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控制工作的三重境界

2019-12-22 15:30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9年5期
关键词:执业事务所会计信息

徐 峥

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走上质控岗位。事先没能预料,接到任命时也没有更多选择。我给自己写了这样两句话:任何人生中看 似偶然的转变,都是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结果。工作不仅仅是一个谋生的饭碗,而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应实现个人与单位集体的双重成长。几年来,再次回看这几句话,我又有了更多的感受与认识。

质控的第一重境界:在数字的勾稽中核对异常

质控岗位应事务所发展而生,应当下监管环境而生。质量控制工作,就是对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的质量进行监督与控制,这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这份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我接到任命时,我有些意外,这份工作竟会与我相关。十年会计,十年审计,我接触到的业务并不高端。真正接触会计准则、接触资本市场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情。我自认为,自己的实务经验并不丰富,胜任这个岗位需要一个过程。既然领导信任,我只有全力以赴。

从审计执业到质量控制,看似相似的岗位,其实却有那么多的不同。看到上百页的附注,看到科目不断出新的会计报表,看到那一叠叠厚厚的底稿,不知从何下手。什么叫质控?如果只是校对数字,那只能称为校对员而不能称之为质量控制。而起初的我,也只能先校对报表和附注的数字。不上质控,就难以理解报表和附注之间、科目与科目之间还有这么多的勾稽,这么多的细枝末节。核对数字,需要细心的态度,需要严谨的品质,更需要专业的态度。这个核对数字的过程,就是一个比对、提升、发现问题的过程。

质控的第一重境界,就是从数字的勾稽中发现异常。这一重境界,为把控项目的风险打好基础,也让我们对会计准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质控的第二重境界:从总体层面把控项目风险

如果把质控定位于只是核对数字,那就是太浪费了。质量控制,关乎事务所的健康发展,是事务所发展不可缺少的正能量。质量控制应有大局观,要从执业人员的思维跳出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看项目的整体风险。

审计是为了保障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质控的目的是帮助审计人员更加准确合理地对被审计对象的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会计信息的公开披露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使用者的决策,当下,经济不断发展,新业务新行业不断出现,会计准则也不断地修订为了更好地满足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要求。这种经济大环境,给我们执业人员的工作带来更多的挑战与压力。

质控人员所做的工作,就是要帮助执业人员更好地运用准则,更好地应对执业风险。会计利润确认是否真实?现金流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的实际情况?资产公允价值的确认是否规范?收入的确认时点是否合理?应计提的折旧减值等是否足额计提?各种问题,需要质控从更高的角度帮助执业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就是为了让事务所能够更加稳健地发展,能够更好地发挥经济警察的作用。

在核对数字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从项目的全局出发把控风险,这项工作,需要经验,需要专业,需要大局观。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质控人员,非一朝一夕之功。

质控的第三重境界:在专业引领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重成长

质控这个岗位,可以说是每一位执业人员的老师,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需要极为丰富的实务经验,还需要很强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才能得到执业人员的认可与尊重。如果想要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能实现更多的专业价值,就需要学会在分享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双重成长。

如果不热爱专业,没有那种把学习当乐趣的精神,上质控这个岗位就枯燥而索然无味了。我经常和新招聘员工说,如果你不喜欢学习,不喜欢钻研业务,那么这份工作对你来说就毫无意义。因为质控这个岗位,与执业岗位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可以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类报告,可以享受到的是一种解决问题提升专业的乐趣。

复核报告的时候,一个小小的难点,或许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论文素材。将报告复核中发现的问题制作成课件,在单位分享与交流,既实现了专业上的引领,也得到了个人的价值提升。写作与讲课,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把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掌握更透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质控这份工作看来是枯燥的,在枯燥的数字背后却可以看到丰富的故事;这份工作看来是辛苦的,学不完的准则,学不完的新业务,但在辛苦的工作中却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份工作看来是有难度的,不过不就因为难才更能体现出其专业价值么?无论是核对数字、把控风险,还是实现专业引领,质控的这三重境界,都将把我们带入一个更加精彩纷呈的专业领域。

猜你喜欢
执业事务所会计信息
建党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执业注册会计师的首次合作
优化会计师事务所强制轮换制度的思考
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分析
2019年度综合评价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信息
中注协会员人数超过27万人
北京博贤律师事务所
跨国执业的安全人沈建平
会计信息市场的构建研究
事业单位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国际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