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蜗牛之旅: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育

2019-12-24 01:34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幼儿园邹文静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12期
关键词:蜗牛颜色食物

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幼儿园 邹文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当代科学教育专家、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对探究学习活动进行了界定:儿童是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在自主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如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自主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之中,对此我进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思考。

一、追随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判断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某个主题感兴趣时,即使年纪小,他也会专心来听。老师要追随幼儿的兴趣点,对幼儿的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最后选择有意义、合适的问题开展活动。

一次雨后,幼儿在天趣园中散步,走着走着听见天天喊了起来:“看,有蜗牛!”

原来他在路旁的泥土里发现了一只蜗牛,旁边的孩子们听见纷纷围了上去,嫣嫣的胆子比较大,她用手直接把蜗牛捉住(见图1),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看,蜗牛背上有壳。”

“蜗牛喜欢吃什么啊?”

“蜗牛头上有触角。”

“蜗牛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呢?”

“蜗牛能听见声音吗?”

幼儿对小动物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显然一只小小的蜗牛已经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关于小蜗牛的探究之旅正式开启。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蜗牛,像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蜗牛喜欢吃什么?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能拉什么颜色的便便吗?蜗牛能听见声音吗?”这三个问题。

最后孩子们把探究蜗牛的问题,以及在这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和方法记录下来,绘制成下表。

图1.我找到了蜗牛

表1.探究蜗牛学习总结表

二、准确定位探究过程中的师幼角色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幼儿基于已有经验,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和建构新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因此,科学探究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我们要充分尊重幼儿探究的自主性。幼儿的自主探究学习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的作用,也不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认为老师是幼儿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幼儿是学习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师幼之间应该建立以对话为特征的交往关系,老师与幼儿要建立真诚、平等、民主的伙伴关系,在平等对话中引导幼儿展开对科学知识的探究。

实录一:蜗牛喜欢吃什么?

在“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喂蜗牛,开始讨论起来。

雅雅:“蜗牛最喜欢吃胡萝卜。”

晨晨:“不对,它最喜欢吃的是青菜。”

泽泽:“蜗牛喜欢吃莴苣叶。”

茜茜:“它喜欢吃树叶。”

一一:“蜗牛喜欢吃牵牛花。”

涵涵:“它喜欢吃白萝卜。”

依依:“蜗牛喜欢吃白薯。”

图2.小蜗牛饲养记

图3.小蜗牛调查表

老师:“我们怎么才能知道蜗牛喜不喜欢吃这些食物呢?”

语语:“给蜗牛吃的食物变少了或没有了,就说明蜗牛是喜欢吃这类食物的。”

孩子们纷纷表示赞同。

老师:“我们又怎么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记录下来呢?你有什么好方法?”

语语:“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写下来。”

老师:“小朋友们会写字吗?”

孩子们都说不会。

老师:“那怎么办呢?”

雅雅:“画画,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下来。”

老师:“雅雅说得真好,我们把猜想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在左边的格子里(表格),右边的格子里用来记录蜗牛不喜欢的食物,那各自该用什么标记呢?”

瑶瑶:“喜欢吃的画一个勾勾,不喜欢吃的画一个叉叉。”

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猜想中蜗牛喜欢吃的树叶、青菜叶、莴苣叶、胡萝卜、白萝卜、牵牛花和香蕉等,分别喂给蜗牛吃,观察蜗牛究竟有没有吃,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当幼儿对“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探索活动开展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组织幼儿开展分享活动,帮助幼儿汇总实验的发现:“哪些东西蜗牛吃了?哪些东西蜗牛没有吃?”

“你觉得蜗牛喜欢吃什么?”

“你觉得蜗牛不喜欢吃什么?”

“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通过这些问题,把幼儿个体的发现汇总成集体的验证结果。

实录二: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能拉出什么颜色的便便吗?

在“蜗牛喜欢吃什么”的探究过程中,一天早上,雅雅在给蜗牛清理家的时候有了新发现。

雅雅:“老师,蜗牛拉了橙色的便便。”

老师:“蜗牛拉的便便为什么会是橙色的啊?”

语语:“因为它吃的是胡萝卜,胡萝卜是橙色的。”

孩子们发现蜗牛便便的颜色好像和所吃食物的颜色有关系。

瑶瑶:“蜗牛吃了树叶拉的便便会是绿色的吗?”

依依:“蜗牛吃了白薯会拉白色的便便吗?”

孩子们猜想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便便。

老师:“这些都是小朋友们的猜想,我们怎么来验证呢?”

雅雅:“只要给蜗牛吃我们说的那些有颜色的食物,等到第二天早上来看看它们拉的便便是不是吃的食物的颜色就知道了。”

老师:“请小朋友们分成三个小组,第一组给蜗牛吃树叶,看它拉的便便是不是绿色的;第二组给蜗牛喂白薯,看它拉的便便是不是白色的;第三组给蜗牛喂牵牛花,……”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蜗牛分成几个实验组,分别给每一个实验组的蜗牛喂不同颜色的食物,当实验获得结果后再做小组间结论的分享。

老师:“我们怎么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呢?”

雅雅:“把喂给蜗牛吃的食物画下来,旁边用蜡笔画蜗牛拉的便便。”

瑶瑶:“给蜗牛喂树叶就把树叶画下来,旁边用绿色的蜡笔画蜗牛的便便。”

随着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幼儿逐步得出了“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拉什么颜色的便便”的结论。幼儿的新问题也在这一实验结果上产生了——“要是蜗牛一下吃了好几种颜色的食物,会拉彩色的便便吗?”经过幼儿的实验,最后发现:蜗牛吃了几种颜色的食物后拉出了黑色的便便。

图4.蜗牛喜欢吃什么

图5.我们来画蜗牛

实录三:蜗牛能听见声音吗?

“蜗牛能听见声音吗?”对这一问题,幼儿展开了讨论。

老师:“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就可以知道蜗牛能不能听到声音呢?”

泽泽:“我有一个好主意,我们都跟蜗牛说话,看看蜗牛有没有爬出来。爬出来就说明蜗牛能听到声音。”

朔朔:“拿只蜗牛看看,观察一下有没有耳朵。”

雅雅:“我们在观察蜗牛的时候,围在一起说话,看蜗牛有没有看我们。”

老师:“雅雅说,她的办法是我们都围在一起和蜗牛说话,如果蜗牛看我们就说明蜗牛能听见声音。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一一:“看看蜗牛的眼睛下面有没有耳朵。”

老师:“我们听到好听的声音会怎么样?那蜗牛呢?”

乐乐:“会跳舞。”

语语:“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见好听的音乐会爬来爬去。”

婷婷:“如果蜗牛能听见声音,听见好听的音乐会跳舞。”

在这次讨论中,幼儿有不同的猜想,有的认为蜗牛能听见声音,有的认为蜗牛听不见声音,因为在蜗牛身上看不见蜗牛的耳朵。面对幼儿的争执,老师启发他们:“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就可以知道蜗牛能不能听见声音呢?”幼儿纷纷发表自己的实验设想,老师请幼儿进一步思考:实验中蜗牛什么样的表现说明它能听见声音?什么样的表现说明它听不见声音?让幼儿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猜想。

老师把幼儿的猜想绘制成表(见表2)。

表2.三种猜想

随后,幼儿5~6人为一组,自由组合。孩子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法,对着蜗牛说话;放好听的音乐;使劲拍手,大声叫喊,使劲敲沙锤。通过实验,孩子们发现:

我们围在一起和蜗牛说话,蜗牛看我们了,这说明蜗牛能听到声音。

我们播放好听的音乐,蜗牛爬了,这说明蜗牛能听到声音。

我们拍手,又大声叫喊,使劲敲沙锤,蜗牛动了,这说明蜗牛能听到声音。

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结果对比等环节。此外,整个活动的开展是幼儿自身所进行自主探究的活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幼儿主动地建构知识,获取了丰富的科学经验,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知道了“哪些食物是蜗牛喜欢吃的,哪些是蜗牛不吃的”,发现了“原来蜗牛吃什么颜色的食物就会拉什么颜色的便便”“蜗牛能听见声音”等科学知识,从而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幼儿运用多种“语言”进行探究结果的认知与表达

幼儿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在瑞吉欧教育中“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是指儿童有权利而且也有能力运用除口头、文字语言之外的诸多种方式,如绘画、雕刻、泥工、建造、肢体动作等等,用各种材料去认识他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孩子们用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认知、表达和交流,用多种感官去发现和认识事物,用自己喜欢、擅长的表征方式展示自己的所见所想,表达交流自己的情绪情感,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在自主探究式科学教育中,老师要鼓励和指导幼儿运用多种“语言”进行探究结果的认知与表达。

在“蜗牛”这个科学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对于蜗牛认识就用了不同形式的“语言”,有的孩子用绘画来描述他所看到的,有的用相机来拍摄,有的则用黏土来雕塑,还有的用纸碗来制作……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来表现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再融入自己的想象,将自己内心对蜗牛的感受表达出来,同时也建构了新的经验。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科学活动中,只要老师尊重幼儿喜欢探索的天性,理解幼儿内在的需要和个体差异,营造出一个宽松和自由的环境氛围,鼓励、支持、引导幼儿进行自主探索,那么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蜗牛颜色食物
蜗牛说
小蜗牛
蜗牛(共3则)
搞笑:将食物穿身上
特殊颜色的水
食物从哪里来?
蜗牛
食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