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019-12-24 22:51魏连栋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老师

魏连栋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122)

“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庞杂、随机、碎片化,对于一些没有明确学习目标、自制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无法掌控上网时间,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工具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往往沉浸在网络之中,漫无目的地淹没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之中。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自身的主体价值,而不沦落成为被网络支配的工具是当代青年教育中引人深思的现实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互联网思维已成为人的第一思维,过去有问题找老师、有疑惑问父母或咨询专业人士,现在有问题查百度,网上搜答案,说明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方便,也说明人的思维能力产生惰性,信息分辨能力容易被网络信息误导,也会在一些方面对权威发出质疑,其中包括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政教育者丧失了对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权,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加之当代大学生个性更独立,更乐于依赖自己拥有的知识去思考和判断问题。”[2]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教育生态,过去教育是学生、教师、课堂的封闭环,师生聚集于课堂内集体学习,老师用心讲学生认真听,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现在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上与课下、课堂与网络的交互式开放式教学,这改变了过去师生二元结构关系,尤其00后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渠道是网络,“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3]老师的课堂讲授对其来说反而不重要,尤其思政课,教材枯燥单调,老师囿于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要求,不善于把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转化,导致上课枯燥乏味,因而思政课教学对于喜欢新奇的00后大学生来讲,需要创新设计出新花样,老师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技术、了解学生代际生活历程和心理趋向,除了教学内容更新外,也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与时俱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互联网改变了教育主客体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场景等诸多方面,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在教学主体方面,思政课教育对象、教育形式等诸多方面在互联网时代发生颠覆性变化,受教育对象是网络原住民,学生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了网络,老师和课堂变得可有可无,在网络一样可以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低头族、手机控、读图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过去师生之间会因不同观点而讨论或争执,现在出现了沉默的大多数。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有无良商家或微信公众号运营者为扩大影响杜撰一些谣言,尤其是有关食品安全、公共安全事件等危言耸听的信息,使人信以为真盲目扩散,达到推销其商品或公众号的目的;也有与西方进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各种思潮、主义充斥网络,西方价值观念和各种媚洋论调层出不穷,一些网络大v、公知宣扬西方价值观、民主制度和普世价值观,“以近年来出现的英雄被污名化现象为例,黄继光、邱少云、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先后被质疑,一些不分是非、颠倒黑白、大放厥词的言论大行其道。”[4]这种抹黑历史英雄人物、污化党史的言行极其恶毒,妄图对我们造成思想混乱,这对涉世不深、价值观有待形成、判断力还不强的大学生来讲难免人云亦云,被一些歪理邪说影响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案例选择和理论引导,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能力和对不良信息的筛除能力,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做好理论联系实际。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机遇

传统课堂教学基于教材和讲义,老师一言堂,课堂简单单调乏味,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网络原住民发展需求,新时代“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5]“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教学素材,老师可以在网络上查找搜集自己需要的文本、图片和视频,有条件、有能力的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制作微视频、动画等,开展丰富的课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需求,采用多媒体教学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拓展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外也能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复习,做到课上课下随时联通、即时互动学习讨论。

传统课堂师严不可亲近,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课堂的独裁者,课上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记,课下很少有时间交流,教师之于学生威严有余亲和不足,思政课很难发挥教书育人作用实效性。互联网时代,了解学生途径增多,通过网络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思想困惑,把握学生 关注热点,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问题的能力,移动终端互联互通,不论是微信、QQ等诸多媒介,学生可以留言打字,不受时空限制,课下随时联系增进情感,课上教学互动自然亲近,师生间不再是传统的等级分明,建立亦师亦友,树立平等、和谐信赖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思政课能够做到入脑入耳入心。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对策

(一)重视传统课堂,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课堂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仪式感和规则系统性,教师教学工作之所以无法代替原因之一在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规定性,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地点学习相关知识,学习成为一种集体行为,有良好学习氛围。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日历开展教学流程,保持学习的连贯性,有考核有学分,学生学习有动力,这是网络无法取代的,网络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的教育主导地位不可替代。

要继续推进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在遵守教材前提下,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信息,做到理论解读通俗化、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化、教学与生活实际亲近化,让学生爱课程、喜欢课堂,提升课程教学内容吸引力。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6],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目标,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多多参与教学过程,现在大学生源已步入00后时代,教师要研究受教育对象特点,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更新教学手段,打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思政课堂,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新鲜感中爱上思政课。

(二)重视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建立课程育人长效机制。

思政课教学课上课下张弛有度,不过分干预学生课下生活,现在课程改革强调互联网无时无刻不在的随意性和师生联系的便捷性,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心理和老师的工作强度。联系平台的搭建有必要,它为需要的同学时刻准备着,学生有思想困惑、情感压力和学业困难都可以和老师沟通,“亲其师,信其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思政课教育体现价值观引领、思想道德规范、爱国主义行为养成等,孕育在日常生活和社会行为价值选择之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多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尽可能的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情感问题、学业困惑、就业选择等青年时期特有问题,老师的关怀是普爱的,告诉学生有人愿意听你说并力求帮助,但是老师不是超人,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甚至连学生思想困惑受学识素养所限未必完全予以解决,这就需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老师的关爱始终存在,但不要让学生感觉太假太牵强太烦。思政课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学生关系最近的是辅导员老师和班集体,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只有一两个学期,且一名老师要完成几百人的授课量,不论是关怀质量还是数量上都做不到关爱每一位学生。另外,思政课教师与普通老师一样,有行政性事务、会议、交流及科研任务,同时还有家庭,苛求思政课教师过多奉献不利于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够愿意听课、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有互动有共鸣,勤于思考,积极发挥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三)注重本地红色教学资源,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重视过程性考核

东北抗联斗争发生在东北这块热土,其不屈不挠、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7]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发掘东北抗联精神内核,用鲜活教学案例还原当年革命战争情境,让学生懂得抗联斗争的历史背景、政治意义和革命精神,把东北抗联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之中。

平时考核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状态,这种过程性考核,检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状态,过程性考核方式多样化,拍摄微电影微视频、实践考察调研等,通过这些活动关注学校社会和国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获益。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老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