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沟通的纽带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2019-12-24 11:40高山
中国新时代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一带人文

|文·高山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2019年11月2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森兰商都的“一带一路”国别汇揭幕。走进“一带一路”国别汇,迎面而来的是一幅LED 屏幕呈现的“一带一路”艺术画卷,整个建筑内处处可以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筑、文化、商品等特色元素。这正是“一带一路”国别汇的特点:不只是“买买买”,更要成为连接“一带一路”各国商品和文化的纽带。

2017年,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在“一带一路”的总体设计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情怀。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合作中,文化交流逐渐增多、文化传播形式日益多元,增进了沿线国家之间的了解和友谊。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合作共赢成为沿线各国的共识,文化对沿线国家的经济、贸易、农业、教育等方面正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文化交流是实现人类文明繁荣的动力和源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外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遥远的记忆——古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源自历史文化概念,说起“一带一路”,不能不提古代的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一词。后来,丝绸之路这一名称逐渐被人们接受,并成为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国家贸易商路的统称。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

丝绸之路从运输方式上可以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陆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起始于西汉都城长安,最远到达了犁轩(今天埃及亚历山大港)。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西域,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东汉洛阳。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西方人最初对中国的了解,就是从认识中国丝绸开始的,他们誉称中国为赛里斯(“Seres”希腊文意为“丝绸”)。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源源不断被运往中亚和欧洲,中国丝绸誉满天下。

海上丝绸之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唐代时,社会经济得到空前发展,海上交通越发便利。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爆发后,陆上丝绸之路渐渐阻塞,唐代经济中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北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通东南亚、印度等地区。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这一时期,中国同世界60 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

海上丝绸之路在元代发展到极盛,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13世纪末曾描述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泉州的贸易盛况,称当时的泉州来往商船络绎不绝,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泉州港也因此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

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继位后,郑和7 次下西洋,开创了一个海运的新时代,将航路拓展到了全球。

后来,清政府5 次颁布禁海令,并于1660年、1662年、1678年3 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落。

丝路上的文化交流

丝路兴,天下通。

尽管古代的丝绸之路在后来衰落了,但是它的开辟和发展,对于古代各国之间的交流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增进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促进了中国同中亚、西亚、印度以及欧洲各国的友好交往,是古代沟通东西的友谊之路。

日本学者长泽和俊在《丝绸之路史研究》一书中写道,“丝绸之路是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在这条路的末端部分曾经产生了美索米达文明、埃及文明、花拉子模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古代文明;丝绸之路是东西文明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各地的文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各地,同时又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的文明。”

汉代时,陆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初,就有善于经商的粟特人开始往返中原和西域经商。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内容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玛瑙、珍珠等。隋唐时期,粟特人逐渐迁居我国西北地区,并在中国从事贸易活动。

伴随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人口流动,东西方的文化交流逐渐深入。

当时,中国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经过丝绸之路西传,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漆器、铸铁、冶炼、建筑技术无一不沿丝绸之路产生世界性影响。

中国古代先进的发明、丰富的物产随着丝绸之路传到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丰富了这些地区各民族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促进了当地的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也随着丝绸之路传递到了中国。商人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把其他国家先进的技术,独特的动植物品种,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宗教、思想带到了古老的中国,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20世纪英国思想家罗素指出:“不同文明的接触,已经常常成为人类进步的里程碑。”

丝绸之路把中国与世界的文明古国希腊、罗马、波斯、印度乃至埃及沟通和联系起来。各个国家的灿烂文化得以穿越亚洲的崇山峻岭、荒漠高原、涛涛大海,交融贯通,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回顾历史,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承载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鉴的友谊之路。多种文明的绚丽花朵绽放,为沿线国家留下共同的历史记忆。

民心相通之路——“一带一路”

今天,“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中国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代名词。

但是,“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和开放概念,更是一个文化和情感认同。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文交流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要加强同沿线国家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努力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政治、文化习惯与中国存在较大不同,中国不同地区在这方面的认识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与这些国家和地区“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尊重相关法律和风俗。

“一带一路”主张“五通”,其中民心相通非常重要,民心相通是一个重要支点。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而要实现民心相通,首要而有效的手段就是文化交流。

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林永亮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效益及前景展望》写道:发挥文化交流的向导力、融合力、创造力、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全面反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现状及利益诉求,从而起到消除偏见、化解歧见、增进共识的效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始终秉持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共同推进的理念,既要实现道路互联,更要实现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体育等广泛领域,通过政党、议会、媒体、智库、青年、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合作。相关国家互办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图书展、体育赛事、智库对话等多项活动。

历史启迪未来。

曾经的丝绸之路,不仅有商业往来的繁荣,更有历史文化的交流和积淀。

如今,新的史诗已然开启。“一带一路”从理念转化为行动,联通陆与海,交织古与今,使得千年丝路再次焕发出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一带人文
人文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以“春风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强两国“心通意和”
充满期待的中韩文化交流年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