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核心素养解析《辛亥革命》

2019-12-23 01:23李勇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时空观念辛亥革命唯物史观

李勇

摘 要:运用唯物史观理论,解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知晓辛亥革命爆发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非意外。将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事件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组成一个立体信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组织学生进行缅怀学长、感恩先烈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家国情怀。

关键词: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以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为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三大素养。

一、唯物史观解读历史背景

1911年,岁在辛亥,10月10日夜的零星枪响,将一个疲态尽露的老大帝国摇晃得如泰山之崩。武昌发生的那点事,是一场意外,意外中的意外。这场意外,毁了一个王朝,像扳道岔一样,把古老的中国扳到了另一个轨道上[1]。

辛亥革命真的是一个意外吗?

我们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来分析这一问题。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是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材料一:1901年至1911年,全国新设的厂矿有346家,资本达8.8348亿,这10年改设的厂矿和增加的资本是前30多年间的2倍以上,纯粹商办的厂矿企业,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也有显著的增长。1900年以前商办厂矿121家,约占资本总额的60%[3]。

材料二:1904年至1910年间,设厂数目与投资总额都大大超过了前代。1895年至1898年的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的有55家,年均13.75家;而1904年至1910年间,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前者的2.87倍[4]。

材料三:据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方杂志》所载,各地成立的商务总会、分会达46所。安徽省于1906年10月成立芜湖商务总会,到1908年各埠商务总会、分会增至12所。1911年增至33所。许多重要镇设有商务分所、商务集议所。此外还成立了一些专业商会,如茶叶商会等[5]。

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阶段有了显著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和组织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个时候的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发展,不可避免地提出了获得政治权力的政治诉求。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进一步尖锐。清政府不得不正视“国势阽危,人心浮动,内忧外患,岌岌堪虞”,宣布进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政治改革。然而新政改革的核心原则极其明确:一曰君权不可侵犯,二曰服制不可更议,三曰辫发不准剃,四曰典礼不可废。立宪的基本原则便是“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以立国家万年有道之基”[6]。可以看出新政也好,立宪也罢,清政府在进一步地进行集权。《钦定宪法大纲》更是明确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皇帝“统治国家之大权,凡立法、行政、司法皆总揽”。清政府不仅在行政机构的调整中维护皇权,更在机构人员的安排上集权满族贵族。在预备立宪中组成的内阁成员中满人7人,蒙古人1人,汉人5人,其中皇族5名。这一切将清政府的政治改革的实质是为了集权的阴谋暴露于天下。资产阶级寄清政府改革而获得政治权力的愿望落空了,从而促使资产阶级改变策略,暴力推翻清政府以获得政治权力。

可见辛亥革命的爆发并不是偶然,而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政治权力的必然行为。这就是唯物史观中提到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时空观念分解历史事件

历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客观过程,任何过程都是通过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的[7]。

时间是历史的灵魂,是正确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坐标。《辛亥革命》这一课时间跨度较大,历史事件密集交织在一起,使得历史事件错综复杂。通过构建时间轴,在时间节点上标明相应的历史史实,将相应的时间和事件相对应,分析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内在联系(见下图)。

时间轴的构建是最有效、最直观的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方法。

空间指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点、具体区域环境。历史空间的构建离不开地图的使用。

历史地图能提供直观的、确切的地域空间图像,把文字和地图配合起来阅读,能形成明确的空间观念。出示辛亥革命示意图,(如图)

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把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落实到地图上,可以使学生更快地形成空间概念。通过时间轴和地图的结合,给学生提供一个时间和空间的立体信息,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养成。

三、家国情怀升华责任意识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总使学生觉得历史与我而言仅仅是课本上的文字,距离自己很遥远,因此学习的兴趣并不大。其实历史的学习并不仅局限在课堂之内,把历史课堂延伸到课外,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若没有感受到具体形象的历史,不能形成历史的表象,就很难形成历史的概念和认识历史的本质[8]。通过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将历史与生活对接,让他们感受到形象化的历史,能够瞬间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和历史的共鸣。

在《辛亥革命》这一课里借助校史,带着学生走出课堂。在学长塑像(见左图,林文、林尹民系黃花岗七十二烈士成员)前缅怀学长,感恩先烈。

设计三个探究性问题:学长为何要革命?学长如何革命?学长的革命追求实现了吗?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绪就越高,建构知识的思维就越活跃。

生:因为列强入侵,中国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完整,学长选择了自我牺牲,以暴力推翻清政府,来改变中国的命运。虽然学长在黄花岗起义中牺牲了,但是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却被国人所接受。武昌起义爆发,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学长的共和之梦实现了;《临时约法》的颁布,学长的法治之梦实现了。最后辛亥革命的果实落到了袁世凯手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没有改变,学长的救国之梦没有实现。

师:学长的牺牲建立在对国家进步繁荣的基础上,这种为国牺牲的社会责任意识恰恰是七中的校训:是社会中坚,是国民先导,责任重丘山,吾辈敢亏职守?正成德年龄,正达才时候,光阴争顷刻,诸生勿自蹉跎。一代代七中人在不同的时代里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今天,我们这一代的七中人也将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祖国伟大复兴而努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历史而教历史,而是使学生从历史的事实里了解现在,从历史发展的法则里去预测未来,培养其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寻觅立身处世的方针[9]。

缅怀学长、感恩先烈的活动,不仅使学生对课本知识有了很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和弘扬了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奋斗精神。

核心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通过《辛亥革命》这一课的学习,在高一之初就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三大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王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述论[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4]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04.

[5]李侃,李时岳,李德征,等.中国近代史[M].中华书局,1994.

[6]余育国.皇朝立宪面面观[J].文史精华,2005(8).

[7]王廷科.谈谈历史教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J].历史教学,1980(6).

[8]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34.

[9]陈福山.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2015(12).

猜你喜欢
时空观念辛亥革命唯物史观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镜头中的组诗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历史教学设计中的“时空观念”设计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在军事上的成功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