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性同体理论下《雨中的猫》与《到灯塔去》中女性力量觉醒的对比分析

2019-12-24 01:17陈静魏李隼
青年时代 2019年32期
关键词:自我女性主义

陈静 魏李隼

摘 要:《雨中的猫》通过寻找一只雨中的小猫引发两性冲突,对立之下觉醒的女性力量被扼杀,女性渴望改变自身困境的理想破灭。《到灯塔去》中通过塑造独立女性画家莉丽·布里斯科,刻画了在维多利亚时期反抗男性主宰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打破房中天使的思想禁锢,成功找寻自我的艰难过程。本文从双性同体理论出发,对比男性作家海明威与女性作家伍尔夫笔下女性在两性关系中如何自处,从而为女性可以在两性关系中如何解读自我提供现实意义。

关键词:女性力量;自我;两性关系;双性同体;女性主义

一、引言

《雨中的猫》是塑造系列硬汉形象的海明威创作的一篇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短篇小说。作家意图抛开男性立场,把握两性关系,站在女性视角去表达对女性所遭遇的挫折的同情。意识流名篇《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完美体现。小说塑造的莉丽是“双性同体”的代表人物。对于两位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可以引导人们关注自我内在精神,探索出符合新时代的两性共处关系,也为双性同体理论在女性主义文学领域中的阐述作进一步扩展。

二、双性同体理论

(一)双性同体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双性同体亦称雌雄同体,一般用于表示植物的雌雄同株和畸形人类的生理双性征。双性同体这一意象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表明了初始人类社会无劳动力、身份、地位等差别下朴素的双性平等[1]。随着人类发展从原始社会进阶,劳动力使男性在两性关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生产力带来思想开化,妇女解放运动就是女性调整自身社会地位的尝试。双性同体这一寄托了人类追求两性平等的观念也逐渐被引入生理学、心理学等范畴,特别是作为一种性别文学,强调文化精神上性别超越的内涵,标志着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承认了性别二元对立,渐而转向寻求一条两性和平共处的出路。总而言之,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下,双性同体理论更多是基于个体心理上对生理性差异的认同,超越对于自身性别角色以及性别文化的认同,更多包含的是人们对于精神层次上的两性平等的追求[2]。

(二)双性同体理论的运用

1.海明威“双性同体,和谐共生”思想

海明威在小说文本中构建了不同类别的两性关系,如短篇小说《雨中的猫》中塑造的男性与女性形象,即典型的尊卑型两性关系。因为他受自身所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影响,所以围绕两性关系进行了探索,也进一步提出了他眼中的两性理想,即双性同体、和谐共生,构建了他眼中的美国两性文化[3]。

2.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双性同体下的体现

在文学领域,伍尔夫最早在《一个人的房间》中,引入了双性同体这一概念。她指出想要达到理想的写作状态,个体脑中的女性力量与男性力量应当和谐合作而非任意一方压制胜出。代表作《到灯塔去》也是她在观察、反思男性主导的社会,大胆追求男女两性关系平等,鼓励女性拥有个体独立以及自我意识,勇敢挣脱男权主导的禁锢,做出的对双性同体理论完美的诠释。

三、双性同体理论下《雨中的猫》与《到灯塔去》中女性力量觉醒的对比分析

(一)觉醒环境

海明威与第一任妻子哈德莉于1921年结婚,那时海明威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青年作家,不堪忍受妻子过早育子的渴望,恰好当时美国处于一战后传统观念崩塌的迷惘阶段,海明威开始反思男权统治思想下的战争与死亡,渐而着眼于妇女解放运动。小说《雨中的猫》创作于1922年,是海明威映射个人对于妻子的不满,尝试站在女性视角写作,表达对当时美国社会正在觉醒的女性的同情。雨和猫贯穿全文,大雨中的猫只能紧紧缩着自己的身体尽量不让雨水打湿,这里的猫就好比当时社会的女性,虽然可以暂寻绿桌下的一隅,但终究是躲不过被溅湿,被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影响。雨的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低落阴沉的,也奠定了全文女主人公的觉醒不过若昙花一现,终将失败的基调。

小说《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当时的英国风雨飘摇,国内经历了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激烈的阶级斗争,人们开始怀疑维多利亚时期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即妇女只需会点高雅艺术,管理好家庭,在经济上依靠丈夫。这种房中天使的角色已然不適用于急剧变化的新社会。伍尔夫作为一个在充满动荡与变迁的社会中成长的年轻人,自然要引领文学思潮,大胆探索女性应该如何在社会中学着占有一席之地。小说中故事发展的明线就是到灯塔去,第一部分拉姆齐夫人答应小儿子游览灯塔,却被拉姆齐先生以天气恶劣的言辞直接拒绝。第三部分,岁月匆匆,故人故地重游时,终于碰上了一个好天气,完成了多年以前大家的共同心愿。柳暗花明的天气终究暗示着虽经年物是人非,有心人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

(二)觉醒前后情节安排

《雨中的猫》中的美国太太和丈夫之间的冲突升级分为三个阶段。一开始她的丈夫敷衍地躺在床上说要替她去捉那只雨中的猫,美国太太执意要亲自下楼,她的坚持是试图打破自身在无聊婚姻生活中摆设地位的尝试,是她不甘活在丈夫的庇护下而进行的自我探寻之路。来到窗底下时,小猫已无踪影,但此时她内心的渴求开始觉醒。所以回到房间,她同丈夫诉说对小猫的渴望,絮叨自己厌腻了男孩气的短发,想要将长发梳得光滑,抚摩膝头喵喵叫的小猫……而丈夫不胜其烦直接让妻子闭嘴。最终在丈夫的漠视中,侍女抱来一只老板送的大玳瑁猫看似圆了妻子的执念,全文戛然而止。

《到灯塔去》中莉丽的视角占了很大篇幅,她的画作更是故事发展的暗线。第一部分从莉丽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对立之窗。她理智观察着拉姆齐夫人协调有序的管理下周围人的一举一动,也拒绝她眼中拉姆齐先生这类冬烘学究靠近自己的舒适圈,她的理性思维拒绝自己冲动,打破自我规则,所以她的画作也迟迟未能完成。第三部分,莉丽作画时无意中夸赞了拉姆齐先生,勾起了她对拉姆齐夫人的回忆,她开始反思拉姆齐夫人的女性力量,最终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抵达灯塔时,莉丽得到了灵感完成了画作,所以这一部分可以理解为和谐之灯塔。

(三)觉醒过程人物分析

美国太太是有自我意识,敢于追求个人独立的。她下楼捉猫时,就是她接近自我内心渴望的时间。猫的出现带给她觉醒,所以回到房间,尽管丈夫言辞依旧淡漠,她也坚持表达内心的想法。她不再局限于剪一个男孩子似的头,从外表上迎合丈夫或社会认可的新时代女性形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不是男性口中的赞美,女性独立不等于一味地去模仿男性,否认自身的女性角色,两性平等讲究的是精神上的平等。新时代女性也无需摒弃传统女性的角色,就像她面对丈夫的冷淡,甚至被剥夺话语权,她仍渴望拥有喵喵叫的小猫,这小猫是母性对养育、女性对真正温馨家庭的向往。而从始至终没有实际行动。空有言辞的丈夫,是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一个一直扮演房中天使的妻子想挑战丈夫,就是对抗整个阻碍女性思想解放,争取两性平等权利的男权社会,对抗的结局不言而喻。结尾旅馆老板送的大玳瑁猫也是女主人公的化身,它是一只自我意识觉醒,想寻求真正表达自我的女主人公屈服于丈夫,女性思想解放只能无奈屈服于男权社会的替代猫。

而莉丽一直不是房中天使唯唯诺诺温柔可人的形象。一方面,虽然她的女性意识帮助她敏感觉察到周围男性敬慕夫人的光芒四射,却质疑她能否成为一位画家,但她坚决不去迎合他人。她讨厌拉姆齐夫人为了家庭生活俯首听命,将自主意识供拉姆齐先生这样自私虚荣的男性索取。作为一位小眼睛,满脸皱纹的大龄单身女性,她自身的性别角色与所处的社会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想具有男性视角的画家,她的画作是用来反抗男性社会的武器。所以每当作画,莉丽把作为一个女性所有的感觉都压抑下去,时刻保持理性,以免那些魔鬼缠上了她。她尽全力压制自己的女性意识,不让自己像房中天使一样受强势的男性主导思想渗透弥漫。这也是她的画作无法构成一幅和谐的整体的原因。

小说中的第三部分,拉姆齐先生动身去灯塔前,莉丽无意中夸赞了他,看到他一扫阴郁,精神振奋地前往灯塔,莉丽顿悟拉姆齐先生虚荣的本质也是受到了男权社会的影响,而这种本质受到拉姆齐夫人能随时共情给予男性同情滋养。拉姆齐夫人的懦弱其实是女性力量试图把一切事情都由矛盾复杂转化为单纯和谐。最终拉姆齐先生带着孩子抵达灯塔时,她不再压制自身女性情感,感性冲动让她在理性与独立的画作上添上了完整的一笔。

四、总结

女性主义通过小说,赋予作品时代内涵,可使讀者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两位作家在作品中对和睦共处的两性相处之道做了不同阐述。《雨中的猫》中海明威虽同情妇女所处的社会困境,他本身还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男权思想的影响。正如董衡巽写道,海明威笔下的版图不小,然而他的世界却不大,他始终没有超越自己的经历。不少人觉得《到灯塔去》中俯首贴耳的拉姆齐夫人才是双性同体的代表。两位作者笔下刻画的女性力量可能存在争议,面对这些争议,真正值得人们去关注的是两性关系中女性应该如何自处,反思女性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如何调整在两性关系中处于弱势的一方,探索二元性别对立下真正的两性平等。正如莉丽最后想到完成的画作可能分文不值,是跟随内心的冲动完成画作,这种对自我的不懈探索才是最难能可贵的,对于精神领域的追求才是永垂不朽的。(通讯作者:魏李隼)

参考文献:

[1]林丹娅,朱郁文.起源与流变:论东西方神话中的“双性同体”现象[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03-109.

[2]周乐诗.“双性同体”的神话思维及其现代意义[J].文艺研究,1996(5):85-91.

[3]赵若纯.海明威作品中的两性关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自我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认同的崩溃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