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素质党报采编队伍路径探析

2019-12-20 06:33王雷
新闻世界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四力高素质

王雷

【摘    要】在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基础上,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提出的增强“四力”要求,本文对地方党报新闻采编人员如何增强“四力”,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谈了一些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四力;高素质;采编队伍

2018年8月21日至22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战线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他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高能力,求实创新,这为地方党报加强新闻采编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和履职尽责的职业能力。作为党报,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增强“四力”的丰富内涵,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着力打造“四力”过硬的新闻采编队伍,全面提高党报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一支思想政治過硬业务精湛的采编队伍。

一、改进采访作风,使新闻报道沾满泥土芳香、充满生活气息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增强脚力,作为地方党报的采编人员要能伸得出双脚,迈得开双腿,只有走进群众,走进基层,走进火热经济建设一线,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才能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递到千家万户。伸得出双脚,迈得开双腿,新闻工作者才能扑下身子,走进群众,才能听得到群众呼声;走进基层,才能摸清实情;融入经济建设大潮,才能抓到“活鱼”。只有如此,才能历练作风,改进文风,才能采访和创作出具有真情实感、真心实意、真诚真挚的作品。

如一首现代诗中所写:中国记者/当晨光熹微/你不知疲倦的脚步/是否开始了一天新的奔波。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就是要带着敏锐的新闻触角,千方百计地采掘新闻资源,对于有价值的信息与线索,即使长途跋涉,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想方设法在第一时间采访到、采写好。淮南日报社一位摄影记者,47岁开始学外语,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基本走遍全国各地,并在世界20多个国家留下足迹,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一个个精彩瞬间,出版《一个人和世界的艳遇》,受到了业界的好评。

淮南日报社还有一位记者长期深耕基层新闻。有一年,干旱数月的淮南普降甘霖,为准确掌握农民庄稼旱情缓解情况,并及时为市民作出报道,他冒着风雨先后走访了多处偏远乡村,在泥泞的田间地头不停地穿梭,用衣袖遮挡风雨,拍下了雨中麦地的照片,还把手指插进麦地的泥土里试探雨量是否充分,又从有经验的老农那里了解到旱情缓解的可靠信息……如此采写的新闻当然是有生命的。在深入新闻现场的过程中,记者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意外,但只要挺住了,一定会收获别样的感动。当这一切困难和意外都成为新闻作品的一部分,当记者的心灵感悟和它们融为一体时,新闻作品就有了灵魂。

著名记者、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这样说过:“好的新闻往往是长跑的结果,而一个从业者,从入门到优秀,更是一个寂寞的长跑过程,除此,没有捷径。”

作为地方党报,要深化“走转改”,鼓励采编人员迈开双脚丈量大地,到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拜人民为师,以基层为课堂,真正掌握全面、真实、丰富、生动的第一手材料,推出一大批“粘泥土”“冒热气”“带露珠”的新闻产品,汇集精气神、凝聚正能量。

二、善于挖掘新闻,努力发现新闻背后的价值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增强眼力,要具备锐利的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敏锐的洞察能力、精髓的分析研判能力。大千世界,纷繁复杂,面对现阶段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新闻从业者必须练就“火眼金睛”,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能够透过表面看到内在,能够透过一点看到全部,这样才能够去伪存真,拨云见日,不被表面现象或虚假表象所迷惑、蒙蔽。作为党报的采编人员更要具备这种能力,练就一双“慧眼”。在工作中,需要沉着冷静,善于观察,深入研究,适时作出科学、准确判断。尤其是在涉及政治立场、舆论导向等大是大非问题上,要坚决做到立场坚定、眼光明亮、毫不含糊。

作为党报采编人员要善于挖掘新闻,善于发现新闻背后的价值。2019年3月21日,《淮南日报》A1版头条刊发《一位农技员的“乡村振兴计划”》。这是一篇考验“眼力”的佳作。李德福是潘集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扎根乡村34年来,共举办各种技术咨询、田间指导活动上万次,培训农民万余人次,培训农技干部百余人次,培养各类种养植专业户千余户。以往,记者多报道他的奉献精神。该篇稿件记者,从他的奉献中看到了他的乡村振兴梦想,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的内涵,从而发表作品《一位农技员的“乡村振兴计划”》。稿件一经刊出,受到业界的好评……这充分说明,打开眼界才能增强眼力。当好党报记者,就是要有敏锐的眼力,要善于从平凡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线索,勤于思考,善于提炼,从而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挖掘出来,展现给读者。

三、增强策划能力,使新闻作品高站位、准切入、有影响

这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增强脑力,要具备分析形势、思考问题、寻找方法、探索路径的能力。党报采编人员更要承担履行好宣传引领、思想引导的职责。如何创作出政治站位高、角度新颖、影响广泛的新闻作品,就要求采编人员保持清醒头脑,大局面前不犹豫、大事面前不糊涂、大势面前有定力。要用脑思考、用心做事,才能找准突破点,把准脉搏,做出实效。

近年来,淮南日报社始终要求采编人员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鼓励大家做到采访前策划,动笔时思考,成熟时出品,既要能打个人突击战,又要能打团体配合战,只有事前做好充分的策划和准备,才能采写出站位高、针对性强、有影响力的作品来。

首先,利用编委会、编前会谋划选题,找准切口,定期策划推出各种专题报道、系列报道。其次,报社经常开展学习讨论,统筹用好各类培训资源,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脱产培训、网络培训、在职自学等方式,培养高素质采编队伍,提升新闻报道思想性、针对性、有效性。再次,要求采编人员坚持学习,善于动脑,增强脑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南日报社紧紧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和论述、改革开放四十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事件,策划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有影响的作品,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创新表达方式,使新闻报道独具特色、独具匠心、独具韵味

这就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增强笔力。笔力,是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新闻采编人员的笔力主要体现在文字能力上,要能够写出好稿件,编辑出好版面,达到“力透纸背”的境界。稿件中,不能讲外行话、干巴话、废话,要把深奥的道理讲通俗,把枯燥的理论讲生动,让读者喜欢看、看得懂、看得进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经常讲的“笔杆子”,他的文字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从力不从心到游刃有余,靠的是常写多练、坚持不懈。加强年轻记者的“笔力”培养,需要采取课堂讲授、导师传帮带、实战练习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采编人员的文字能力,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冲得上、扛得住。

笔力的关键在于作品的感染力。2018年10月16日,《淮南日报》一版刊发《一次生命守护 汇聚城市温情——探寻“熊猫血”重伤孕妇获救背后的故事》。该文作者挖掘“熊猫血”重伤孕妇获救背后的感人故事,为了挽救年轻的生命,全市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全力救治,社会各界传递爱心温暖守护,交警等部门快速反应协调配合等,见证了拯救生命的奇迹。这则“全城搜索‘熊猫血拯救重伤孕妇”的暖心故事经中央电视台等省内外媒体报道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

“好美!这是真的吗?我想去看看……”2018年12月25日,冬至节气,一组题为“我们在这里度蜜月”的鸳鸯图片,配上一篇精致的美文——《一群“爱情鸟”相约采煤沉陷区“打卡度假”》在《淮南日报》一版显著位置刊出。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精美的图片,勾勒出一幅人、鸟、城市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反映出曾经的采煤沉陷区从“千疮百孔痍弥目”的状况,经过近年来环境整治、生态修复,如今已变成环境优美的生态湿地:水草丰美、湖水清澈、植被覆盖率达75%以上,可为各种野生鸟类提供“衣食无忧”的生存环境。文章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并被评为年度安徽经济好新闻一等奖。

实践证明,增强笔力,就是要多一些事实和分析,多一些真情实感,多一些鲜活事例。只有接“地气”,才能真正聚“人气”,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让主流声音亲切响亮,让宣传思想工作成果引人入胜,始终充满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淮南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四力高素质
新媒体时代如何提升新闻舆论“四力”
高素质农民走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
巧解四力平衡问题——提高科学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的养成
【陕西】旬阳市举办2022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培训会
《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发布词
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摘编)
用创新激活主流媒体的内容“四力”
网络时代做好编辑需练就“四力”
修炼学校管理“四力”
提升“四力”夯实党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