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未来不能被手机“捆绑”

2019-12-20 03:06汪行舟刘丽
江西教育A 2019年11期
关键词:布置习惯微信

汪行舟 刘丽

最近,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孩子刚上小学,老师就建了一个班级微信群,每天把布置的作业发在手机上,还要求孩子用手机听、读英语。更有甚者,规定孩子每天必须在手机上进行课外阅读,且将阅读情况拍照截图发到群里——变相鼓励孩子“玩”手机。

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老师倡导孩子从小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动手”,这本是好事。可如果一味地追求“新潮”,却可能导致教育“走样”。

笔者认为,小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该“捆绑”在智能手机上。其原因有四:

一是不利于身心健康。小孩频繁玩手机,对生长发育和保持良好视力都非常不利。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近视率10年竟翻了一倍,而且近视的孩子年龄越来越小。

过度使用手机,还会影响他们的思想和心灵。如今的网络上有着海量的信息,充斥着各种游戏、不良的交友平台等,诱惑力极大。小学生原本是“白纸”一张,自控力差,极有可能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成为“低头族”,更严重的会毁掉前程。

二是不利于養成好习惯。习惯是一种力量。它并非与生俱来,是靠后天养成的。如果你每天坚持一种行为,慢慢就会养成一种习惯。倘若我们从小学就要求孩子用手机来“操控”学习,鼓励其“玩”手机,久而久之,孩子也有可能养成依赖手机的坏习惯。

今年5月,江西省教育厅出台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的八项要求》,其中就对大学生使用手机做了明确规定。对大学生尚且如此要求,对小学生更应如此。作为启蒙老师,应当挑起担、负起责,想方设法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应每天将布置的作业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抄写,让孩子从小接受更纯粹的学习,习惯于与书本亲密接触,回归学生的本位,回归学习的初心。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小学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充当孩子良好习惯的播种人,帮助其树立“放下手机、回归课堂”的意识。

三是不利于人际交往。有个家长告诉笔者,她的女儿吃饭、上厕所、走路……整天低着头抱着手机,不知道在干些什么。以前还经常边吃饭边和家长聊学习进展、学校发生的趣事,也爱看书,可自从给她买了手机之后,就完全变了一个人,跟家长对话也是有一句没一句地“嗯”“啊”“哈”地敷衍。

也许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种烦心事:原本自己的孩子性格开朗,爱说话,碰到认识的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然而自从孩子有了手机这位“知心朋友”后,再也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父母聊天了,而且一旦家长与孩子之间因为手机发生争执,孩子的脾气就会变得非常暴躁。

到了小学高年级,一些同学之间的常态交往被“阻断”,沟通交流几乎均来自手机里的微信或QQ。记得笔者有次周末在公园散步,看到某校组织学生在此开展春游活动,只有零散的几个同学聚在一起交流,大多数学生在摆弄手机。这本来是一次难得的户外集体活动,可以让学生们亲近大自然,彼此之间可以更多地“亲密接触”。然而,因为手机,即使学生们面对面,却仿佛如陌生人,都在忙于玩微信、刷信息,沉浸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

此外,有的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予解答,说等会儿通过手机把答案发送到微信群里,因为一个个地解答太麻烦。这样更加导致孩子不愿意和他人交往,甚至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扰,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越来越内向。长此以往,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会变得越来越弱,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四是不利于学业提升。老师把作业布置在手机上,孩子就堂而皇之地向家长要求买智能手机。家长不买,孩子就“威胁”说:“如果不给手机,我就无法得知老师布置的作业,不做作业就要受到处罚。”

老师布置作业,原本是正常之举,其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然而,有的学生因为有了手机这个“好帮手”,做作业再也不开动脑筋,直接就在网上搜索答案;还有的学生,原先成绩还不错,可因为有了手机而分散了精力,被手机所吸引,逐渐丧失了主动探究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一降再降,学习成绩一跌再跌。

2019年2月20日,南昌市发布规定,各小学老师不得通过微信、QQ等方式留作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App应立即停止使用、卸载。小学阶段是孩子成长成才的起步阶段,教师理当让孩子保持纯真的底色,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使用手机的习惯。假如不加以纠偏,长此以往,那就真的会印证网上流行的一个段子:“百年前我们躺着吸鸦片,百年后我们躺着玩手机,姿态有着惊人的相似。”◆(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南昌航空大学附属小学红谷滩分校)

猜你喜欢
布置习惯微信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微信
活动室不同区域的布置
微信
微信
CTCS-3至CTCS-2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
等级转换应答器组布置原则探讨
坦克的组成和总体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