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剑河县苗族女上衣款式结构和装饰风格创新

2019-12-23 09:28刘紫薇王群山
设计 2019年19期

刘紫薇 王群山

摘要:苗族人惜布的思想,因此在裁剪的时候主张物尽其用,减少面料的浪费,利用“正裁斜拼”、“正裁砌墙”、“以折代建方式减少面料的浪费。穿着上最大的特色也就成为由平面裁剪到立体穿着。本文从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的结构角度,装饰的角度以及色彩和纹样三个方面来写。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引导全新设计方向。

关键词:剑河县苗族 服装结构 立体造型 装饰手法

中图分类号:J05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0-0066-04

一、剑河县苗族及其服饰源流探究

剑河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贵州高原山地居多,地势较为陡峭,重峦叠嶂,绵延不绝,贵州省境内第二大江一清水江途径剑河县,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和“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乾隆的《清江志》就有记载,“清江古名剑河,又曰长河”。但是当地的村民却一直利用“勾鹅”两字来称呼此地,而后才改更名为清江。民国三年,袁世凯重新拟定全国县名时决定继续沿用乾隆的《清江志》中这句话,后由“清江”改为“剑河”。

根据史书记载,苗族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自逐鹿之战之后,苗族是历史上迁徙次数最多、路线最长的少数民族,自“三苗国”被禹所灭,苗族人开始出现四分五裂的现象,大约苗族人从江淮地区开始迁移,其中有一部分从洞庭湖沿江而上进入现在的湖南与贵州的交界地带,三苗开垦了楚地,成为楚人主体民族之一,为楚国的文化做出了贡献,但苗族中后进部分被楚国排斥再度西迁,在唐末宋初时期,苗族人迁徙到贵州省剑河八万山地区,如图1。

据《苗族古歌》记载,“来到松党故,松计祖宗地”,人口的繁衍与资源俄匮乏,各个支系推出以为代表在久脸寨松党召开一次集会,经过商议之后决定族人分迁计划,分为西支迁与方支迁,也叫作“西场”与“方场”即现在剑河县的“西”、“方”、“柳”三大支系。分布地区在剑河县高标,稿旁,柳川等地。由此形成了现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二、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结构分析比较

(一)剑河县苗族女上衣服饰特征

无数次的迁徙不仅影响了苗族人的生活,也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心里,苗族先人以部族,村落甚至家庭为单位,放弃了平原水乡,被迫迁移到高原山地,他们生活在莽莽群山中,互相与世隔绝,因此各成一支,其图案与装饰的手法也多种多样,他们将服装的形制与图案代代相传,故剑河县有“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服”之说,其刺绣手法针法有二十余种,且造型丰富,构图奇特。

其中以剑河县柳川氏与稿旁氏作为代表进行研究。同其他苗族女装一样,剑河县苗族女装按照年龄分为童装,青年装与老年装;按照节日与平时劳作则分为盛装与便装,在盛大节日时候,穿着者常常在便装的外面套盛装。

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的盛装服饰特征

图2上装为上衣低领大襟,穿时交襟左衽,左衣襟叠在右衣襟外。下为百褶裙,裙分为上下两段,上段为青布,下段为红,黄,青三色织成的格纹花布,间用红、黄、蓝、白等色刺绣。系前后绣花围腰。以彩色棉纱挑纱编织绑腿带,脚穿绣花鞋。该式衣袖,襟边,衣肩及衣背为装饰部位用红、绿、浅黄丝线绣成几何纹样,花边用白布与红布框实。该式最明显的特色就是盛装时穿着裙子数量多达十余条,臀部以绣花围腰包裹显得强壮雍容华贵,盛装还要佩戴空心镂花,实心雕花,韭菜叶钻花,蜘蛛丝,龙头龙身等手镯和耳环等。剑河县苗族女上衣为直领对襟式,并且前长后短,但是一般分为两种,其中一种下摆有精美的挑花图案,而另一种没有图案,着装时为交领,着装中进行前片交叉达到省道转移,形成服装立体过程。在穿着围腰时,有图案的一般会把后摆留在腰围外,另一种则扎在围腰里。图3为笔者收藏的一件剑河县柳川镇苗族女上衣,衣长72cm,两袖通袖长132cm。

柳川地区服装与久敢式和稿旁式相同,因此,柳川地区苗族女上衣同时备有两种样式的服饰。这与久敢式、稿旁式服饰苗族文化圈世代通婚有关。苗族女上衣是由多块靛蓝染的棉布拼接而成,腋下三角开衩的位置是由本白色的棉布进行拼接,装饰的手法多为挑花绣为主。款式结构与装饰的图案大致是固定的,图案的颜色也大致以红色为主,在领子边缘的地方与下摆的装饰多为苗族的织锦为主。

笔者考察时测量的一件为剑河县柳川镇苗族女上衣便装,大约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制作,服装形制宽大,前片衣长72cm,后片衣长60cm,

(二)剑河县苗族女上衣裁剪方法

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的结构,笔者将馆藏实物与手里收藏的,以及在当地测量的实物基础上进行数据的分析与整合。根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楚人曾在黔东南一带栖居,由此推断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在先秦时期,作为楚入主体的苗族先祖,对于服饰的美感格外注意,服装丰富多彩,装饰的工艺精妙绝伦。《国语·鲁语下》写到“楚公子甚美”。而韦昭注曾说过美即为人们穿着盛装时候的样子。在《战国策·秦策五》将楚国的服装称之为“盛装”。作为楚国的遗裔,苗族人延续楚服的基本特点延续至今,在《史记·叔孙通传》就有记载“服短衣楚制”。《淮南子·齐俗训》中为“楚庄王裙衣博袍”。由此可见,苗族的服装形制沿袭楚国时期的服装,分为长、短两种形式,前者如袍服,后者如层衣、夹衣、鰍衣,一般用围腰或者飘带作为装饰,如图4。

从服装的形态上,楚人的服装以交领右衽为主,左面掩压右面,衣领为直线并连接左右两襟,相交于胸前。现在苗族的服装也是这种右衽交领为主要的特征。从苗族的迁徙史看,在唐末宋初,苗族其中一部分支系自洞庭南下,“当计松故”来到剑河县,由此判断剑河县苗族女上衣形制与战国时期楚人的直裾袍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秦的文献中发现,楚人与苗族人都保持最原始的“缝合型”特征,将面料裁剪为矩形面料进行缝纫,袖管,衣身通体宽大。为了变现一种宽松无衿纽的特点,通常穿着直裾特征的服装。

盛装裁剪方法

孔子云“道干乘之国,敬事两倍,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王守仁曾曰“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古人讲究,苗族人沿袭了古人“格物致知”、“物尽其用”的思想。而且由于受限于传统的织造技术,苗族人布幅比较窄,一般布幅宽度为35cm~40cm为主。由于剑河县苗族女上衣便装与盛装的剪裁方式不同。盛装的裁剪方式一般前后片连裁,布丝方向为直丝,裁片需要平直,在过去制作的手法为纯手工制作,款式结构相对简单,对于现在的设计也具有影响。以下是笔者通过館藏实物,笔者收藏的实物以及当地测量的实物进行数据测量,通过对实物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根据所测量得出的数据以及笔者对于三件藏品分別进行款式绘制以便于分析比较,由此推断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盛装的结构基本相同。

便装的裁剪方式与盛装不同之处在于盛装的前片与后片属于连裁,而便装属分开裁剪,衣身的布丝方向都为直丝,裁片同样需要平直,后片则用一大两小三块蓝染的面料拼合以后再和前片两片缝合,但留在前后衣身缝合的时候,留出领口的长度。袖子同样也与盛装的袖子裁剪方式相同,为橫丝梯形袖子。款式结构相对简单,制作也很容易。图5是笔者收藏的实物以及当地测量的实物进行数据测量,通过对实物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析。

(三)拼接方法

据《民族志资料汇编》所写,剑河县苗族女上衣属于在服装发展中属于中级阶段,也就是“缝制期”的中晚期和第四阶段“拼合期”,即为将完全规矩长方形的布料裁剪好后缝制拼合。剑河县苗族女上衣遵循古人制衣的原则,节俭,巧用的思想决定了服装的制作方法,

领口拼接方法

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的领型属于加缝领口领窝型,也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正裁起墙”,笔者在不破坏藏品的情况下,分析领口的拼接方式时发现后领窝线为直线,领子以折代剪的方法,通过沿着剪口线翻折减少了裁减的工艺,将等宽长度为剪口长度的一块矩形体现了古人裁减中的尽用原则,避免了面料的浪费也体现了款式的整体性。领窝地方有一条直线破缝,因此后领窝的结构线为直的,领底线也为一条直线,而且没有任何上翘的余量,后领围利用一块矩形的蓝染棉布暗敲针包缝。下面为笔者绘制的盛装领口处缝制的方法与便装领口处缝制方法,便于更加直观地理解加缝领口领窝的方法。

便装的领口:图6中黑色的粗线是肩袖线未裁剪的部分,左右两条为缝合的肩袖线长度为13cm,而红色的粗线是肩袖线裁剪部分,左右两边长度为6cm。

盛装的领口:图中黑色的粗线是肩袖线未裁剪的部分,左右两条为缝合的肩袖线长度为14cm,而红色的粗线是肩袖线裁剪部分,左右两边长度为5cm。

该方法也在其他支系的苗族服装领口处均有体现,例如丹寨白领苗女上衣的领口处,安顺黑石头寨花苗女上衣。

袖口拼接方法

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的结构由平面走向立体,衣身与袖子接缝处填充一块正方形或菱形的白色棉布片,将这块棉布对折成为三角形,一边与衣身缝合,一边与袖身缝合,这便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插角”也称之为“小腰”,如图7。

对于插角(小腰)的作用增大了抬高手臂时腋下所留的余量,不仅仅增加了一定的胸围松量,也使肩部与袖子不会因为牵扯而变形。在沈从文先生《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中也有这样写到,小腰橫置腋下的位置,可以把上衣两胸襟部分的量各向中轴线的部分移动约10厘米,加大胸围部分的尺寸。其作用和现代立体结构服装中的“省道”,与分割线作用一样,使得服装更加贴体。人体胸围与腰围差量一般可以达到24cm左右,上衣一般为胸围+松量作为衣宽尺寸。由此可见剑河县缅族女上很好地诠释了插角(小腰)的功能性。

苗族人对于“礼”是很在意的,平铺时候式直领对襟形式,穿着时候一般为交领,并且将胸部与腰部多余的衣料转移,使得腰部十分平整,以侧差点为原点穿着,达到修身的效果,如图8。

(四)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穿着结构分析

穿着该服饰的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将脑门至两额间部分的头发逐年拔光,至十七八岁时额前光顶高达5-6厘米,头顶绾发髻,用头巾缠包中下部,然后佩戴银饰。发式、银耳饰、耳环、颈饰、手镯等于柳川式相同。头顶中多一弯月形银片,银片边悬挂银坠自然垂落。穿着盛装时候一般分为下摆有花边和无花边两种,一般有花边的将围腰系在上装内侧,没有图案将围腰系在上装外侧,挡住上装的下摆,穿百褶裙时同样也会叠穿,例如剑河县稿旁村等地区,裙长不足30cm,层层叠叠,就像芭蕾舞裙,显示7--种健硕的气质。图中为剑着红绣盛装的剑河县苗族妇女。

三、剑河县苗族女上衣艺术特色表达

(一)“有意味的形式——主题图案的纹样类型

对于少数民族特殊结构而言,服饰系统分为三个层面:表层,中层,深层,表层即为物质层面,中层即为民俗活动,深层即为精神活动,图案具有装饰性,需要依附于一件物体呈现,但不能独立存在,具有天生的艺术性。苗族是一个将历史穿在身上行走的少数民族,在考察时得知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将独特的结构与装饰手法传承至今。

盛装中有意味的符号

苗族的盛装是华丽典雅的,对图案运用也十分大胆,与穿戴的银饰交相呼应,苗族的盛装一般不分季节,因为苗族盛大节日都在冬季,因此盛装相对厚重保暖,而在盛大的节日也是“亮家当”的时候,因此色彩艳丽;图案式样复杂,剑河县苗族女盛装。而在剑河县苗族女盛装中一般图案分为两种:“仙鹅”与“城池”作为母体纹样。

仙鹅的纹样取自于《仰阿莎》,苗族人认为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他们将自然界中的一切包括生活中的一些利用刺绣的形式表现在服装上面,《宫词》中有曰,“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双”,仙鹅的纹样取自于《仰阿莎》,仙鹅的纹样亦是如此,将仙鹅的纹样抽象化,利用简单的线条组合出一个抽象图形,但是每一个图案神态各异,大小不一。现在新式的红绣天鹅图案基本以这个样式为主,老的绣片中仙鹅图案以红色和蓝色为主,而在一些新的绣片中仙鹅图案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这只天鹅有两个头、有翅膀、有爪子,既抽象又生动,将天鹅的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以下为笔者画的几种图案。

红绣中“城池”母体纹样表达了山景家园。图案的底色以红色为主,表现当地的河流,山岭和沟壑,绿色的三角形图案与线条代表了当地苗族人种植的农作,而屋舍一般以方形图案为主。

植物类:在红绣中植物的纹样出现比较多,颜色也以绿色为主生活类:苗族人的生活与衣食住密切联系,这些也称为刺绣的纹样来源,农田、沟渠、秤钩也出现在服装上面,一般以“S”形为主,显示了人们的劳作场景。

便装上“画”中有话

杨国昌先生在《符号与象征:苗族服饰》一篇中曾这样提到,关于“乡土情结式”的图案是反映这个民族的历史缩影,充满了故人的气息,而剑河县的红苗利用刺绣的方式记录他们的历史。

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的变装中一般以“蚩尤”母体纹样。《苗族蚩尤神话》记载“头戴牛角,身披牛皮战袍”。因此“蚩尤印”的图案纹样常常出现在剑河县苗族女上衣的背褡部分,以稿旁村和柳川镇为主。将“蚩尤印”的图案抽象为大大小小的菱形图案有序排列,布局紧凑饱满,以红色与黑色为主,点缀白色与紫色。仔细看这些菱形的小人,可以发现每一个单独的图案都是一个个排列好的小人,头上有角,有三头六臂。而在一些便装中,一般以齿字纹为主,以菱形连缀为主。

抽象性:抽象和变形是红苗图案构成常见的手法,将一些具体的物体保留其特征,运用艺术的表现手法,通过自由的方式抽象地表现出来,使得“仙鹅”的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性,而“城池”的图案以概括的手法将图案用菱形或者线条的方式表達在刺绣中,这种方式呈现出一种规律的形式美感。

复合性:复合就是将多个图案合为一体,经过复合的图案会呈现出一个新的整体与观念。例如将蓝色或者紫色的“仙鹅”图案、白色方形的“田埂”图案、边缘处紫色锯齿状的“沟渠”图案、绿色菱形或是线条状“植物”图案、红色三角形“山”的图案组合,这个图案反映了当地苗族人的劳作场景,而“山”与红色底色的“海”表现“山海波涛”。

随意性:每一位苗族人接受的教育水平与对待事物的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刺绣的纹样也在一定规则中呈现出不同形式的重组与搭配,这样的图案保留原有的基本图案,并加入了一些个人随意创造性。

(二)组合与排列

对称式:苗族刺绣中对称式普遍出现,在设计图案时候,首先画出中轴线。对称式图案在城池的图案和蚩尤印图案中运用得较为频繁。而仙鹅的图案一般以一个既定的中轴线作为中心点,在中心点的上下或者右来配置同样、同量、同型的纹样与色彩。

二次连续:以一个或几个纹样作为元素,在便装中,背搭“蚩尤”图案体现得较为明显。在两条平行线之间的带状形平面上,规律地排列并以向上向下两个方向规律的无限循环所构成的菱形带状形纹样,达到工整、美观的效果,而重复、连续、均衡、对称给人视觉上带来一种秩序的美感。

四方纹样:是由单独纹样或复合的纹样以四方连续的形式组成的新的图案,方向一般以向上,向下,向左,向右方向为主。这在盛装的红绣图案中体现较多。

(三)剑河县苗族女上衣服饰色彩

剑河县苗族女上衣老人的图案与年轻人的图案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与苗族人穿着的“理”与“礼”有很大的关系。每个颜色也代表了不同的意思。

1.剑河县苗族老年妇女上衣的图案色彩:剑河县苗族老年妇女上衣的图案与年轻人的图案有着本质的不同,这与苗族人穿着的“理”与“礼”有很大的关系。老人盛装刺绣图案一般为黑色底蓝色的刺绣图案,主要以齿字纹和回字纹为主,表现生命的轮回。袖口、胸前与领子织锦的色彩以枣红色的底色为主,色彩的纯度降低,显示出一种庄严肃穆。

领口处的拼接方形面料为蓝染的棉布,区別于青壮年人白色的方形领口面料。有时甚至会在腋下插脚位置也用蓝色的面料进行取代。

剑河县苗族年轻人上衣的图案一般以仙鹅为主,“天鹅”作为红绣的主体纹样,在红绣的每一处都可以看到,且神态各异,大小不一,在新式红绣中,天鹅的颜色以紫色为主,而在老式红绣中,天鹅则以蓝色或红色绣成。底色采用红色,红色象征苗族人对于太阳与生命的崇拜,具有“富足”、“昌盛”、“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在刺绣图案部分一般以黄、橙、绿、蓝、青、紫等颜色作为肤色。最后用“植物”的绿色以及白色和黄色的几何图案进行点缀。

四、服装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品牌借鉴民族元素,将民族元素与服装外在的结构与创意造型相结合,民族元素同时分为内在精神元素和外在的物质元素,从款式,色彩,材质,工艺纹饰都具有极大容量承载者民族文化的精神元素。将内在的精神元素化为物质元素表现出来。将民族的元素更加形象化,同时也将苗族的款式基本造型分为三大类,适体型,披挂型,部分适提部分非适体型,将这三种形式与我们现代的五种外形结构相结合。不仅可以打破传统,不拘泥于此,也可以灵活应用服装个廓形之间的关系。

图案上,一般借用一个母体图案,利用渐变,打破与重组创造出新的图案,虽然外在和母体图案看似沒有任何关联,但精神上承载了母体图案的寓意。文丘里曾说过,宁愿打破传统,自相矛盾,也不愿一目了然,这体现出推陈出新,将民族和现代融合,互相依托,兼容并蓄强化自身的个性风格。

色彩方面,剑河县苗族女上衣以红绣为主、因此以红色为主,用其他的颜色作为配色,色彩纯度较高,撞色很鲜明,在很多国际知名品牌中经常使用这种方式,而早期的剑河苗族女上衣多用植物染染刺绣线,蓝染的面料或者亮布作为底布。运用大胆撞色适宜当下流行的风向标。

在面料上,利用充满创意型的面料和具有肌理质感的面料与传统的少数民族手工艺相结合,参考、借鉴、解构、创新和创造全新的面料。可以利用穿插、分裂、自由嫁接等方法不失趣味性,又表现一种时尚大气的感觉。

结论

在现代的设计中,传统的民族元素与独特的十字裁剪方法会让越来越多的人们了解这门手工艺,研究传统的造型方法,融合现代的纸板以及立裁等知识,有利于以后设计师对于空间的塑形。从中体味古人的哲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