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实践

2019-12-19 02:10胡媛韦艳萍
歌海 2019年5期

胡媛 韦艳萍

[摘    要]民族传统手工艺是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符号,也是建设民族文化产业强区重要的推动力。钦州坭兴陶填泥工艺既是一种民族工艺技术也是一种装饰方式,它年代悠久、工序简单又繁琐、款式自然美观,但传承并不乐观。社会不同层次的老、中、青几代人对坭兴陶填泥工艺有不同理解和态度,追溯填泥工艺的历史,直面填泥工艺的现状,追问填泥工艺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文化转型,践行文化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钦州坭兴陶;填泥技术;文化转型;民族工艺

填泥工艺作为钦州坭兴陶中浅浮雕、线刻、高浮雕、填白泥和彩泥(钦州有三彩泥,云南有五彩泥)工艺之中的一种,是在坭兴陶繁荣发展中衍生出的一种工艺,亦是种装饰方法。坭兴陶的原材料取自钦州江东、西两岸的泥土,东泥软、西泥硬,按照软六硬四混合炼泥,成为坭兴陶的最终泥质,东泥因为质软、纯白,可作填泥材料。由此,原材料的原生态和丰富为填泥工艺提供了物质保证;同时填泥工艺在无形中丰富了坭兴陶产品的多样性,反过来又刺激了坭兴陶市场的繁荣和提高填泥工艺的进步。

一、钦州填泥工艺的历史和现状

(一)填泥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工艺

钦州坭兴陶填泥工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谁也说不清楚。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采访了几位当年钦州坭兴陶艺厂的老员工和民间收藏家都认为填泥工艺大概在咸丰年代已经有了。如陆景平所言:“其实镶嵌(填泥)工艺很早就有了,甚至是在咸丰年代已经开始了。”①朱克中所言“明清的时候已经很辉煌了,最早的时候有些实物填泥还是填得很漂亮的。……但是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倒是不怎么清楚,我1972年进坭兴陶工艺厂,这时候的老艺人都已经有在做填泥了,而这些老艺人的工艺又是从上一辈的老艺人处传下来的,传承方式一般都是父传子,幾乎不传外人,手艺工都是这样的”②。月明所言“以我二十几年来对坭兴陶收藏的理解,填泥作品在咸丰年间最多,可以说是鼎盛时期”③。随后我们在钦州陶艺公司陈列馆看到最早的填泥作品;在80后梁景群④的私人作坊看到他收藏的一个民国早期的“温酒壶”;在陆景平陶艺工作室看到了一些填泥作品,他目前收藏最早的填泥是20世纪60年代的一件作品“海棠茶叶罐”;在月明的收藏工作室看到了20世纪70年代钦州坭兴陶艺厂产的“双碟茶叶罐”……。现有的填泥实物佐证填泥工艺虽然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可确定填泥工艺至少不迟于咸丰年间就已经存在了,它是一门有着悠久历史的技艺。

(二)填泥是一门顺应市场要求而产生的工艺

那么填泥工艺是怎样产生的呢?关于填泥工艺的产生,经梳理最早可追溯到咸丰年间。从咸丰年间到现在,至少经历150多年了,那么在这150多年里,填泥工艺是如何发展,并继续发展下去。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一直是我们调研过程中关注的焦点。

首先,相比陶瓷常用的手法:雕、刻、剔、镂空,填泥工艺可以说是比较独特的一种。鉴于两种泥镶嵌要求的严格性,因此并不是任何两种泥土都能镶嵌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陶瓷都可以应用填泥这一工艺,特别是在早期纯手工且科技还不够发达的时候。正如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陆景平回忆起他所经历的填泥工艺比较繁盛时期说的:“我们那个时代的88、89、90年填泥都比较盛行!因为那个时候没什么人做,也就只有钦州坭兴陶工艺厂能做,所以市场也是由它来主导。”①而坭兴陶由于其原材料东泥和西泥有着相似的天然的土质属性,所以在镶嵌上就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以此,运用填泥工艺做出的坭兴陶本身从技艺上就显示出与其他陶瓷不一样的特质。

其次,填泥工艺的美感性和实用性是高度契合的。在我们的调研采访中,陆景平一再强调填泥工艺给坭兴陶带来的惊艳感:“与一般的陶相比,填泥的装饰面比较明朗,黑白分明,如果配合坭兴陶的窑变,就变得更加舒心明朗。”②朱克中亦认为:“填泥作品不需要什么其他的矿物材质,做出来好用又比较漂亮,且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观,所以能一代代传下来。”③月明认为:“填泥是比较容易把作者的情感流露出来的一种方式,且做出来的效果不错。”④我们追问自学填泥工艺的梁景群为何要以填泥作为自己的专研技艺而不是其他工艺时,他是这样回答的:“我一直以来接触的都是清朝、民国时的填白作品。它们的工艺比较好,又有我们钦州的特色,深被震撼。”⑤作为学院派人员的华哥⑥对填泥是这样看的:“坭兴陶早前很多都是填泥的,就是工序比较复杂,但是填泥有填泥的好。它的装饰还是蛮好看。”⑦从我们访谈的这些艺人对填泥作品的评价可看出,坭兴陶的填泥作品跟一般的雕、刻、镂空等手法相比,确实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属性,而这份独特的审美属性又不是所有的陶器都能运用的,这更加显示了坭兴陶填泥的独特性与美感性。这份美感放到市场就是“物以稀为贵”,以此,“稀”则“贵”,“贵”则“惜”,“惜”则“美”,很好地诠释了消费市场的观念和消费者的心理。

如此,坭兴陶的填泥作品作为一种顺应市场需要并且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产品,理应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何如今做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追问。

(三)填泥是一门简单又复杂的工艺

在我们的调研中,当涉及到填泥的具体工序和技法时,所有的艺人都用“繁琐”“繁多”“繁复”等词来形容。那么坭兴陶的填泥到底是怎样的一门工艺呢?

从工艺上而言,填泥是一门简单而不简单的技艺。填泥工艺甚至三言两语用文字就能表达清楚,即:修出来的胚体,在其没干透,有一定的干湿度的情况下采用雕刻,把要构思的图案根据胚体形状进行雕刻,然后将白泥填上去;第一次填的白泥是稍微稀释的,涂好了放下来保湿,干到一定的程度再敷第二次,反复如此——干到一定程度再涂一次,涂到比胚体本身稍微凸出一点即可;最后将多余部分用人工或机器割掉,露出本身所需要的设计图案,这就是填泥了。简而言之,根据陶器的胚体形状雕刻再填泥,但是操作起来就比较繁琐,比如如何掌握填泥时干湿度的搭配?毕竟每个填泥作品的干湿度都不同,再者也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测出来干到多少度才能填,而是要靠手感摸以及自己的经验来判断什么时候可以再涂泥;其次,填泥所需的白泥市场上没有卖,需要自己炼制,而白泥的炼制比坭兴陶原料要求更高、更细腻;再者烧制也比坭兴陶一般的作法要求更高。如此看来,填泥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一定要有经验、有判断、会炼泥还要懂得控制烧窑的温度。总之,填泥的繁琐在于:工序复杂、耗时;白泥需自己炼制、调和;损耗大、成本高。从这可看出为何现在坚持做填泥的主要是老艺人,年轻人比较少,因为老艺人早年都有过做填泥的经历,相比年轻人而言经验更老道,心性也比较沉稳,相对比较细心,且老艺人一般都会炼白泥。

总的来说,填泥工艺工序繁琐、耗时长、易损耗,白泥要自炼等,这些既是填泥的特色,同时也阻碍了填泥效率的增长。而在以产量、产值为前提的市场面前,填泥工艺的没落甚至消失也在情理之中,这或许从填泥本身就回应了“填泥是一门逐渐被淡忘的工艺”的原因。

二、钦州填泥工艺的意义和价值

填泥工艺作为坭兴陶制作技艺其中的一种,不管是对坭兴陶文化还是对整个陶器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填泥工艺是坭兴陶盛哀的见证者;其次填泥丰富了坭兴陶的文化历史;再者填泥是陶器艺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

(一)填泥是坭兴陶盛衰的见证者

钦州坭兴陶的兴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沿着“兴盛——衰落——兴盛——衰落……”如此波浪式的发展。但我们能确定的是在1939年之前的民国期间有个高峰期,“民国28年日军侵犯钦州后,钦州坭兴业衰落,频于绝境”①。到了20世纪50—90年代之间有个高峰期,这个时候坭兴陶主要是扩大生产时期。在我们的调研中,朱克中强调20世纪70年代填泥作品的兴盛;陆景平亦说80年代的填泥很兴盛;从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一些收藏、保留的填泥作品来看,民国期间和20世纪50—80年代的填泥作品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目前能看到的比较多填泥作品的时期。

由上可见,坭兴陶填泥作品可以说是坭兴陶盛衰的晴雨表,两者呈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坭兴陶的繁荣发展引发了对坭兴陶装饰、技艺等方面的专研,从而进一步挖掘坭兴陶的审美文化,而填泥正是在坭兴陶这样的发展前提下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技艺和对美的追求。因此,尽管与其他坭兴陶作品相比,填泥作品在耗时、耗精力、损耗度都大得多的情况下,仍有那么多艺人在做并且做出了那么多精美的填泥作品,可见填泥代表了坭兴陶发展到一定程度技艺精湛的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填泥能反映坭兴陶当时生产的一个大环境状况:通过填泥作品,可追溯坭兴陶的历史发展情况。也就是我们在追求产值、产量的前提下,对美的追求一直不曾停止过,但是当产值、产量等成为衡量作品发展的重要标识时,或许如填泥这样的工艺会有所被牵制,原本是较大众化的生产慢慢地小众化,甚至到最后只有那么几个热爱的艺人在坚持,这也是目前填泥生存的一个现状。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的市场是有的,毕竟填泥能呈现出一种浑然天成美的内蕴,对于美的追求,人类的脚步不曾停止。因此,填泥不仅能反映坭兴陶发展的情况,是对坭兴陶技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亦表现出坭兴陶对美追求的一种体验。

(二)填泥丰富了坭兴陶的文化历史

钦州坭兴陶由于神奇的窑变,烧制出的每一个作品色彩都不一样,但是它的泥土本质决定了陶器的颜色是以朱色或紫红色为主,交杂若隐若现的古铜、墨绿、虎纹、天蓝、天斑、金黄、栗色、铁青、银白等诸多色泽。然而这些多样性的色泽是不明显的,坭兴陶胚体整体呈现出的是朱色,如果没有任何的装饰,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而填泥融合坭兴陶的质地、造型于统一的艺术形象背景下进行考虑和艺术处理,从而创造出充满魅力的艺术佳品。首先从传统工艺而言,填泥不仅是坭兴陶特有的装饰方式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工艺成熟,且生产出大量造型各异的填泥作品。这些填泥作品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工艺视角,都为我们研究坭兴陶的历史、发展、工艺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材料与物证。例如,我们可以从现有保留的填泥作品佐证填泥生发于钦州并传到云南建水这一论证。其次从作品的审美而言,填泥作品确实体现坭兴陶一种浑然天成的自然美,符合我们传统自然美的审美观。填泥本是根据陶器造型设计出的纹饰,并通过多次填泥后呈现出的花纹和样式,但是一旦白泥和胚体的泥质完美契合,那么填在胚体上的纹饰就相当于胚体本身就有的,非常的自然、真实,几乎看不出人工刻意雕琢出的痕迹。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们调研过程中,民间艺人都在赞叹填泥作品“明朗”“好看”“自然”“明快简洁”“效果很好”……填泥完全体现了一种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美学旨趣。这样的美感,我们可以通过填泥作品直接感受到。

(三)填泥是陶器艺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标识

填泥是陶器绘制图形和展示色彩变化的重要工艺程序,主要是在陶器坯体的形状、色彩等基础上进行图案勾勒,并把图形挖出来再放彩泥进去填抹。由上文可知,填泥作为一项精致的工艺,体现了对工艺的高度要求,是陶器艺技发展的重要标识。

1. 填泥是陶器艺术性的重要表现

关于陶器的艺术性,熊寥曾说过:“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只有在注重质地、造型和装饰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上,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或凭釉色取胜、或借造型出奇、或在装饰上展现新姿,才能创造出一种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①无疑,填泥是从装饰手法上独创新意,展现陶器的艺术性。填泥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上——经过多次的填泥(镶嵌),让白泥与胚体间的缝隙镶嵌得天衣无缝,俨然以白泥形成的纹饰是直接生成于胚体上,这种巧妙的“嫁接”手法使得两种不同颜色不同泥质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可见填泥工艺的出现,是陶器在装饰手法上的重要突破,带来了陶器艺术性的重要创新。

2. 填泥是陶器生活性的重要表现

在陶器的发展史上,陶器出现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生活需求,它的最初本质乃是服务于人的生活需要。因此陶器技艺的完善是建立在陶器生产的实践上,并由此形成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反过来推动了陶器技艺的发展。所以陶器的生活性即是陶器与人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美的观念以及对生活美学追求的结果,它通过陶器不断地改善自身的造型、装饰等满足人各种生活需求以及对美关注的需要。

填泥作品能赏能用,不仅具备很强的实用性,且其凸显出的审美特性丝毫不影響其实用性,真正地做到了美与实用相统一的高度,体现了填泥作品与生活的高度契合。诚如朱克中在我们访谈中强调陶器与生活关系时所说的:“器物要根据生活的美好来走,生活好了,器物就做得好点、漂亮点。”②反过来同理,器物的精致漂亮既体现了艺人对艺术的追求更是生活条件水平提高的直接反映。毕竟艺人在构思作品、设计造型和创作纹饰时,既要立足于艺人所处的生活情境,也要和使用对象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使用要求以及习惯爱好、欣赏水平等紧密联系。

3. 填泥是陶器科学性的重要表现

陶器艺术的制作,从其原料、加工、成型、烧制、装饰等各个方面都依赖于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地精益求精,更加地艺术化。因此,科学性是陶器的重要属性之一。钦州坭兴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发展,而坭兴陶的工艺也反映了科技在坭兴陶制作中运用的重要性。坭兴陶的制作工序包括泥料配制、成型、装饰、烧制、打磨抛光等五大工序,得益于科学工艺的发展,其工艺也在不断地进行工艺革新:如人工炼泥到机械炼泥,手工拉胚到半机械化成型,运用更先进的工具进行胚体各种装饰,用推板窑、电窑、煤气窑等代替木柴龙窑、煤窑、隧道窑等,手工打磨到半机械化打磨……

填泥作为坭兴陶制作的重要装饰手法,也是陶器装饰工艺革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填泥装饰存在的一些缺陷,如损耗大、耗时长、白泥炼制麻烦、烧制火候难控制等,如何通过科学工艺手段进行改进、提高其成品率是考验科技在陶器运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在填泥时实现半机械化,用仪器检测白泥与胚体的镶嵌度,机械炼泥、精密地监控火候等,都是通过工艺能实现的,而现在的填泥工艺在科技的发展中虽然不能全部摆脱自身的一些缺陷,但是却不断地突破自己的局限,这是科技带来的好处。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没有专门的白泥出售,所以除一些执着于本土白泥创造的艺人外,大多数白泥都是通过色泥调出来的。色泥以白色为主,却能调出各种色彩,如此,根据不同的造型、造物款式的样色,调出与之相应的颜色,做出栩栩如生的填泥作品。

三、钦州填泥工艺的问题与策略

填泥工艺的出现无论是对坭兴陶还是对陶器的发展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坭兴陶甚至是陶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陶器艺术不断成熟发展的重要标识。然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填泥工艺在以效率、产值、产量等为主要标准的今天,已经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导致了填泥工艺面临的尴尬局面:人才的缺失、工艺如何改进、是否有必要继续继承手工艺的发展等问题。

(一)填泥工艺人才的缺失

在我们调研时,发现填泥工艺人才缺失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大家都意识到目前做填泥的艺人很少,甚至是“屈指可数”——“大概有那么十个八个在做填泥”“坭兴陶圈子里我认识的有四五个在做”“做的人很少”“很少做”……但是在面对填泥工艺人才缺失、填泥工艺没落、后继无人等现状,大家并没有表现出“惋惜”“惊讶”“痛心疾首”等情绪,反而是在议论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艺人们的“冷静”出乎我们的意料。而朱克中一番话,或许道破了“冷静”背后的根源:“在以私人作坊为主的生产线,没有国家的投入与支持,若是没有产值和产量,再漂亮的东西都没有用。相比工序繁琐的作品,艺人们更多倾向于工序较为简单,而且又包含个人熟练的工艺在里面的制作,这样的卖价更好,更符合市场的商业规律。简单来说就是,假如填泥一天只能做半个,但是其他作品我能做一个,那我就选择做一个的量,而不是半个的量。毕竟有名气的工艺师的作品,不管是以什么工艺创作,价位都不低,而半个与一个相比,显然没有一个来得经济实惠有产价。”①当然,我们可以说,提高填泥的市场价格,增加艺人的劳动收入,但是目前的市场接受能力还不足够支撑填泥作品价位的提升,这或许是导致填泥人才缺失的根源。

当然,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人才的培养现在很规范化了,有钦州学院、北部湾职业工艺学校等开辟专门的坭兴陶专业;亦有以政府为首的推动“非遗”传承人开展的坭兴陶传承人的培训班。跟以往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相比,现在的教学方式的理论性、专业性更为系统和全面,但是其实践性是有所欠缺的,而且坭兴陶工艺的学习并不代表坭兴陶填泥工艺的学习。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无论是作为高校聘请的坭兴陶大师或民间艺术家,几乎没有涉猎到填泥。“没有教到学生这个填泥的程序。你提醒了我,到时候作为具体的工艺教一下他们。”①“老师教学过程中,理论是有的,但是实际操作没有。”②“老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有提过填泥,但是没有实践操作。”③可见,不管是艺人还是高校老师,对填泥工艺的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说是忽略了填泥工艺潜力与价值。这样的局面,首先是填泥作品市场的低迷;其次是制造者的不重视;再者是社会的忽视;最后是缺乏政府的引导等。

(二)传统手工艺何去何从

在填泥工艺繁琐导致的一系列的艺人缺乏、市场低迷、社会忽视的情况下,坭兴陶填泥工艺该何去何从呢?填泥作为一项纯手工活,它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的弱势都是其他机械无法代替的。作为优势,因为机械无法代替,所以显得稀少可贵,特别是现在一直强调的工匠精神,手工带来的艺术品更加注重精神和品质,作为精神和品质的保障,它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和文化;作为弱势,因为机械无法代替,所以不能进行批量式的大量生产,一旦价格提不上去,劳动力与作品价值就不能形成正比,就容易被市场和社会抛弃,而这也是坭兴陶填泥现在面临的最直接问题。

如此,坭兴陶填泥工艺还有可行性吗?首先从艺人来说,现在从事坭兴陶填泥的艺人虽不多,但至少还有人在做,不乏有真正爱并且醉心于这门工艺的艺人,直接把填泥当做一门艺术。当然,如果仅是把填泥当做兴趣爱好,忽视市场对填泥的影响,那么坭兴陶的填泥还能走多久走多远呢?其次从買家而言,即市场需求,因为早期的坭兴陶填泥名声在外,所以虽然市场上填泥作品的占有量很少,但是会有不少的私人定制作品,即买家与艺人之间直接对接,不通过中间商。这样的私人定制,量不大,但至少存在,说明坭兴陶的填泥还是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最后,从目前国家对工匠精神的推行而言,坭兴陶填泥确实体现了一种工匠文化在里面,不仅在于它是机械的无可代替性,而在于它工序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耐力、精力、心力等,唯有如此,才能做出令人赏心悦目的作品。这样看来,坭兴陶填泥虽然岌岌可危,但也没到灭绝的地步。如何振兴坭兴陶填泥工艺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工艺雄厚的艺人,与之匹配的健康的市场,以及政府对填泥的重视及推广,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坭兴陶填泥的魅力所在。事实上,当地政府虽然对钦州坭兴陶的振兴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出台相关政策来促进、规范坭兴陶行业的发展,举办相关的活动宣传坭兴陶的知名度等,但是在具体工艺的发展,对品牌的打造,对自身文化的定位等,都是很欠缺的。所以坭兴陶填泥工艺何去何从?需要艺人、政府、市场的积极配合才能显示出它的潜在价值。

四、结语

填泥工艺作为钦州坭兴陶制作技艺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开创了坭兴陶一种新的装饰形式。它工序虽比其他坭兴陶装饰工艺较繁琐,但是它也显示了自己独特的美感和魅力:自然、美观、大方、明朗……如巧夺天工般的纹饰,体现了艺人超高的技艺修为以及陶器文化发展到一定精湛程度。坭兴陶填泥具有的艺术美、生活美、科学美,直接表现为:坭兴陶填泥工艺对自身而言,是填泥艺术技巧的表现;对艺人而言,是艺人创作个性的表现;对陶器文化而言,是陶器艺术风格的具体表现。钦州坭兴陶的填泥现在无疑陷入了低迷,它能走多远、走多久,未来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作为一门成熟的工艺,它不应该就此走入绝境,而是应该有更多的艺人来继承发展,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关注并挖掘它的美,有更好的市场让它生存并不断地提高、改良技艺,有政府更好的政策进行引导、宣传,让它有更好地发展的社会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