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乡土特色不能丢

2019-12-20 03:06李长菊
江西教育A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家乡粮食劳动

李长菊

在教室的角落里,经常会看到垃圾筐里有扔掉的馒头、烧饼等食物,有的甚至是没有动过的。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孩子们,竟然不懂得粮食来之不易。如果他们亲自体验了每一粒粮食从种子到果实的艰辛,他们还会这样吗?

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喜欢农村,厌恶自己生长的那片土地。毕业了就出去打工,即使在外举步维艰,也不愿意回到家乡,这是社会的进步、教育的进步吗?“如果我们不努力做到,使一个农村居民在少年时代就以自己是一个种粮食、养牲畜的人而感到自豪,那么农村学校最优秀的学生还是继续要离开农村的。”苏霍姆林斯基早就这样说过。

记得小时候,我的两个姐姐在小学里读书。那时还没有实行土地承包制,她们一到农忙,就去生产队里干活。到现在我还记得她们一排排坐在地里一人举着一个棍子,敲打土坷垃的情景;更记得她们用土做成小碗,把种子种在里面,等待种子发芽时的急切心情。“只有把土地、果园、菜园当成思考的实验室,不是把单调的劳动过程当作最终的目的,而是当作达到目的的手段,使人享受到创造性的、研究性的、实验性的劳动的欢乐,才能产生对劳动的热爱。即使当一个人翻地、施肥、挖粪的时候,他也可能体验到一种智力的欢乐——研究者和创造者的欢乐。”多少年过去了,这些记忆总是挥之不去。难道她们那时没有读书高过一切的思想吗?但实实在在的,她们是和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紧紧相连的。她们参加过头被晒得淌汗、手被磨起老茧的劳动,当然也就懂得自己吃的粮食“粒粒皆辛苦”,也就能体会到父母在黄土地上干活是一种什么滋味了。

可现在,农村的孩子是越来城市化了,终日坐在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觉得不合适还要发发小姐少爷脾气。至于父母是怎样付出,过着怎样辛苦的生活,他们体会不到。农忙时节,学校照常上课;回到家里,一句“有作业”就能把父母的要求拒于千里之外。长此以往,便有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秉性。不爱劳动,不懂珍惜,不体谅父母,不热爱家乡。

所以说,农村中小学的乡土特色不能丢。

虽说现在农业几乎实现了现代化,但农忙时节还是应该留些时间,让孩子们有机会走上田间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这既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又能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激发起他们热爱家乡、改造家乡的愿望。

走入田野,更有利于他们养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春天的勃勃生机,秋天的累累硕果,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在无形中养成观察思考的好习惯,何乐而不为呢?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对周围世界仔细观察的时候,谁敢说没有一朵花开在了他们的心里呢?

还有,应该指导他们多做一些有关农村的社会调查。农村人的生活怎么样了,老人的生活有没有保障,打工者的酸甜苦辣是什么,农村的明天会怎么样……相信在调查中,他们会学会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大脑重新审视他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意识到自己身上所负的责任。只有当学习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才会意识到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活生生的生活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学习才去学习。只有这样,他们学到的知识才能活起来,才能在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属于自己的參天大树。当生命个体能承载历史、现实、未来的时候,生命便充实了,丰满了,鲜活了。如果他们毕业之后考不上学,还是走上外出打工的道路,成为农民工的一员,实在不能说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试想,如果孟浩然对乡间的景色毫不留心,就没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佳句;如果白居易对乡间农夫农妇的艰辛视而不见,就不可能有《观刈麦》这样的千古名篇,不会有“今我何公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的感慨和反思。

人只有把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习才有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因此,乡村中小学,不能冷漠对待自己脚下的这块热土,否则,它就是无本之木。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才能在素质教育的大地上,开拓属于自己的一方田园。◆(作者单位:山东省新泰果都中学)

猜你喜欢
家乡粮食劳动
珍惜粮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的粮食梦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夏天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