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Miller Fisher综合征2例

2019-12-23 11:30龚金锋蔡桂兰王瑞金
武警医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非典型瞳孔脑脊液

龚金锋,蔡桂兰,王瑞金,黄 光

Miller Fisher综合征(Miller Fisher syndrome,MFS)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 Barré syndrom,GBS)的变异型,其以典型的三联征为特征: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反射减低或消失。非典型MFS是MFS缺乏某些特征的表现形式,临床发病率低。笔者总结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8年3-4月收治的2例明确诊断的非典型MFS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

1 病例报告

病例1:患者男,52岁,因“视物成双伴头晕头痛3 d,加重1 d”入院,10 d前曾上呼吸道感染,自服头孢类及阿奇霉素治疗。既往高血压病史20余年。入院查体: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5 mm,对光反射明显减弱,双侧眼球上视受限,右眼为著,双侧眼球外展不充分,左眼为著,双眼水平复视,可见左视水平眼震。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对称正常,双侧深浅感觉对称正常,共济运动正常。血常规:白细胞10.87×109/L,GR% 81.4%,红细胞5.62×1012/L,血红蛋白177g/L,血小板366×109/L。脑脊液正常。肌电图正常。头MRI提示灶性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血标本提示抗GQ1b抗体阳性(++)。诊断非典型MFS综合征,予静脉甲基强的松龙1 g冲击治疗5 d,患者头晕头痛及眼部症状明显缓解,双侧瞳孔缩小至3.5 mm,对光反射灵敏,眼球运动较前充分,复视减轻,眼震消失。调整激素为强的松口服出院。2周后随诊,患者除仍有较轻的水平复视外,余症状基本消失。

病例2:患者女,38岁,因“视物成双伴头晕4 d”入院,起病前1周有可疑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入院查体示左眼上视欠佳,双眼外展不充分,左侧为著,双眼上视、下视、左视均有复视,左视眼震(+)。双足袜套样感觉减退。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消失,双侧深浅感觉正常对称,指鼻试验及跟膝胫试验稳准,Romberg征阴性。脑脊液白细胞2.0×106/L,蛋白质70.51 mg/ml。肌电图提示左侧胫后神经F波潜伏期延迟。血标本提示抗GQ1b抗体阳性(+)。诊断为非典型MFS,予静脉丙种球蛋白0.4 g/(kg·d),治疗5 d,患者头晕及眼部症状明显减轻,双眼眼动较前充分。2周后随诊患者仅有轻微的复视,但膝腱反射仍消失。

2 讨 论

MFS是GBS的变异型,其以典型的三联征为特征:眼肌麻痹、共济失调和反射减低或消失,并在大部分病例中预后很好[1],其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4周内有感染史、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及抗GQ1b抗体的存在均被认为是高度支持该诊断的特征[2]。在超过90%的MFS患者中可检测到抗GQ1b抗体的存在[3]。MFS、伴有眼外肌麻痹的GBS、Bickerstaff脑干脑炎(Bickerstaff's brainstem encephalitis,BBE)、急性眼肌麻痹(acute ophthalmoplegia,AO)是密切相关的疾病[2]。抗GQ1b抗体对这类疾病的诊断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该抗体在正常对照受试者中是不存在的,并且在不伴有眼肌麻痹的患者中也较少被发现[4,5]。

病例1无反射消失及共济失调,病例2无共济失调,从而导致最开始的诊断困难。第1例不伴有反射消失和共济失调的双侧AO及瞳孔散大,可考虑的诊断很广泛,包括脑干损伤(肿瘤、BBE、脱髓鞘性疾病等)、肌无力危象、GBS、MFS和肉毒中毒等,我们通过脑脊液分析、神经影像学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来排除这些病因,抗GQ1b抗体滴度增高证实了非典型MFS的诊断。第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上感病史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提示了MFS的诊断,并通过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进一步证实。

眼肌麻痹不伴有共济失调或反射消失,或不伴有任何一者均被认为是非典型MFS[6]。不典型MFS包括急性共济失调性神经病变及不伴共济失调的AO[7]。非常不典型的MFS形式仅表现为孤立的上睑下垂或瞳孔散大[8]。抗GQ1b或抗GD1b IgG抗体的存在可以支持非典型MFS的临床诊断。GBS分类专家组于2014年提出了MFS的新分类及诊断标准[9],该诊断标准采取了核心临床症状及支持特征的表述,提出经典型MFS需满足以下核心临床症状: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腱反射减低/消失;支持性特征为:血清检测到抗GQ1b抗体。对不具备经典三联征的患者,如果相关临床特征支持(前驱感染史、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血清抗GQ1b抗体阳性),亦可进行诊断。同时将非典型MFS依据临床症状分为以下亚型:AO、急性共济失调性神经病(acute ataxic neurophathy,AAN)、急性眼睑下垂(acute ptosis,AP)、急性瞳孔散大(acute mydriasis,AM)等;而对于伴随肢体无力的患者,则提示MFS与GBS重叠。

GQ1b神经节苷脂在人动眼、滑车、外展神经的髓外部分的结区高度富集[6]。因此,抗GQ1b抗体与这3对颅神经结区的磷脂特异性结合可能是MFS中眼肌麻痹发病机制的基础。神经肌肉接头(neuro musle junctions,NMJs)也已经通过体外研究证明是抗GQ1b抗体的潜在靶标之一。据报道,结合NMJs的抗GQ1b抗体可以诱导神经末梢释放大量量化的乙酰胆碱,最终阻断神经肌肉传递[10]。MFS中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尚不是很清楚,一些研究支持共济失调来源于本体感觉[11,12]。肌肉纺锤体或背根神经节受累也可能导致共济失调,并且可能与反射减低/消失有关,肌肉纺锤体和背根神经节的免疫组化提示抗GQ1b抗体阳性[13,14]。

静脉应用免疫球蛋白是缓解眼肌麻痹和共济失调的治疗手段[15]。Papanikolaou等[16]报道了1例急性双侧眼肌麻痹和瞳孔固定散大的MFS患者在接受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后10周内恢复。本文病例2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后症状迅速好转,在治疗后两周仅遗留轻微的复视及膝腱反射消失。徐和金等[17]对42例GBS患者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最终治愈10例(23.8%),有明显疗效18例(42.8%),有效9例(21.4%),症状无明显改善5例(11.9%),从而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GBS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病例1在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后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2周后仅遗留轻微的水平复视。

综上所述,非典型MFS是MFS缺乏某些特征的表现形式,需综合患者临床特征、血清及脑脊液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临床诊断,抗GQ1b抗体有助于支持难以解释病例的诊断,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可以加快恢复进程,糖皮质激素也是有效的治疗措施。

猜你喜欢
非典型瞳孔脑脊液
《民法典》时代非典型担保的逻辑追问与效力审视——以买卖型担保为分析视角
超声造影对意义不明确的细胞非典型病变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果分析
脑脊液药物浓度与结核性脑膜脑炎疗效的相关性
自发性脑脊液鼻漏误诊变应性鼻炎一例
脑子也是水做的
瞳孔
德国流行“非典型就业”
瞳孔大,决策力差
屠岸的散文诗(两章)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中医药辨体施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