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秸秆还田的方式及作用①

2019-12-22 12:50祁石刚高学双姜雪照钱晓晴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6期
关键词:农作物秸秆土壤

祁石刚 高学双 姜雪照 金 婷 钱晓晴

(1 宿迁市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 江苏宿迁223800;2 扬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扬州225000)

农作物秸秆是由大量的有机物和少量的无机物及水所组成,如能加以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肥料来源。水稻秸秆中氮元素含量约为5%、磷元素含量约为1.5%、钾元素含量为2.6%,有机物占比为55%以上。小麦和玉米秸秆中氮元素含量均为6%,若将上述比例折算为每年秸秆总产量,则可计算氮肥、磷肥、钾肥的转化用量。利用水稻秸秆可改善水稻田的理化性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我国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表明,每年我国秸秆产量大约为7 亿t,其中水稻田的秸秆产出量约占总产量的30%。这些秸秆如不能被有效利用,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因此,部分农民会选择焚烧,从而造成空气污染,如何开发利用秸秆已经成为了当前农业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1 秸秆还田的主要方式

我国秸秆的产量非常高,但秸秆却没能充分利用。目前,大多秸秆采用直接焚烧的方式,焚烧秸秆虽可消灭秸秆中病菌,抑制病原体和病虫卵的传播,但同时也降低了微生物的活跃度、焦化土壤表面、降低土壤肥力、碳化营养元素,而且燃烧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会造成大气污染,诱发人体的呼吸道疾病。因此,国家一再禁止焚烧秸秆,建议秸秆还田处理,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方式[1]。

1.1 直接还田

直接还田就是充分粉碎秸秆,将其撒在地表或掩埋在地下,主要有覆盖还田、旋耕还田、深耕还田、沟埋还田和添加腐熟剂还田等方式。覆盖还田操作简单,覆盖秸秆后可减少土壤水分流失,有效调节耕种地块温度,降低天气突变带来的后果,但影响农作物的播种和灌溉及种子的生根和冒芽。旋耕还田是指将秸秆粉碎后与土壤充分混合,埋入地壤10cm 深度。该方式要求土地较为平整,秸秆在此土壤深度释放的营养元素较快,但易造成后期营养不足,因此,该方式仅可用于短期或临时使用,长期进行旋耕还田会造成土地耕种表层过浅、后期农作物衰败过快,造成减产。深耕还田可以弥补旋耕还田的不足,营养物质释放缓慢,而且可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沟埋还田是将种植地块分为若干区域,在地块两边挖沟进行秸秆还田,该方式可有效解决种子出苗发芽困难,同时还能降低甲烷的释放量。添加腐熟剂还田就是将粉碎的秸秆与腐熟剂充分混合,然后埋入土壤中,以加快秸秆的分解,不同的腐熟剂有不同的功效,但都是利用微生物对秸秆进行分解。由于不同秸秆中物质含量有差异,可能出现分解程度不同的现象。

1.2 间接还田

间接换田主要有过腹还田、发酵还田、碳化还田等方式。过腹还田主要是利用生物的循环生态原理将秸秆进行转化的方式,即将秸秆作为饲料喂养家禽或牲畜,经动物消化系统将秸秆转换为粪便,再将其制成天然有机肥,该方式生态环保,可将秸秆充分利用,减少了直接还田的繁琐过程,但动物的排泄物需专门的设备进行肥料转换,一般的农户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若购买设备,反而增加了前期成本。发酵还田,顾名思义就是将秸秆与腐熟剂进行混合,使其迅速发酵,然后再埋入土壤中,秸秆在沤酵过程中消灭了秸秆中的病原体、病虫卵,同时产生大量的纤维素酶,将提高秸秆的利用率,但发酵比较耗时费力,而且操作不当还会造成秸秆发酵不彻底、不均匀,反而抑制秸秆发挥效能。碳化还田是将秸秆处于无氧环境高温加热,秸秆碳化形成了生物炭,该方式可减少秸秆的碳排放,但造价较高。

2 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

2.1 生物性困境

秸秆还田并非“百利而无一害”。首先,秸秆粉碎不均匀或与土壤混合不得当,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秸秆推挤,土壤间隙过大,作物种子与土壤接触不够紧密,不能很好吸收养分和水分,特别是生根和生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生长缓慢和僵苗现象。其次,秸秆分解发酵时,微生物自身也需要养分和氧气,这时微生物与农作物会形成竞争关系,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再次,秸秆还田连年作业,其分解速度会有变化,同时与温度和环境有直接关系,当土壤不能完全降解秸秆,会使得土壤松散塌陷,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最后,粉碎并不能完全消灭秸秆中病虫卵和杂草,秸秆还田后,病虫卵和杂草也跟随进入到土壤中,加大了防治的难度,但病虫卵的存活率与秸秆埋入深度和温度密切相关,当埋深大于35cm,加上冬季的温度骤降,可抑制大部分的病虫害。

2.2 现实性困境

由于秸秆储存占用空间,加之处理成本问题,焚烧秸秆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农村常见的处理方式。农民认为焚烧后对土壤有增肥的作用,但忽略了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农作物种类繁多,秸秆的类型也各不相同,因此,秸秆还田方式也需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首先,需研发推广秸秆还田的机械设备。另外,由于秸秆粉碎后入土腐烂时间较长,需采用相应配套降解、腐解技术,才能有效改善农作物生根发芽问题。

3 秸秆还田的作用

3.1 对环境的作用

通过长期观察发现,秸秆还田可有效降低甲烷排放量;其次,可降低杂草的种群数量,改变自然条件下杂草的竞争空间,即间接改变了植物空间密度和生物多样性。

秸秆中含有部分营养元素,如不经微生物的分解则无法吸收和利用,微生物能分解农作物生长和发育所需营养物质,同时秸秆的分解物也会改变微生物数量和种群,秸秆埋入土壤后,微生物种群数量会明显上升,到达一定的数量后又随之降低并维持在群落数量的平衡点。

3.2 对土壤的作用

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的容重,即降低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使土壤变得更加松散,有利于植物根茎的发育及营养物质的吸收,也为微生物提供了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2];秸秆还田还能明显改善土壤退化。

秸秆还田可有效抑制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提高田间保水性能,有利于水土保持。有研究表明,覆盖秸秆还田其水分利用率为7.5%,深耕秸秆还田其水分利用率为3.2%,入冬前如用秸秆覆盖,其保水深度可达45.6cm。农业灌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极大地增加了生产成本,秸秆还田可有效存储天然降水,翻埋深度为40cm 时效果最好,翻埋深度为50~100cm时可提高土壤含水量达60%。

3.3 对营养元素的作用

秸秆的复式分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秸秆还田需在土壤中进行有效的分解才能利用,因此,微生物对秸秆分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生物发生作用与温度、还田年限有直接关系,在温度较低的冬季,微生物活跃度不高,而温度较高的夏季,活跃度明显提高;秸秆还田年限越长,微生物腐解效率越高,秸秆中养分释放率也越高,其中,钾元素释放率最高、其次为磷元素和氮元素。

在欧美一些农业发达国家,60%肥料来源于秸秆,而我国对秸秆的利用率还不高。秸秆还田可减少10%家用肥料,增加水稻产量2%~7%。值得注意的是,秸秆还田要与肥料配合使用,单用秸秆还田方式,会降低磷元素积累,快速耗尽地块无机磷。同时注意秸秆与化肥的配比,避免化肥的过度使用。秸秆还田的腐解过程是一个缓慢释放元素的过程,可促进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改善土地的肥力[3]。

3.4 对农作物的作用

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前期根系(无论单茎根系还是群体根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在水稻后期的拔节和成熟时期,能促进水稻的根茎生长用,这个过程体现了“先抑后促”的特征。常年进行秸秆还田的地块,能明显增加农作物产量。如当连续秸秆还田5年后,水稻的穗数会增加,但单位数量的种子质量减轻,一般来说,水稻亩产量可提高800 kg。

4 结语

总之,秸秆还田有利于农作物田间土壤理化性质及预期产量,有效改善种植效率。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秸秆还田的宣传力度,从顶层设计角度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从秸秆还田的方式入手进行科普教育,制定秸秆还田的奖励措施及焚烧秸秆的惩治措施,有针对性地树立当地典范和榜样,让更多的农户了解秸秆还田的优势与好处,同时,加强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不断创新推广秸秆还田方式。

猜你喜欢
农作物秸秆土壤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厉害了!农作物“喝”上环保酵素
土壤
推广秸秆还田 有效培肥土壤
灵感的土壤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秸秆计划烧除 吉林打算这样干
识破那些优美“摆拍”——铲除“四风”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