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家校道德共育策略

2019-12-23 01:23朱延飞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校合作道德教育农村

朱延飞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人们对于物质财富的追求更为强烈。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选择去大城市打工,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孩子教育管理的缺失,初中阶段又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生面对网络时代日益繁杂的信息,价值观很容易受到冲击。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学生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仅仅靠老师、家长的单方面说教或是学校的死板守则是远远不够的。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农村的初中学生其成长环境更具有一种特殊性,通过对农村家校道德教育的问题分析,探究切实可行的家校合作方式来促使农村初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

关键词:农村;道德教育;家校合作

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环境差异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成长的一个特殊性。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思想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更需要道德教育。面对新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冲击,初中生往往接触外界信息的来源都是网络,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很容易变得偏激,如没有正确的引导,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但是由于农村环境的特殊性,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对于教育的忽视或缺失,使得道德教育的责任明显转移给了老师与学校,让一方独木难支,这必然是一个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农村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原因

1.家庭道德教育的弱化与缺失

家庭教育对青少年个性成长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往往原生家庭的教育影响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轨迹中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子存在。但由于城市与农村的不均衡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家庭涌入城市打工谋生,农村家长或是受制于本身的素养眼界或是无奈于生活的压力,使得初中学生缺少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进入初中阶段,就很少管问,将孩子交给学校,更是很少与老师沟通,对自己孩子的了解少得可怜。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片面地理解为文化教育,只保证孩子的物质需求,忽视了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农村家长本就因自身观念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理解片面,更不论道德教育了,他们通常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学校“包办”,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不愿承担教育职责。

2.农村初中生面临的成长问题

由于农村本身的阻塞性,加之新时代的发展,当地青少年接收信息的渠道变得十分单一,他们自网络上看到外面形形色色的社会,难免受到冲击,再加上没有正确及时的引导,初中生心智不成熟,缺乏自控力,很容易被诱导,产生不良的思想观念。一些学生因为缺少父母情感上的沟通,沉迷网络游戏,有的受社会闲散人员影响,成为失去理性、价值观缺失,整日游手好闲的不良少年。以上农村青少年面临的成長问题,大多是因为与父母很少交流,出现情感链条上的缺失或者畸变,演变成价值观念消极的行为,有的学生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校在学生德育方面的不足

自从国家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来,虽然国家将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但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深入人心,在功利性的大环境的驱使下,学校必然在教学任务的安排上更偏向于文化知识的教育,一切为了升学率,只有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才能获得家长的支持,才符合“主流”。这样看来,学校对学生道德水准的考查一定是不够的,无法针对性地开展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然而即使学校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但这只是单方面的,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同时受到社会、家庭的不良影响,学校往往独木难支,道德教育工作收效甚微。

二、农村初中学生家校道德共育策略

1.学校为家长开展培训课程

学校应对家长进行达成共育诉求的培训。由于农村父母本身文化素养不高,受制于眼界或是思想观念,对初中阶段的孩子道德要求不高,学校应协调各方力量不定时地对家长进行培训,对家长进行有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心理、行为指导的培训课程,让他们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了解在生活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孩子道德行为规范的细节因素,使得家庭变成道德的第一学校。

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学校活动

学校需要多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比如让家长在教室后面听课,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的教学过程,让家长在学校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起监督作用,进一步加深家长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理解与认同。

3.利用已有的家校联系,建立家校联系桥梁

学校可通过家访拉近与家长学生的距离,开展实时有效的共育方式。家长对孩子在学校里的状况不甚了解,老师又何尝不是对学生在家中的情况知之甚少,老师不妨亲和些,与家长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交换双方的学生信息,打破原有的沟通隔阂,与家长与学生有一个深层次的情感对接,确立共同的德育目标,使得家校合作更具长远性与互动性。

4.双向交流,形成长效机制

学校应制定一个合理有效的家长反馈机制,其有利于家校道德共育的长效发展。学校可以设置专门的家校沟通接待室,并在政策上制定教师应与家长定期联系,结合一定的监督考核体系,避免出现道德教育事件处理的滞后性。如此一来将家校合作制度化、常态化,家长不再被动交流,能够及时主动地进行反馈,学校也能开展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工作。

三、总结

一个巴掌拍不响,对学生道德教育绝不仅是学校的工作,所谓独木难支,我们需要社会各界、学校老师及家长的三方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是道德教育的趋势所在,让家庭与学校通力合作,摆脱“孤军奋战”的局面,让家庭成为学校,学校成为家庭,使青少年在一个不断变动的特殊环境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欧阳帆.试析初中德育中家校共育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课程教育研究,2018(35):82-83.

[2]刘纪龙,肖晓锋.农村中小学“互联网+”家校共育模式创建策略[J].新课程,2018(9):52.

[3]陈宏.家校共育中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J].南北桥,2017(13):198.

猜你喜欢
家校合作道德教育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