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师德观的启示※

2019-12-24 19:07王则晖喻学林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师德道德

王则晖 喻学林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一、习近平师德观概述

习近平关于师德方面的论述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批判继承,又是对新时代师德问题及师德建设的精准诊断和方向指引,全面深刻领会其师德观对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师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职业责任意识

教师的责任在于“继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开发人类智力资源造就各种人才”、“塑造人的灵魂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社会进步提供新理论、科技和服务”①。具体而言,教师本身所承载的责任,是“经师”与“人师”二者的辩证统一;由于教师职业极强的社会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这个群体身上承担的巨大社会责任。习近平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②马克思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你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认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③习近平的论述指明教师的责任首先是个人对社会层面的责任,每一位教师都应负担起推动全人类不断开化、明伦、进步的责任;其次,习近平的论述也指明了教师个人对个人的责任,表明教师对于每一位学生都应恪守培智、培志、培德的责任;最后,习近平的责任伦理是对教师个人在当代价值虚无(无神化、无意义化)处境下信仰的重塑,是对教师处于被“物化”、被“祛魅”的世界下的价值定位——责任伦理与心智伦理(意图伦理)的有机结合④的澄清。今日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科技创新的需求变得前所未有的急切,而科技创新的决定性因素在人才。习近平的论述揭示了从培养人才的科技智慧到培养人才的德性水平,都离不开千千万万教师;“中国梦”的实现、强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梦之队”的培养,教师对于自身所承载的光荣使命要有清醒意识。

(二)教师的道德底线意识

弗洛伊德认为,道德是一种悔罪感,即良心,而这种良心又可以表现为对内心欲望的抵制。教师的良心突出变现为其对自身法律与道德底线的坚守,即底线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教师从事职业活动的法律底线作出了明确规定。习近平也指明了教师应该坚守的职业操守:“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区直、善恶、义利、得失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⑤人生在世,对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任何一个人都应该有基本原则,更何况教人者的老师呢。“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行为具有很强的示范性,会对学生的人生轨迹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如何提升教师个人道德修养、职业道德,强化底线意识,习近平认为:“要引导广大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⑥他表明了教师的德行与立身、与学识、与育人的密切关系。立德树人,教师先立自身之德是根本,是能立学生之德的榜样前提。而教师的学识修养也与教师的道德修养紧密相联,一个严谨治学的教师一定首先是一个师德高尚的人,而道德品行修为的教师,总是激励自己挑战一个又一个学问的高峰。毫无疑问,无德的人是不配为人师的,是没法让受教育者信服的,否则只会玷污教师伦理的高尚性,损害教师群体的荣誉。习近平还指出:“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⑦这些论述丰富了对教师道德和守法要求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教师的道德修养、职业准则的遵守提供了具体的行动指南。陶行知先生说:“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教师职业素质中,道德素养是第一要求,是其对学生的首要的示范,是不言的教。不能恪守教师职业伦理的教师显然不能从事这个职业。

(三)教师的精神境界追求

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在中华文化中为师者都被看做是社会道德的标杆,是社会良心的代表。所谓“天地君亲师”,“师”被尊奉到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个地位既是自然赋予的,也是世世代代的为人师者的用血汗赢来的;是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广大教师群体呕心沥血奉献的结晶。习近平指出:“教师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广大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爱心、知识、智慧点亮学生心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⑧。该论断一方面表明了在过去教师群体高尚的道德修为、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为自身赢得了赞誉,教师在推动历史进步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示明,后继者都要以这种高度为目标,在传承文化、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职业岗位上要修炼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永远向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努力。用自己不断进取的精神、高尚的道德境界去潜移默化地孕育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

二、当下师德失范现象

近年来,“师德失范”的现象在公众视野中频频出现。少数教师的失德问题对当事的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造成不同程度危害,也对教师队伍和整个教育行业的形象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极大损害了教师职业本身的神圣性、高尚性。师德失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各方面。

(一)“不作为”——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下教师职业理想的晦暗不明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互联网生活的普及带来了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它们迅速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生长起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世俗生活中,教师队伍的道德价值观随着社会中价值观多样化的趋势而多元化,传统的那种对“为人师表”的执着与坚守的精神似乎暗淡了下来。少数教师受到社会负面价值的影响,对教师职业伦理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忽略了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所承担的极其富有社会正义意蕴的社会责任,将其降低为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甚至降格为一种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途径。社会大环境中的种种不道德现象以其汹涌之势吞没了教师群体原本脆弱的道德防线,由此出现“不作为”的现象。表现在教师日常生活中,出现了诸如不钻研教学内容、擅离职守、对学生问题漠不关心、忙碌于校外培训班等一系列缺乏敬业精神与责任意识的行为,更有甚者将教师职业作为自己的副业、兼职,无心专注于立德树人的一系列本质工作,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细致入微的关注和关心引导。

(二)“急作为”——“时空压缩”下急躁功利之风的错误导向

中国现代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历程是一个极其快速的时空超越过程,我们用4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0多年的历程。犹如哈维所说,相对于发达国家用很长时间走过现代化历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历程的时间和空间都被压缩了(戴维·哈维在《后现代的状况》)。在这个快速发展中,社会矛盾突发、频发,发展的问题积累快,对人的观念的冲击大,其中尤以经济利益观与价值观的转型冲突最为突出。这种节奏快、压力大、困难多的生活会不可避免的带来民众普遍的焦虑情绪,与此不匹配的是社会制度的革新、疏导和保障迟缓,带来了一系列因急而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辐射到教育领域,催生的结果则是对工具理性的强调和对价值理性的忽视。在这个大环境中,学校的功利追求也被催生出来。学校将教师个人的科研能力作为职称评定、教师考核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而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虽时常强调,但也不免陷入形式之中,对教师的德性考察更是无从谈起。与其他体制中人一样,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经济利益分配和来源方面,教师的基本生存保障(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也被抛向市场,个人生存的压力陡然加大,社会的功利主义趋向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师的利益观。由于教师会将己身的薪资与购买力直接挂钩,由此导致的最终结果是教师将经济利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终点,由此出现“急作为”的现象。近几年出现的“校中校事件”⑨、“南大梁教授‘404’事件”⑩等学术剽窃、学术造假现象便是个中代表,更有部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课时数量轻教学质量。这种“急作为”类教师以功利作为个人的行为动机,只看到了自身作为“经济人”的权利,却忽视了教师角色赋予的“道德人”的义务,将自己变成了盈利的机器,将知识当做增收的工具,而师德在己身的认知结构始终处于旁落地位,甚至杳无踪迹。

(三)“非法作为”——师生关系中权力主体的道德底线失守

吉登斯认为,“在人类行为改造能力的意义上,权力是行动者干预一系列事件以改变其进程的能力。它是中介于目的或需要同所追求的结果真实实现之间的能力。”⑪在此意义上,就教师与学生的日常交往行为中教师所表现出的如在成绩评定、答辩考核等过程中的行为特征而言,教师无疑成为了权力主体。同时,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根本,这种权力意志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的意欲,一种冲动和创造的力量,伴随它的是征服、支配和拥有。教师作为师生关系中权力的长期掌控者,很容易滑落“权力意志”的窠臼,进而突破了己身原有的道德底线,陷入到尼氏唯意志论的禁锢之中。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倪冰冰在微信群里公然称呼其学生为“垃圾”、“白痴”、“文盲”,对学生随机发泄情绪⑫、“宣威性侵学生事件”⑬等事件一经曝光便是一片哗然。“权力意志”的教师拥趸者沉浸在自己无限放大的征服欲和掌控权之中,却忘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求“仁者爱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道情怀。教师滥用了作为教育者的权力,把学生当作自己的私人物品般对待,任意处置。美其名曰“为学生的学习好”,实则侵犯了学生人身基本权利,践踏受教育者的人格,超越了法律底线,也为道德所不容。

三、习近平师德观对今日之师德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师德观对于今日的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性价值。针对上述三种师德失范的现象,结合习近平对师德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加强和改善师德水平。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引导教师传统德性复归

师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体维度的传统德性复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沿袭性,师德作为其中的一种亦然。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师德,其过于倡导教师的绝对权威以及过于重视教师的自我实现需要、忽略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等内容在当下无疑具有腐朽气息。这种对人的道德存在基础的忽视与扼杀的文化不知不觉地造成教育者对受教育者道德生活基础的忽视、不觉察。但其要求教师具有“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类的圣人气质,在无形中沉淀出了中国传统教师的高尚师德。同时,由于师德是一种实践理性,是教师后天的道德自觉,因而今日之师德建设只有处于进行时,紧密结合社会主旋律、不断推动教师道德他律到自律过程的不断革新,才能赋予师德以鲜明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征。

具体而言,在师德建设中,注意分层分类的建设,注意教师职业活动不同关系的师德要求,注意师德水平不同层次逐步建设,层层递进,逐渐拔高。首先要求教师做到治学与修德水平的不断提升;其次要求教师做到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与同事之间建立相互尊重、互相砥砺的共同体关系,与学校管理者之间积极配合、不卑不亢;最后要求教师做到心怀家国,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正确认识师威与师慈的辩证统一,正确把握师勤与师俭的有机结合,“以此纯乎天理之心”明确职业伦理的高尚性、纯洁性和社会正义性。

(二)重视教师合理性需要,不断完善教师安心从教的支持性环境

师德建设的推进包括教师自身主观条件和社会各界、高校内部客观条件内外两个层面的合力。就客观条件而言,推进师德建设应做到对教师合理性需要的重视,对教师安心从教支持性环境的不断完善,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长期从教、高尚从教。具体说来,1.社会各界充分肯定教师价值,积极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维护师道尊严。客观条件的完善能起到正确引导教师实现自身的职业认同的目的。作为教师社会地位的表征,这种认同感、荣誉满足了教师内心的情感需求,在教师的行为动机的引导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激发广大优秀教师投身育人实践积极性。2.完善教师安心从教的支持性环境亦应从教师的物质性需要方面来考量,要做到在高校内部注重教学硬件设施的配套和更新,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效率;不断完善具有长效机制的教师培养方案,关心教师个人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制,平衡教师科研与教学的矛盾,保护教师合理的经济利益。支持性环境的完善是对师德建设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不断完善,在师德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感觉经验的获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教师支持性环境作用的否定会直接导致教师育人实践和学术钻研的消极。

(三)推进法治校园建设,牢牢看住教师道德红线

宏观来说,推进法治校园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对依法治国的有机呼应,就师德建设而言,推进法治校园建设为教师师德的考核与评价提供根本性制度支持。从师德建设的运行体系来看,法律规制下的师德监督和考核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最后一环,是教师道德的“红线”。法治校园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1.严守教师聘用关口,重视对教师基本道德品质的考核,从源头强调师德重要性。2.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组织运行体制,设置专业人员和专业部门推进师德建设,或依托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师德规范建设。3.建立师德考察奖惩机制,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考核,引导教师注重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积极践行立德树人的优秀教师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师德失范、其身不正、违法乱纪的教师严肃依法惩治,以达到肃清教师不良道德作风的目的。

【注 释】

①王思震.教师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P205-215

②2018全国教育大会(原文).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P329

④王善英.人学视域中的韦伯思想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3)

⑤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原文).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

⑥2016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原文).求是网http://www.qstheory.cn/2017-01/21/c_1120358385.htm

⑦2018全国教育大会(原文).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911/c1053-30286253.html

⑧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原文).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

⑨贵州铜仁依法对“校中校”高考补习班查处关闭.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ttgg/2018-06/22/c_1123020804.htm

⑩教育部:撤销南京大学梁莹“青年长江学者”称号.中新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8/12-30/8716472.shtml

⑪[英]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一种对解释社会学的建设性批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P212

⑫上海交大通报博导倪冰冰违反师德师风处理意见:停止教学工作.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politics/2019_03_26_495019.shtml

⑬田海平.宣威一小学教师涉嫌性侵被刑拘 [N].云南法制报,2014-07-15(001).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师德道德
高技能人才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成果转化研究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师职业认同研究综述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解读·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教师职业认同文献综述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