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初探①

2019-12-22 12:50张超越巫建华解振强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6期
关键词:旅游业景区特色

张超越 巫建华 陈 军 解振强 李 刚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句容212400)

2018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业由此迎来新的机遇。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利用当地农民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以旅客服务为经营手段,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整个乡村的经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重要途径、重要引擎。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将成为必然趋势,乡村振兴也将成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目前,乡村还存在一些影响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和方法。

1 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1.1 农业产业革新的需要

乡村旅游的发展打破了农村传统以种植业为主的模式,使农业兼具观赏价值,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引入现代化科技,为乡村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江苏茅山镇,位于镇江市句容市,国家5A 级旅游风景区茅山北麓,镇域面积81 km2,耕地面积5 200 hm2,常住人口3万,因具有邻近茅山风景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观光旅游业。目前,茅山大道和春华路沿线已逐步发展成2 条乡村旅游发展带,同时沿东部干线积极完善水泥路、路灯和服务站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农旅结合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便利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与出行[1]。

1.2 农民增收的需要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必将为农民带来新的收入。将一部分劳动力转移至旅游业,减少人员在集中农业,可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准,加速农村向城市化迈进。2017年茅山镇全年旅游收入近15 亿元,旅游人次50 万人次,人均纯收入达到21 545 元,位居全国前列,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特色民宿、特色产品和景区管理的出现吸引了工作人员,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提升了农民的生活品质。

1.3 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加速乡村的建设、改造,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完善健康娱乐配套设施布局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来乡村旅游,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2]。

2 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的逐步提高,旅游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为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缺乏规划,没有品牌形象

目前,乡村旅游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发展目标分散、不明确、难以把控,没有独特的主题等,使乡村旅游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易造成重复建设的现象,无法塑造品牌形象;因为没有相关的制度管理,往往存在乱收费、乱停放等负面行为,不仅降低了乡村景区的接待能力,也损害了乡村景区的品牌形象[3]。

2.2 缺乏特色,同质化高

目前,由于乡村旅游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旅游产品、休闲娱乐方式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许多旅游产品和休闲娱乐方式极为相似,不能很好区分,重复度极高,导致游客没能较好融入乡村本土文化中,因而也没法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3 缺乏专业人才

一个新的产业链的形成需要大量人才的加入,而人才引进方式需要不断的创新。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乡村年轻人进城工作,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人才空缺。从目前乡村旅游业来看,很多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甚至部分人员素质低,这将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难题。

2.4 不注重宣传

许多乡村旅游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往往忽略了宣传的重要性,这样导致无法让更多的人知道乡村的旅游景点,不了解景点特色,进而导致鲜少有人愿意去乡村旅游,使得乡村旅游业发展缓慢。倘若该问题无法尽快改善,必将浪费乡村景区资源[4],影响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2.5 基础设施不完善

部分乡村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卫生间、停车场所、休息桌椅等,无法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评价。加之当地政府对乡村旅游业发展不够重视,未意识到景区环境的重要性,因而难以留住游客,无法形成二次观光。

3 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3.1 生态文化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是旅游业新的增长方向,其发展核心要素是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融入到乡村旅游,使之发展为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突出特色,可开发出更多新兴旅游产品,提高农村资源利用率,全面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如四川绵竹年画是全国四大年画之一,由于当地家家户户都贴年画,当地政府通过统一组织规划,将年画作为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打造独具年画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模式,不仅提高了当时经济增长速度,也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2 综合农业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土地广阔、肥沃,风景优美,自然条件优越,这些都为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发展休闲农业,可充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形成新的旅游模式,增加农民收入。如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建立综合休闲农业区,游客可观光、采摘体验等,了解、享受乡村趣味;还可通过改造农村房屋为游客提供住宿、度假或休闲娱乐等多样性服务。茅山镇的丁庄葡萄园、草莓园和桑葚园便很好地拉近了游客与乡村的距离,现采现摘、特色品尝、模拟耕作,让游客在体验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时,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增加经济收入[5]。

3.3 景观农业模式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模式的创新。运用农村独有的场所及外部环境条件,设计更具个性的农业景观,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使乡村旅游充满活力。如四川绵阳七里旅游乡,通过引进本地之前没有的桃花、樱花、梨花和国外特色景观类植物,创新农业景观设计,精心打造成各种图案装饰,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4 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

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需要从资金投入、政策、人才引进及其他针对性措施方面提供支持。

4.1 资金投入

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建设。目前乡村旅游发展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积极招商吸引更多资金,加速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

4.2 政策支持

尽快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落实优惠、用地、扶持等政策,加快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放宽乡村旅游景区商户的经营资格取得条件,简化繁琐程序,进一步加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4.3 人才引进

由于大多乡村经济发展稍显落后,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难以留住人才为乡村做贡献,这极不利于乡村旅游整体规划。在“以人为本”的框架下,各项规划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因此,加强乡村人才引尤显重要,可开展企业、政府和学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如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定制村官模式,通过对新引进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4.4 其他针对性措施

针对不同乡村景区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地的发展措施,充分发挥乡村本土优势,结合现有的场地开发旅游景区,树立独特品牌形象,合理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景区,让更多人全面了解景区优势;与旅行社加强合作,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旅行社带团游玩;对违反规定的人员给予处罚,督促景区所有人员自我约束,做到不随地乱扔垃圾,不乱涂乱画,文明旅游,为其他游客提供优美清净的景区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总之,通过实地考察,制定明确的目标,同时增强景区文化底蕴,扩大景区规模,将乡村旅游与人文环境相结合,以吸引游客流连忘返为目的,打造特色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充分发挥已有的资源、场地及文化底蕴等,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使其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新时代乡村,共同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同时丰富旅游内容,激发乡村新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创意农业、旅游观光等,使游客体验乡村的本土文化、享受满意的服务,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猜你喜欢
旅游业景区特色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特色种植促增收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新疆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贡献实证分析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政府间合作与区域旅游业发展——以构建辽西区域旅游业为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