今重庆)学正 。

(二)再传弟子 [67]

10.柴惟道(?—1579),字允中,号白岩,江山长台(今江山市长台镇)人。补博士弟子员,不久即弃去,而“就薛中离、湛甘泉两先生学,学克然有得”。薛中离是第一位到赣州师事王阳明,并将阳明学说在岭南传播的人。因而,柴惟道是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柴惟道在《寄赠徐东溪观察》的引言说,“贵阳总宪龙场旧迹,实阳明夫子过化地也”,对阳明十分尊崇。其《寓越城阳明书院岁暮有感》一诗云:“光阴悠忽催人事,异地栖迟见客心。独有越溪清夜月,年年应照薜萝襟。”可见,阳明思想对柴惟道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柴惟道才高不遇,游公卿间,淡然无所求,但喜吟咏,诗“清洁如水,飘洒如风,而古诗尤有十九首之影響。置之唐人之林,未可淄渑别也”。著有《玩梅亭集》二卷,阳明弟子、台州临海人王宗沐为之序。其墓在长台经堂山。

徐霈弟子众多,从《东溪先生文集》各卷的校正者中,明确署名门人的,有卷一、卷二、卷十七,共有十人,他们是:

11.赵洙,镇安(今江山市石门镇)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赵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乙未(1595),由选贡国子监学正升任直隶河间府通判,二十七年己亥(1599)任云南提举。三十年壬寅(1602)二月致仕,在石门建有三益书院,招徒授学。

12.朱夏,号华山居士,长台(今江山市长台镇)人。弱冠入太学,“私淑阳明,潜心理学,王龙溪、李见罗雅重之”。朱夏不仅是阳明的私淑弟子,也是徐霈的及门弟子。著有《明德楼稿》。

13.郑一鹏,字鹍初,号海翼,住江山城市后。苦心力学,夜分不倦,经笥之富,后学罕俪,贯串百家。万历十年壬午(1582)举人,十一年癸未(1583)进士,相国沈一贯时分校礼闱,亟加叹赏筮。十四年丙戌(1586)任福建漳浦知县,政声甚著,漳人立庙祀之。

14.郑绩,住江山城市后。万历间岁贡,崇祯间任临安训导,“士拥鳣堂盛,经横马帐宽”,教育成效显著。后任云南永平知县,到任即革除派金旧例,颇受邑人称道,建“革金亭”立碑颂之。

15.姜尚宾,字用光,号肖谷,凤林(今江山市凤林镇)人。万历时岁贡,三十六年戊申(1608)任海宁教谕,后迁河南归德府教授。其讲学“谈经析理,摭古抽今,言言入玄解,听者解颐”,“多士心仪之”。

16.蔡应显,住江山城南门。万历年间选贡。任云南新平知县,悉心爱民,一钱不取,士民共尸祝之。

17.王光祀,住江山城中街,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举人。

18.郑景濓,住江山城上埠头。读书不释卷,谈论闳博。万历十六年戊子(1588)举人,任安徽旌德知县,有治才。

19.徐应元,事迹无考。

三、龙游县阳明弟子群 [67]

(一)再传弟子 [67]

1.徐天民,字邦中,号水南。系徐偃王之后,为龙游巨室。弱冠时,徐天民听闻余姚的塾师谈论阳明心学,毅然求师之,但由于塾师作梗,师事王阳明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甫弱冠,闻塾师余姚人某者言王守仁之学,惊曰:“丈夫在世可弗闻此乎?”乃不告父母而随之之余姚。塾师伧父也,不引之讲王学者,而引之于所亲以为利。天民知之,乃告其师曰:“天民不告父母而来,为王学也,岂为举业而冒此不韪哉!”明年,遂从吴仁讲良知之学。又明年,遍访范引年、王艮、钱德洪、王畿诸人,相与讨论,学益大进。

可见,徐天民并非王阳明的及身弟子,而是再传弟子。回乡后,多与同邑讲王学的方梦熊、余湘等商榷,尤与陆顺中、王之弼契合。“其学以立诚为主,以万物一体为用,与人洞豁底里,无贵贱亲疏长幼而一于爱。”徐天民的思想,可谓得到阳明学的真谛,余绍宋赞曰:“吾读旧志,以为水南不过好学之人而已,及读王之弼所为传,则固纯然儒者,而又倜傥不群之士也。最后得万廷谦所为遗书序而读之,则奇侠之气发于良知,益信其得于王学者深矣。”徐天民在龙游有相当的影响力,是“龙游水南会”的核心成员,在当地培养了众多弟子,学者称“水南先生”。万历二年甲戌(1574)以贡生入京师馆学士。著有《徐天民遗稿》(卷数未详),县令万廷谦为之序。万历十九年辛卯(1591)祀乡贤,立有徐天民祠,在龙游七都徐村(今龙游县湖镇镇新光村)。

2.王之弼,字以忠。“初闻王文成之学,专意向之。”神情超迈,生平勤勉向学,乐于交游。曾游终南、齐云、豫章等地,从徐用检、祝世禄集讲,赴万廷言谭道之约。徐用检师事钱绪山,王之弼是阳明三传弟子。往安福访刘泸潇,与之剖析名理,写有《步入石城洞访刘泸潇》诗云:“千里是谁连袂上,合无此地便为家。”大学士赵志皋入相时,延请其至官署中论学。王之弼工诗、古文和辞,著有《王之弼诗集》,卷数不详,时龙游知县万廷谦梓刻。

3.余湘,字毓灵,号东衢,自号青霞赤松间,立德乡(今龙游县龙州街道旌忠坊社区)人。生而颖异,经、史过目终身不忘。寓形野客,性疏旷,不慕声华。余湘“游邹先生守益门,明濂洛之学,尤精《易》旨,旁及天文、地理、阴阳、历律,靡不研究”。嘉靖三十四年乙卯(1555)以贡生授临武县知县,有贤声。居家孝友,好周急。晚年“与同县徐天民辈商订执中之旨,多所发明”。余湘好为古文、词,尤长于诗,著有《鲋窥廥攟》十二卷,万历四年丙子(1576)与童佩同纂《龙游县志》十卷。

4.叶良相,字邦佐,号廓庵,宣教乡(今横山镇八石坂村)人。攻制义,为诸生。“受学钱绪山,与闻良知之旨。”万历二年甲戌(1574)理当充贡士,却力让徐天民,事隔十二年后才成为贡士。他与徐天民一道,被浙江提学副使滕伯轮遴选为天真书院山长。万历十八年庚寅(1590)任婺源训导,“布衣蔬食,结理学社,虽道远必裹粮以赴”,士子乐从。后擢庐州教授,不久致仕归,“士咸思之,拟名宦”。叶良相归乡后,“尽出其橐,分给祠中之能学者,大足振颓俗焉”。撰有《学阶测旨》《稽道编》(卷数未详)等著作。

(二)私淑弟子 [67]

5.尹礼继,字瀔世,一字世敬,敬水乡(湖镇镇张家埠村)人。襟度融鬯,“雅慕王文成良知之旨,务叩其奥,而不立门户”。嘉靖三十七年戊午(1558)举人,署福清教谕,试广西闱首荐。不久升任顺天府儒学教授,以造士著名。万历十二年辛卯(1584)迁福建漳州府通判,有惠政,州人祠祀之。不久告归,林下二十年,每日惟赋诗自娱。诗宗杜少陵,得其风韵。有诗集行世,卷数未详。

四、常山、开化县的阳明弟子 [68]

(一)及身弟子 [68]

1.郑礼,常山象湖(今常山县招贤镇象湖村)人。与西安王玑、栾惠等“同倡良知之学”。选贡,通浙第一。嘉靖中任永城县教谕,善于以礼教人,民俗为之丕变。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纂修《大名府志》八册、《永城县志》二册。《永城县志》收录其题咏夫子岩一诗:

圣辙方留轨,奇岩便出寰。但犹堪驻足,不厌在空山。

何日同移步,吟風一笑攀。百年真梦想,今喜得官闲。

夫子岩相传为孔子周游避雨处,岩石上有夫子回车辙迹。来自“南宗圣地”的郑礼,借“官闲”之机访“圣辙”之地,得圆“百年真梦”,喜不自禁之余,更自觉地肩负起作为学官传播阳明良知思想的责任。

2.吾谨(约1481—1519),字惟可,号了虚,开化文山人(今开化县城关镇汶山村),中书舍人吾翯之子。少机颖不羁,八岁能赋,经、传、子、史、天文、地理、兵、阴阳、释、道等书过目不忘。随父居京师,杨邃庵、章枫山深为叹服。李梦阳见其诗文,奇之曰:“今之李贺也。”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乡试第三,正德十二年丁丑(1517)登进士第,“廷试文抑置第三甲”。吾谨因不得举首愤恚不平,作《馆试述怀》诗:“突兀三山近,苍茫五狱作。致身霄漠上,一扫净虹霓。”吾谨遂上书乞归。

吾谨颇慕禅玄,归乡时曾居西湖昭庆寺,期间“与王伯安寻究性命之学,超然有得”。其《与王伯安先生书》记述了与王阳明在杭州相遇、得其教诲的情形,信中说:“往岁获见执事于杭城,款领道论,深觉洒然自得,以为执事德器温粹,言议精密。”对于释老的理解,“幸执事为谨剖之,窃谓世之欲排释老者,大率当如欧阳氏所谓修其本以胜之,不宜呫呫动喙与之角胜负也”,最终“明吾儒体用一源、显微一致之妙,笃于力行以自致于高明”。

吾谨志轻轩冕,归隐少华山,与何仲默、孙太初、李崆峒相唱和,天下称“四才子”。著有《大方笑集》《了虚集》,“谨为文雄迈,自成一家言。诗清旷间出,奇诡如李长吉”。

(二)再传弟子 [68]

3.徐仕升,字立甫,号季陵,常山南壁人(一说蒋家园人)。弱冠试博士高等食饩,文名籍甚,夷然不屑。“受业绪山钱氏,道悟良知。”与浙江名儒钟文陆、许敬庵、徐鲁源等辈切摩讲究,颇得春风沂水之趣。万历二十七年己亥(1599)岁贡,后任广东南海教谕,一以所学造士。摄篆新宁(今广东台山市),宽平布德,设方略剪除盗魁。擢升陕西鄠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县令,兴学省刑,豁免虚税,平反冤狱。因秦地民风悍猾,乃为条上备御策以善其后,深得藩、臬两台器重。因劳瘁而卒,祀名宦。鄠人摭拾其生平事迹,载《循吏传》中。

4.徐汝晋,字裕庵,常山南壁人。早年失怙,事母色养尽欢。“稍知学,即游徐鲁源门,参良知宗旨,得正心诚意之学”,徐汝晋乃为阳明三传弟子。以岁贡授闽县训导,得到督学耿定力的器重,有“天性孝友、独证良知”之荐。后历华亭教谕,迁曹州学正,所至皆得士心。徐汝晋禔躬恬雅,砥行刚方,性友爱。以不屑阿附,抗节家居,著述自娱,刻有《南壁公遗稿》(《南壁集》)《表贞集》《续陶词》诸书,皆有关世教。祀闽道山书院,人称“安定先生”。

5.徐公遴,字举之,号仪冈,开化人。生而英隽,丰采迥别。“为诸生时,郡伯李克斋深器重之,期以决科。”嘉靖三十三年甲辰(1544)进士,历户科、吏科、刑科都给事中,隆庆元年丁卯(1567)升太仆少卿,后任南京光禄寺卿。致仕居乡,如在朝时不诡随悦众,刚直之气弥老不衰。

五、“南宗圣地”阳明弟子群的特征 [68]

综上,“南宗圣地”衢州阳明弟子蔚为大观,是浙中王门的重要力量,表现出诸多鲜明特质。

首先,遍布全域,队伍颇为浩大。从分布范围看,王阳明在衢州的弟子遍布所有属邑,实现全市域覆盖。人数众多,除阳明年谱提及的王修、王之京、王念伟等无从具体稽考外,若加上周任、周积、郑骝、徐霈等及身弟子之子,计有四十四人之众,其中以江山二十七人为最多,其次是西安七人,再次是龙游五人,常山三人,开化二人,足见王阳明及其思想在衢州的影响力。弟子的类型丰富,包括及身弟子、再传弟子、三传弟子和私淑弟子。据邹建峰先生研究,全国“阳明夫子亲传弟子有300余人”,“浙江93人,宁波40人,绍兴14人,台州9人,金、衢各为8人,杭、嘉、湖、温、丽分为5人、4人、3人、1人、1人”。衢州阳明及身弟子达十四人,在浙江居宁波之后,与绍兴并驾齐驱,居前三位。再传弟子有二十七人,实际远远超过此数。其中域内阳明及身弟子自己培养的有二十人,徐霈最多,达十一人;域外,涉及浙中王畿、钱德洪等人的弟子有三人,江右李遂、邹守益、薛中离等人的弟子有四人。三传弟子主要是兰溪徐用检的弟子,有二人,私淑弟子则有龙游的尹礼继、江山的朱夏。这一现象,在阳明弟子的区域图谱中是不多见的,丰富了江南地区王学图谱的样本。

其次,学宗阳明,思想来源丰富。衢州的阳明弟子学宗阳明,交游广泛,突破了黄宗羲依地域创建的学派关系,呈现出学术杂交的可贵品质。他们要么在拜师阳明先生之前就从他人学,要么从师阳明之后又求学于四方,思想来源丰富。受业弟子中,王玑少时即闻陈白沙之学,肄业万松书院时受江右王门万潮影响才投入阳明先生之门。栾惠师事阳明先生,又拜与王阳明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的湛甘泉先生为师,兼修两人心学之精华,且颇受甘泉先生器重。周任、周积兄弟均先从兰溪章枫山先生之门,后拜福建晋江蔡虚斋先生为师,最后才师事阳明先生。郑骝师事阳明先生的同时,还得到王学内部众多力量的帮助,如江右王门邹东廓、欧南野、薛中离、聂双江,浙中王门钱绪山、程松溪,泰州王门王心斋。徐霈初受学于周积,后游阳明之门。徐惟辑师阳明先生之学的同时,遍访当代英杰。何伦受业阳明之门,学有所成后则从王龙溪、王心斋、薛中离诸公游,横跨浙中、泰州、江右三派,晚年又拜湛甘泉于南京。王修易与浙中王门张元冲为同门之友。吾谨幼时随父寓京,受杨邃庵、章枫山影响。再传弟子所从之师,大多如王畿、钱德洪等,是王阳明的高弟,涉及王门诸多学派。师从浙中王门的,叶良相、徐仕升受学钱绪山;徐天民先后从吴仁、范引年、王艮、钱德洪、王畿等人讲学,王艮为泰州王门后学的第一代弟子;王之弼从浙中王门徐用检、泰州王门祝世禄集讲,又与江右王门万廷言、刘泸潇谈道析理。师从江右王门的,王之稷从李遂讲学,余湘游邹守益之门。柴惟道就粤闽王门的薛中离和湛甘泉先生学。私淑弟子朱夏,是徐霈的弟子,又得到浙中王龙溪、江右(止修)李见罗雅重。这样的学承关系,为衢州阳明学的交流和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再次,创建平台,学术交往开放繁荣。衢州的阳明弟子,以西安的王玑、江山的徐霈、龙游的徐天民最具活力和影响力,他们分别以衢麓讲舍、东溪讲舍和“龙游水南会”为重要的学术平台,广招生徒,开展会讲,域内外学者往来论学,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效地推动了阳明学的廣泛传播。

在西安县,以衢守李遂于嘉靖十九年(1540)创建的衢麓讲舍为中心,以王玑为主导,吸引了一批域内外阳明学者来西安讲会,培养了众多的传播阳明学的新生力量。与王玑一同倡良知之学的,还有栾惠、黄彦纲、王修易、郑礼等人。作为同门,徐霈对王玑的学问非常欣赏,在《湖广答王在庵书》中赞其“学承千古,抚视一世,海内同志望下风而拜”,同时希望自己疾辞归田后,能“从事于在庵精舍(即衢鹿讲舍),谅分半席以祈新得”,共同“阐扬斯道,以淑吾衢,使后生小子获所依归,日寻良知之学”。此外,域外的“东廓邹公守益、明水陈公九川、绪山钱公德洪、龙溪王公畿”,“尝偕六学师生讲学于斯”。江右邹守益除嘉靖十八年(1539)至衢州祥符寺讲学外,于嘉靖二十年(1541)应知府王仲锦、推官刘起宗之邀,又至衢麓讲舍讲学,并作诗《衢麓讲舍与诸师诸生论学,奉酬西岩、初泉二郡候》。讲会间,应孔氏南宗族人之请,作《衢州府孔氏家塾记》,论圣人之正宗、良知之宗旨。

在江山县,以徐霈创建的东溪讲舍为中心,有效地组织起丰富的学术交流。徐霈专门订立《讲舍条约》,揭先师的学问“立志”“讲学”两条为纲,取蓝田乡约四条为目,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启蒙。讲舍每月五天一小会,朔望一大会,究明心学。“会中条约,皎如日星,姚江一脉阐发为多。”域内有西安的王玑,龙游的徐水南,以及江山的柴惟道、徐惟辑、王西山、林文琼、毛从吾、何伦等,纷纷助力徐霈,到东溪讲舍讲学,尤其是林文琼、何伦、王西山等,是东溪讲舍的重要讲师,而且他们彼此间的交往也十分密切。徐霈与徐水南,除见面共同悟道之外,还通过书信探讨学术问题,阐发自己对“颜子不远复工夫”等问题的理解。东溪讲舍的影响颇大,王畿、罗汝芳等曾来东溪讲舍造访、讲学。徐霈之孙毛世皋于万历甲寅(1614)在《东溪先生文集》跋中说:“会稽王龙溪、豫章罗近溪诸先生,俱不远千里而遥倾倒,浃旬不忍离去。”可见,徐霈与王畿、罗汝芳的学术见解比较一致,交流十分广泛和深入。王龙溪对徐霈的影响尤大,徐霈在《奉王龙溪先生书》中说:“学如灰中一线,屡明屡灭,非我翁点化,终亦必亡而已矣。”徐霈的讲学活动,也得到了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江山县令邵养斋、薛鸣宇等经常光顾讲舍听讲。与此相呼应,柴惟道、徐惟辑等人也开展了十分丰富的学术交往。柴惟道《玩梅亭集稿》的许多诗作,记录了他与域内的周二峰、徐东溪、徐水南、徐惟辑,域外的钱德洪、王龙溪、罗念庵、李遂、王宗沐等师友交往以及讲学的情况。徐惟辑在《紫崖遗稿》中,写有《江郞山》《罗山书院二首》《寄徐水南》《秋风词寄怀柴白岩兄》《寄柴白岩》《与柴白岩西江归舟漫兴》等诗作,与域内外的罗念庵、李遂、徐水南、柴惟道等往来频繁,对阳明心学多有交流、探讨。如《寄柴白岩》有“还忆天真携手处,剧谈夜夜月明斜”之句,说明他们声气相投,曾在杭州天真书院对“致良知”的探讨非常深入。

在龙游,徐天民以“龙游水南会”为平台,有效地开展跨区域的学术交往,传播阳明思想。徐天民回乡后,与同邑的阳明学者方梦熊、余湘同讲学,共商榷,与陆顺中、王之弼更加契合。徐天民性喜四处游学,“偶一相思,无远近即赴之”,广交四海学人。游学所至,则馆于讲学同志之家,如在龙游主叶昌、杨冕家,在衢州主佥王玑家,在南昌主万廷谦、魏时亮家,和他们一起讲明理学。徐天民、叶良相与“兰西会”的交往非常密切,和赵志皋、赵崇善、徐用检等讲会不辍。如嘉靖三十六年丁巳(1557)春,徐天民、叶良相与徐用检、赵时崇、赵时问、赵怀伟、赵祖伊等会于天真山庵,“切磋静对者弥月,深究先后天及克复敬恕之旨,汇有《证语》一编”。徐用检说:“与水南言,必入真,生平第一知己也。”并让弟弟徐用襄从之游学。“水南会”立足龙游,又不局限于龙游,它是一个以徐天民为盟主的衢州阳明弟子经常集会的松散型地方学术活动组织,也是联结衢州,乃至浙中、江右、粤闽阳明学传播的重要一翼。

第四,笃行良知,致力乡村治理。衢州阳明弟子始终坚持传播和传承阳明学说的高度自觉,知行合一。无论为官,还是致仕,无论任学官,还是掌管地方事务,一则将良知落实于具体事务和实践,二则兴学重教,尊崇礼让,致力于乡村治理,颇有阳明风范。王玑任江西参议时,发现上饶乐平县部分农户去浮梁(今景德镇)制作瓷器于途中被盗被杀之事,及时查处,严惩祸首,劝解农户回乡生产,发展农业。回乡十余年,以实行为化导,捐地助建衢麓讲舍。周积专务实践,为官以德化先,刑罚次之,有古循良风。为南安府推官,长于听讼,数十年疑狱一见立断,到任一个月就获得民众的信服。任沅州知州,一如治理南安之作风,剔政蠧,戢豪右,斥奸究。政暇之余,则与诸生论讲阳明之学。六十九岁致仕,与乡党相处坦夷平恕,创建景濂书院,倡导身体力行。郑骝任工部主事,抗疏议礼;出知韶州府,敦行古道,创建明经馆,倡明师学;迁云南副使,从征安南有功。归乡后创办乡学,着力乡村儿童的教育,引导乡民向学敦行。徐霈“出处确似阳明,吏治、武功、氣节、理学无不一一追踪师范”。回乡后创建东溪讲舍,邀集同门如林文琼、何伦等开展会讲,致力于阳明思想传播;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莫作非为”为内容,订立《训俗六条》,实施教化。王之稷为含山县令、达州知州,惠民兴学,政绩显著。叶良相任婺源训导,组织理学社,士子乐从。归乡后,将行囊中的书籍分发给村中的能学者,推行乡村教育,提振颓败的乡风民俗。即便隐居乡里的栾惠,也十分务实,大力推行乡约,善其族党,并将其影响施及梗化比较严重的龙游、严州的乡村,改革人心。衢州百姓对这些阳明弟子评价颇高,立他们为乡贤予以崇祀。

(责任编辑:陈  真   责任校对:刘光炎)

猜你喜欢
衢州王阳明特征
真正心平气和
衢州烂柯山
王阳明龙场悟道
抓特征解方程组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真正心平气和
衢州风物志
良知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