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视角下的自由贸易港

2019-12-23 07:15
珠江水运 2019年20期
关键词:枢纽港国际航运航运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本文从历史视角梳理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发展历程,并对中国特色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新时代背景、重点任务进行分析。

自由贸易港产生的关键历史背景:全球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750年到1950年,是欧洲殖民者主导的、建立在全球殖民体系基础上的全球化。在这一阶段,欧洲殖民主义者大肆全球殖民扩张。殖民者需要将本土资源、殖民地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运输、交易以获利。为尽可能实现贸易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殖民者在殖民地开辟了许多自由港。二战结束后,第一次殖民主义全球化终结。

第二阶段是二战后至今,美国推动的以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美国是二战的主要战胜国,它引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二次全球化。二战结束后,为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美国向联合国提出成立国际贸易组织。1947年,美国为首的23个国家共同签订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主要内容包括适用最惠国待遇、关税减让、取消进口数量限制。1994年,在关贸总协定基础上成立了世贸组织。凭借在第二次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美国成为战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主导者。

国际知名自由贸易港发展历程

伦敦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到19世纪下半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其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一半以上,进出口贸易占世界总额的1/3以上,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英国国力迅速壮大,并加快海外殖民。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

殖民主义时期,英国奉行自由贸易主义,这在当时并非主流,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因为作为当时的世界工厂,英国工业产品非常具有国际竞争力,为促使其他国家与其开展贸易,英国主动减少本国贸易壁垒,实施自由貿易政策。庞大的殖民帝国体系间货物贸易往来频繁,英国需要依靠强大的国际海运网络来帮助其在全球殖民地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当时英国拥有发达的全球海运网络。19世纪中后期英国海外贸易航线见图2所示。如图所示,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航运网络雏形。殖民者还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自由贸易港网络。伦敦港作为英国本土的最大的枢纽港,也是当时最大的自由贸易港。

在殖民主义全球化过程中,与之相关的贸易、航运业及航运衍生产业(如船舶经济、保险、海事仲裁、融资等等)、金融等产业形成并集聚。因此,这一阶段,伦敦不仅是国际知名港口,也是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航运业使得伦敦成为近现代国际航运规则体系的发源地,如国际航运海事规则体系、标准体系、法律体系、国际航运及海事组织等等,为现代国际航运规则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随着两次世界大战,英国国力受损。特别是二战结束后,英国殖民体系快速瓦解,并且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东亚地区转移,英国不再是世界工厂,伦敦作为货物贸易中心地位逐渐弱化,对港口服务需求急剧减少,伦敦枢纽港功能逐渐弱化。时至今日,伦敦港已不具备国际枢纽港地位,港口主要致力于服务本国本区域的货物贸易。而一些航运服务业例如航运保险、金融、船舶经纪、航运交易、国际海事仲裁及国际海事组织等不受地域限制,且在伦敦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并延续至今形成较好的产业集聚。因此,伦敦港口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由曾经的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转变为以航运衍生服务业为主要特色的航运中心。

新加坡

在殖民主义全球化时代,新加坡凭借独特的区位参与到第一次全球化中。新加坡位于亚欧国际主航道即马六甲海峡,是亚欧交通要道。自1824年《英荷条约》后,开始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殖民者将其作为远东战略的重要枢纽港。为尽可能实现贸易便利化,降低贸易成本,殖民者在新加坡实施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新加坡得以参与到基于殖民主义的第一次全球化进程中。

便利的自由贸易港政策使其搭上第二次全球化快车。随着世界殖民主义逐渐瓦解,1965年,新加坡正式退出马来西亚,建立共和国。1969年,新加坡在裕廊工业区的裕廊码头内划设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19.1平方公里,约为上海的1/9。可以说新加坡是一个以港口立国的国家,但真正源自本国的货物贸易需求极少,新加坡港定位于国际中转,并制定了尽可能便利的自由贸易港政策,这又使得新加坡抓住了以国际贸易为特征的第二次全球化机遇。新加坡港自由贸易区从1969年开始正式运营,目前有7个区域,6处用为海上货物,1处用于航空货物。自由贸易区实施“境内关外”政策,积极吸引国际转口贸易货物。

自由贸易政策不仅为新加坡带来国际货源,还形成了航运、贸易、金融等产业集聚,新加坡也发展成为国际知名的国际航运中心、贸易中心。 第二次全球化进程中,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从本国的经济利益出发,相继实施贸易保护,取消自由港政策,但新加坡仍继续保持自由贸易港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在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仍十分重视国际枢纽港功能。可以说,港口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新加坡港最新规划建设了新港区将建成具备6500万teu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旨在夯实其国际集装箱货物枢纽港地位。这不仅是新加坡港的战略,更是新加坡的国家战略。

香港

香港的发展路径与新加坡极为相似。

香港处于国际主航道并背靠东亚巨大的经济腹地。1841年英军侵占香港后,宣布香港为远东第一个自由港。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署《南京条约》,将香港割与英国。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的中国领土给英国。1898年,英国通过《中英展拓香港界专条》,英国以租借为名取得新界,租期99年。

英治时期,香港始终实行自由贸易港政策,并参与到两次全球化进程,尤其是1960年以后,香港出口贸易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依然延续。

猜你喜欢
枢纽港国际航运航运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国枢纽港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2019年5月)
中国枢纽港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2019年3月)
中国枢纽港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2018年12月)
中国枢纽港集装箱码头多式联运吞吐量快报(2018年10月)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