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供给侧改革思维

2019-12-20 03:06朱晓东
江西教育A 2019年11期
关键词:供给培育农民

朱晓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还存在管理体制不畅通、动力机制不够足、培育措施不精准等方面的障碍,需要运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瞄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侧”,优化供给内容,拓展供给主体,创新供给模式,优化供给环境,不断提高 “全要素生产率”,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能最大化,提升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整体质量和素质,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优化供给内容:瞄准需求,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培育内容不精准,忽视“需求侧”的主体性,或者过于迎合受教育者的需求,忽略“供给侧”的影响力,以致“供需结构失衡”,必然会影响培育工作质量。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瞄准农业需求、产业需求、农民需求,优化供给内容,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一是瞄准社会需求。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围绕农业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分析本地区不同农业行业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总量、质量和结构,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分模块实施培育工作。二是瞄准产业需求。把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主线,以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本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重点设置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新装备等培育内容,加大力度培养关键技术领域的紧缺型人才。三是瞄准农民需求。新型职业农民中,既有务农农民,又有回到农村创业兴业的农民工,以及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群体,还有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农民和涉农专业在校学生。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从事的产业及学习的需求都不尽相同。要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围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分类确定培训内容,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

二、拓展供给主体:统筹资源,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系统性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培养主体包括政府、社会、市场、高等院校、职业教育、教育机构等资源要素。要建立多维的资源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构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同体”,实现各资源要素的整合、配合和融合,努力构建多元供给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格局。

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协调力度,制定扶持政策,完善培训体系,统筹涉农院校、农广校、农业科研院所、职教中心、农技推广机构等教育培训资源,引导各类教育培养主体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二是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农业、融入产业,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活力,提高培育工作质量。三是拓宽教育培训渠道,鼓励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实训基地、孵化基地或田间学校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就近就地的学习教育场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挥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四是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建立各类主体参与培育的有效机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联盟”,推动培育工作协同发展,形成农科教结合的强大合力,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整体效益。

三、创新供给模式:精准施策,注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效性

不同地区、不同产业和不同人员,对技术和知识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统一模式、统一内容,不能搞“一刀切”,要在教材选用、培育模式等方面精准施策,提升培育工作的實效性。一是精准编写培育教材。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从课程目标、培养对象和技术要求等方面入手,按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要求,打造精品教学资源和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同时加大实践课程建设力度,组织学员深入田间地头考察学习,到“田间课堂”现场示范,不断提高培育工作实际效果。二是探索多元培育模式。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交流相结合,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把培训点设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坚持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既“坐下来”集中学习,又“走出去”现场交流,探索菜单式学习、顶岗实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培育方式,引导新型职业农民瞄准问题、提升技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校学习与线下培训相结合,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在线教育培训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三是搭建交流互学平台,成立分布到各区域、纵向到底的“创业联盟”和横向到边的现代农业产业“行业协会”,搭建新型职业农民交流互动、学习互鉴的桥梁和纽带,做到学习知识有载体、咨询技术有渠道、交流经验有平台。

四、优化供给环境:政策扶持,保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稳定性

建设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需要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保障,要有科学合理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学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带得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服务保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产业扶持。技能培训、人才奖励等方面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力度,努力为新型职业农民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二是激发创造活力。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创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享受市场准入、金融服务、用地用电和技能培训等鼓励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激发新型职业农民创造活力。三是选树先进典型。在政治上、精神上、待遇上给予更多关心,优先推荐先进典型担任县乡“两代表一委员”,推荐加入党组织、团组织,推荐参加各类评先评优,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地位,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四是完善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解决新型职业农民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真正把“三农”问题作为主攻课题,把基层农村作为主攻战场,把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把新型农民作为主攻职业。(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课题项目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2017年度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编号:17YB038);

2017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编号:JY17228)

猜你喜欢
供给培育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