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19-12-20 01:11石勇美贺广兴
山西建筑 2019年22期
关键词:铜仁市铜仁城镇化率

石勇美 马 雪 贺广兴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工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0 引言

传统村落作为历史的记载,记录着我国农村的发展,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在当前快速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其数量急剧下降[1]。铜仁市作为贵州省传统村落数量和少数民族人口数第二多的地区,传统村落浓缩了铜仁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反映了铜仁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和民族风俗,是研究铜仁地区文化的活化石。当前,学术界对我国传统村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2-9],在学科方面,有地理学、建筑学、规划、考古学、民族学、旅游学等;内容方面,主要涉及传统村落价值、文化景观、公共空间、空间形态、保护与开发等主题;方法上,多以定性描述、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史志资料考证为主。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铜仁市为例,运用ArcGIS软件对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矢量分析,研究其影响因素,总结得到铜仁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规律,对铜仁市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铜仁市地处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湘楚,北接重庆。全市最高海拔2 572 m,最低海拔205 m,属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境内有沅江、乌江两大水系。下辖2区8县2个开发区,总面积18 003 km2,2018年常住人口316.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0.5%,有汉、侗、土家、苗、仡佬等29个民族,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 066.52亿元。

1.2 数据来源

文章的数据来源几个方面: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官网;百度地图;地理空间数据云;中国传统村落网;铜仁市人民政府官网。

1.3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ArcGIS10.1软件的空间分析工具,选取最邻近指数法、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如表1所示)对铜仁市传统村落进行定量分析,探讨铜仁市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表1 研究模型及其地理意义

2 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2.1 空间分布类型

表2 铜仁市传统村落统计

表3 铜仁市及各区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

2.2 空间分布均衡性

根据集中指数法,经计算得到铜仁市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36.61。如果把传统村落总数量平均分布到各区县中去,每个区县的传统村落数量约为11个,由此计算可得各区县地理集中指数为31.62。由此可见,铜仁市传统村落实际空间分布的地理集中指数要大于理想状态的地理集中指数。从各区县划分来看,铜仁市传统村落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松桃、石阡、思南,这三个县的传统村落数量共有57个,占铜仁市传统村落总数的52.82%。其中,传统村落分布数量最多的是石阡,所占总数比例20%,其次为松桃和思南,各占15%;万山和玉屏传统村落分布最少,各仅有2个。

2.3 空间分布聚集性

运用ArcGIS10.1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中的核密度分析工具,然后以30 km为带宽,生成铜仁市110个传统村落核密度分析图(见图1)。由图1可知,铜仁市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有1个高密度核心区和1个次高密度核心区。其中,高密度核心区位于松桃,辐射范围包括了江口县、碧江区;另一个次高密度核心区位于石阡县,辐射范围有思南县南部。

2.4 市域空间分布分析

利用ArcGIS10.1对铜仁市传统村落进行矢量化,生成铜仁市传统村落分布图。由图2,表2可知,铜仁市传统村落分布具有非均衡性,总体上呈现“西部多,东部少”“少数民族自治县多,一般区县少”的分布规律。比如,松桃、印江、沿河3个民族自治县的传统村落数为42个,西部区县石阡、思南、德江3个地区传统村落数51个,总数93个,是东部区县江口、碧江、万山、玉屏4个地区传统村落总数17个的5倍。

3 铜仁市传统村落影响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

海拔高程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与选址的一个重要因素。海拔高程及地形起伏状况的不同,会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产生影响,甚至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农业习俗及其村落文化[10]。用ArcGIS10.1软件将铜仁市高程分5个层级,得到铜仁市传统村落海拔高程分布图(见图2)。从图2中可知,大量的传统村落分布在海拔80 m~1 087 m之间,这些传统村落点占总数95%左右。这主要是因为铜仁市全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分别占总面积67.8%和28.3%。这些地区地势陡峭,环境较为封闭,与外界联系少,受到外界的影响也小。因此,这些分布在多山地区的传统村落能够长时间地、较完整地保留原有的风貌。相反,在铜仁市东部较为平坦的地区,传统村落的分布就相对较少,如碧江、万山和玉屏。

3.2 与流域的关系

铜仁市境内有沅江水系和乌江水系,水源丰富,地表河流密度高。河流也是影响传统村落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运用ArcGIS10.1对铜仁市DEM数据分析得出铜仁市主要河流的流域,并进行矢量化分析,同时与铜仁传统村落进行叠加,以500 m~2 000 m作4个级别的缓冲区分析,得到铜仁市传统村落沿水系分布关系图。由结果分析可统计出铜仁传统村落在流域范围内的分布数量,其中有75.45%的传统村落分布在2 000 m缓冲范围内。这是因为水系不仅能为村落提供生活、生产用水,蓄洪排涝、克火防灾,水利运输和营造景观,还有净化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局部小气候以及军事防御等功能。

3.3 民族构成

铜仁市是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共有土家、苗、侗、仡佬、羌、回等28个少数民族,其中,常住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为217.85万人,占总人口70.45%,是全省少数民族人数分布第二多的地区。铜仁市传统村落的分布与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耦合性,传统村落数量在10个以上的区县有石阡、松桃、印江、思南、德江、沿河,其中沿河、印江、石阡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超70%,其他地区的也在50%以上。从对传统村落属性的初步调查看,铜仁传统村落绝大部分为单一少数民族类型村落,其中以苗族、侗族、土家族村落为最多。

3.4 道路交通

交通是联系村与村,户与户之间的纽带。路径距离和路径形态影响居民出行,如在2 km内和路途平坦比较适宜出行。近年来,铜仁基础设施发展迅速,2018年公路通车里程25 895 km,公路密度1.44 km/km2,实现了县县通高速,村村通公路,形成了较为发达的公路体系。利用ArcGIS10.1软件对铜仁公路进行矢量化,与铜仁传统村落进行叠加,以500 m为间距将公路分5个等级缓冲分析,得出铜仁传统村落沿公路分析情况。从分析结果可知,0 m~500 m范围内有11个传统村落,500 m~1 000 m范围内有13个传统村落,1 000 m~1 500 m范围内有5个传统村落,1 500 m~2 000 m范围内有10个传统村落,仅有35.45%传统村落分布在2 000 m缓冲带以内,这表明铜仁市传统村落距离公路越远,数量越多,交通越不便捷。因此,公路的便捷程度影响传统村落点的分布和扩展。

3.5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传统村落的保护有一定的相关性,文章以2018年铜仁市官方公布的各区县人均GDP数据代表该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如表2所示),但均低于国家人均水平的64 521元。但与贵州省人均GDP的41 200元相比,碧江、万山和玉屏均高于全省水平,碧江、万山和玉屏3个区县传统村落的数量也是全市最少,数量为10个,占总数的9.09%;其他7个县的人均GDP均低于全省水平,各县的传统村落数量为100个,占总数的90.91%。

把铜仁市各区县2018年城镇化率(如表2所示)与2018年全国城镇化率59.58%对比均低于全国水平;与贵州省城镇化率47.5%对比,得到碧江、万山、江口和思南4个区县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传统村落数为32个,占全市总数29.09%;其他5个区县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传统村落数为78个,占全省总数的70.1%。

一般情况下城镇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性,即经济水平越高城镇化率越高,相反则低。从上述可知,各区县的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与传统村落的分布呈负相关性,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越高其传统村落保存的越少,经济水平和城镇化率越低其传统村落保存的数量越多,且多数传统村落分布呈远离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因此,经济水平低和城镇化率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传统村落分布较多,相反则其地区传统村落数量开始减少。

4 结语

文章选取铜仁市国家级110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10.1软件对铜仁市传统村落的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主要受海拔、交通、水系、民族构成和社会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影响,铜仁市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具有非均衡性。山地地形是影响铜仁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因素,多数传统村落分布于海拔80 m~1 087 m间,这主要因为山地地区交通不便捷,相对封闭,经济欠发达。受地形限制,河流与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具有关联性,75.45%的传统村落选址沿河流分布。公路的便捷性与传统村落分布具有耦合性,距离公路越近,其数量越少,交通越不方便,传统村落相对闭塞保存较好。

猜你喜欢
铜仁市铜仁城镇化率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影响因素分析以及空间分异性研究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石阡县第二小学
贵州铜仁市逸群小学
贵州铜仁市思南县第三小学
寻味贵州——铜仁
天地大美——铜仁梵净山
看雪——铜仁梵净山
轮杨树达义近旁任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