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应用型高校工科类大学生 思政教育路径探析

2019-12-22 14:30吴宜锴
大众投资指南 2019年6期
关键词:新工科工科应用型

吴宜锴

(福建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8)

“新工科”的概念始于2016年,教育部经过广泛调研,于2017年先后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以及《“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与《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标志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全面启动[1]。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建设的内涵是应对新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对新型工程人才的需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和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创新、交叉融合、协调共享为途径,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多元化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其重要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德学兼修的新型卓越工程人才[2],“新工科”建设也是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 ,早在2014年,我国高校工科生在校规模就已经占到在校生总数的38.2%,截至2018年,我国开展工程教育的高校达到了1100余所,工科专业的在校生人数突破550万人,毕业生超过120万人,工程教育的规模稳居世界第一[3]。工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学科门类,工科类学生也是我国高校最大的在校生群体,与时俱进做好工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适应“新工科”建设的需要,意义重大。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的重点还集中于教学改革、科研与社会实践等方面,而对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较少,也缺乏相应的制度设计与激励措施的保障,教师的整体知识储备与人文素养还不足以适应“新工科”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发展,而从教育手段上看,还显得较为单一、简单,缺乏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精准化个体化思政教育,难以匹配“新工科”建设对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研究“新工科”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拓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加快“新工科”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培养德才兼备工程人才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工科”建设对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要求

(一)“新工科”建设对提升工科生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进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求

“新工科”建设顺应新经济形态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对新型工程人才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科学与工程伦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不同于传统工程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的培养、相对忽视通识教育与道德品行的养成,而将“德”与“才”提升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其培养德才兼备新型工程人才的内在需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高度契合,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大局,进而服务应用型大学转型升级,不仅是当下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工科”建设目标实现的必然要求。

(二)“新工科”建设对应用型高校创新思政教育模式的要求

当前在校大学生普遍属于“95”后,并开始迈入“00”后大学生占据主体的时代。他们成长环境与信息获取途径与以往相比有着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具有更加活跃、独立的思维与更加鲜明的个性,渴望展现与实现自我,并且对未来也有着更多的疑惑,他们尚于从网络平台获取信息,对他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才有科学有效、与时俱进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依托于思政课、党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以及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学院副书记等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的日常管理服务,而从手段上看,虽然目前高校依托网络新媒体进行思政教育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良好效果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新工科”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与抓手,为思政教育拓展了新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创新思政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融合发展的模式提出了要求。

二、“新工科”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存在的问题

(一)“新工科”建设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4]。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与“新工科”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良好人文素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有着高度的契合。当下,“新工科”建设正在我国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展开,应用型本科高校也都希望能在“新工科”建设中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新工科”建设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教学改革、课程设计、创业创新等教学科研方面,而对“新工科”建设立德树人的内在需求重视程度不足,关于在“新工科”建设中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偏少,难以适应“新工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需要,而思政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滞后,又反过来阻碍了“新工科”建设目标的发展与实现。

(二)机制与手段不能完全适应“新工科”建设对思政教育的需要

“新工科”建设作为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目标,其应对变化、塑造未来的建设理念,以及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的主要建设途径[2],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要求高校不仅要完善与“新工科”建设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顶层制度设计,也要注意更新与改进思政教育的方法与手段。而当下,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新工科”建设的相应配套制度与激励机制还主要集中在教学科研方面,对“新工科”建设与思政工作的融合尚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上;从教育手段上来看,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依然主要依赖于思政课、学生党团活动及辅导员的日常管理,虽然近年来基于易班、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思政教育方法得以迅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当下新媒体的思政教育手段离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滞后于“新工科”发展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三)教师的观念与思维方式总体滞后于“新工科”时代思政建设的需要

“新工科”之所以为“新”,就是需要高校适应时代和社会对工科人才的新要求,教书与育人并重,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兼具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工程师。这对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宽口径的人文素养、科学伦理与职业道德知识储备,对学生言传身教。而在目前应用新本科高校中,总体而言承担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多的是专职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但辅导员并不能教授给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难以实现在工程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新工科”建设目标;而专任教师一方面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压力,融合“新工科”的育人理念进行教学精力与动力不足,也有很多专任教师还未意识到“新工科”时代培养德才兼备的工科生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认为思政教育主要是高校政工干部的任务,专任教师只要简单教授给学生专业课知识就可以。这种观念与思维方式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四)思政教育暂难以满足“新工科”建设个性化教育与因材施教的需要

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新工科”建设的必然需要,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中,除了要重视共性教育,还要注重学生个体的个性教育。每个学生皆有自己独立的性格与特点,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是“新工科”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受制于办学积淀与条件,思政教育在完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教育基础上,针对学生个体的个性教育依然有所欠缺,对学生特点、特长的挖掘培养,对结合学生特点的精准思政教育与引导明显不足,这也阻碍了思政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也与“新工科”建设培养富有创新意识的多元化人才的理念不相适应。

三、“新工科”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思政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战略地位

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与“新工科”建设倡导培养德才兼备、兼具良好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感的工程人才在内涵上有着高度的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与巨大优势,在“新工科”建设的制度制定与实践中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使之与教学改革、科研、创业创新居于同样重要的位置,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不仅能拓宽高校日常思政建设的渠道、增加思政建设的抓手,还能满足“新工科”建设对人才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要求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培养“新工科”人才之“德”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完善思政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的制度设计与激励保障机制

当下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工科”建设正在迅速推进中,与之相关的管理制度、保障和激励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中。完善的制度与激励机制是促进“新工科”建设良性发展的根本,因此,除了将教学、科研、创业创新、社会实践等纳入“新工科”建设的考核、激励范畴,还必须在政策制定时统筹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将思政建设分解为可量化的指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执行效果纳入考核机制,从考核制度的刚性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工科”建设的融合;并从激励制度的柔性上促进思政教育融入“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提升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逐步修订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工科”建设中发挥立德树人的引领作用。

(三)培养提升教师相应的能力素养以适应“新工科”时代思政教育的需要

“新工科”建设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当下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离“新工科”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型工程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新工科”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同时相应的知识储备与能力素养不足,这种情况在办学积淀较为浅薄、高层次人才偏少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尤为明显。针对这种现状,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大投入,通过专题培训、学术讲座、交流考察等方式加强对专业课教师对“新工科”建设培养德才兼备工程人才内涵的理解,鼓励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与知识储备;同时加强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分团委书记、学院副书记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交流沟通,互通信息,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以满足“新工科”时代的思政教育的需要。

(四)探索融合“新工科”建设理念的新媒体思政教育方式

新媒体在当今时代已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工具,而是每个人无法脱离的一种环境[1]。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时代,习惯于通过微博、微信、百度等新媒体获取信息,交流表达个人情感与看法。据研究表明,搜索引擎已成为大学生课堂之外获取所需信息的第一来源,社交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的第一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4]。”当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都对通过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了充分探索与实践,但是将“新工科”建设的理念、内涵融入新媒体思政教育还存在空白。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与专业教师、宣传部门、新媒体管理部门通力协作,探索开发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平台与教育形式,使“新工科”的建设理念通过新媒体思政教育的方式在学生当中入脑入心。

(五)提升“新工科”时代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思政教育精准化程度

“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兼具良好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新时期工程人才[2],从培养理念上,注重人尽其才与因材施教。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共性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和引导,针对学生个人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学业基础、发展意愿等,形成精准化的教育引导方略。高校思政教师要加强与专业课老师的定期沟通,互相沟通交流学生的在校学习表现情况,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皆有其优点与成才潜力,形成工作台账,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性化、有侧重点的专业知识指导与人生规划引导,全面提升“新工科”时代针对学生特点的精准化思政教育水平。

猜你喜欢
新工科工科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