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的图像霸权研究

2019-12-24 08:56封莎丽
青年时代 2019年33期
关键词:读图时代

封莎丽

摘 要:各种各样的视觉图像通过数码的、网络的、媒体的手段不断地被炮制出来,并霸权式地侵占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进入“读图时代”。图像转向激化了其与文字之间存留已久的矛盾,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面对“读图时代”的到来,研究图像霸权的影响是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前人研究,从图像霸权的概念、发展历程、特征及其与文字关系等角度总结归纳。

关键词:读图时代;图像霸权;图文关系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进入“读图时代”。各类视觉形象铺天盖地的进入人们的生活,摄影、电视、电影等视觉符号开始笼罩我们的生活,媒体演变成整个社会,整个社会被图像所反映,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图像包围的世界,图像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感官,并逐渐超越语言文学,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使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由阅读转变为观看。在这种视觉化图像的思维转向的模式下,图像文化模式取代语言文化模式,并逐渐成为把握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思维模式。图文在各自领域中的话语展现及其彼此间的张力,展现出图文的意识形态及其表征。同时,在图像转向的影响下,文学和媒介的发展出现了图像化趋势,图像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中心,并冲击文学,形成了图像霸权。不同的学者对于这一现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周宪[1]认为“读图时代”形成的标志是确立了图像的霸权,它预示了一个从语言主因型文化向图像主因型文化的深刻转型,这种文化的转型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读图时代”的到来,研究图像霸权的影响是有必要的。语言和图像的关系在“视觉转向”“读像时代”的呐喊声中已然置于学术舆论的风口浪尖,图像凌越于文学语言而成就自身霸权的趋势日渐成为学界的共识。因此,对研究当下图像霸权的身份定位和本质认知展开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二、图像霸权的概述

(一)图像霸权概念

霸權(hegemony)是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所首先使用的一个概念,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明,那么可以说霸权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或者说是支配权。正如兰塞姆(Lengermann)所讲:“葛兰西用霸权概念来描述社会统治集团可获得的各种社会控制方式。”这是最早对霸权一词的概述。

国内学者对于图像的霸权的概念理解都有自己的见解。巴香丽[2]认为,图像霸权简单地说就是图像逐渐代替文字成为视觉文化的主流,致使文字出现和使用的频次逐渐减少的一种现象。王丹丹[3]认为,图像霸权是指在传播活动中,图片和影像影响逐渐取代文字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方式,并主导了人们对周围世界的看法。王建成[4]认为,图像的生产规模之大、图像产品的产量之大、图像产品的类别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人们时时处处被越来越复杂的图像包围着,完全生活在视觉图像的世界里。蒋建梅[5]认为图像是一个混合媒介,包括文本、图片、声音等,图像文化是电子媒介文化将视觉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使传播效果最优化的媒介文化形态。

(二)图像霸权的演变

人类社会经历图腾时代、文字时代多次的转变,今天已经到了图像文化时代,这个读图的时代给我们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视觉图像文明。黄妍[6]认为,图像霸权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以文字作为表现形式的“看图说话”,然后是文字占主流的“绘本”出现,现在则是图像占据主导地位、任何文字都可以用图像来表现的“图像化”形式。对于前学者的总结归纳可从三个阶段去体现。

第一阶段是“读图时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上,几乎各个民族都是从“读图时代”开始的。各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图案,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由原始人类绘制的岩画遗迹都是最好的佐证。史前人类的社会依靠绘、刻等图形以及肢体语言和物体进行沟通,这种语言形式可追溯到史前拉斯科洞窟的岩画到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出现。这一时期被称作图腾时代的“读图时代”。

第二阶段是“文字时代”。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以文字为主要的沟通手段。图案逐渐发展成象形文字,再发展成表意文字。从文字的运用开始,人类在两千多年里以语言和文字为主体的方式进行交流,开创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几千年来,图形与文字共同发展,各有所长,完成它们各自的使命。

第三阶段是“图像化时代”。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是图像加关键词的传播时代,以图像传播为主,以文字传播为辅的新型传播态势。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主要媒介从“语言文字型”转为“图像型”。随着影像技术的出现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图像正在越来越多地侵入文字的领域,挑战长期主要由文字占据的传统地位,因此引发了后现代“读图时代”。

三、图像语言的特征

(一)图像的传播价值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个最鲜明的特征是“图像霸权”的出现。事实上,在一个大众化和广泛娱乐化的社会中,图像无疑是最具有传播价值的,因为它简洁、直观、生动,具有视觉上的优先性和强大的冲击力,更多的人可以不需要通过由传统精英所掌控的那套话语体系与深入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读懂图像,可以为自己的意识形态的表达找到一条比之语言文字更为简单有效的途径[7]。因此,图像现在凭借自己的传播价值,在逐渐提升自己的地位。

(二)图像的直观特性

图像与语言存在众多的差异性,图像本身的特征更加符合“眼球经济”的要求。由于图像是感性的、直观的,它与快感文化和消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某种内在联系。比起读文字的智性快乐,人们满足更加于图像给予的感性与直观,这或许在相当程度上揭示了当今文化的转变。影像的动感超越了文字的静态特性,提

供了感性直观的当下体验,同时也取消了观众掩卷沉思的机会[8]。看图是直觉的、快感的和当下的,与文字相比,图像更直白,显然更具诱惑力,更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三)图像的国际性

直观性和通识性是图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生存的主要原因。对于文字语言的理解必须对不同语言和文化进行特定的教育,以形成语言能力和理解结构,而图像具有理解的共通性,可以无中介地进入各个文化对象[9]。它可以跨越不同语言和文化教育的鸿沟,跨越了国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群一般都可以以图像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因此,图像也因这一特性,更能让人们所能接受。

四、文学和图像的相互关系

(一)文学与图像的抗衡

1.文学霸权主义

语言文字媒介,虽然不及现代传媒那样能制作出动态的具有声音色彩的图像来,但它却能够利用语言的模糊多义性,语义结构上的空白,给读者带来现代传媒所难以传达的想象空间,“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能够调动读者的生命体验,让读者在沉思默想中穿越时空,与文本对话交流,并在内心描画多种图像,而不是一种固定图像。”[10]另外,文学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心理描写内心独白来展示人的心灵世界,而现代传媒却很难使用这种手段。虽然现代传媒在信息传播中所具有的快速性、时效性使世界成为“地球村”,然而时间的高度空间化让后现代人丧失自我,成为碎片。因为从文化角度来看,时间意味着神圣、道德和历史,空间意味着现在和将来、技术和世俗。从文字的出现,文字与图像的抗衡一直存在,在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影响下,文学霸权的地位逐渐衰落,图像霸权崛起。

2.图像霸权主义

1839年8月19日,摄影术的发明在改变了摄影命运的同时,也开启了图像历史的新篇章。图像带着新的意义,依仗强大的技术力量逐渐成为世界主角,横行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图像风靡世界,成为时尚的元素,正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最为显著的结果之一就是重图轻文的阅读指向,造成图像对文学的挤压。正如傅拉瑟在《摄影的哲学思考》中所说的,“以往文章解释图像,现在则是颠倒过来:照片图解报纸上的文章;照片使报纸文章再度具有魔术性。以往是文章主宰,现在是照片主宰。在技术性图像主宰的这种情况下,文盲有了新的意义。以往文盲被排除在文章符码化的文化之外;现在文盲几乎可以完全参与被图像符码化的文化。未来,如果图像完全使文章臣服于它们自身的作用中,我们可以预期一种普遍性的文盲状态,只有少数专家受过写作训练[11]”。虽然事实如此,文学遭受了挤压,但是还是希望文学有自己的发展,为人类进步给予更多的帮助。

(二)文学与图像的融合

1.文学图像化

当前的文学传播与接受已经不是传统的纸质书籍所主导的了,而是走向图像的、图文的、视听的等多元的方式。与之相对的是文学自身的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从外部的图像文本,到内部的文本图像,文学的图像化趋势日益明显,而且愈演愈烈。

一方面,传统的文学书籍或是被图文化出版,或是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产生了影视文学、摄影文学及网络文学等新的文学样式。文学借助影视传媒实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传统的文学创作虽然仍呈现为语言文字形态,但是也难逃图像的影响,出现了图像化倾向,各种欲望化的、表象化的图像式审美逻辑充斥其中。文字形态的作品的审美诉求已经在图像时代发生了改变,走向了迎合图像趣味的道路。一是书写印刷的文字文本向大规模的数字化图像转移,二是文学作品本身的图像化元素增殖[12]。

2.图文共生

当我们某些时候在看一些图像时,有些图像的意义很不明确,要使其意义变得明确,必须辅之以文字说明,或者让它和其他图像组成图像系列。没有文字的图像交流是理解度比较低的交流,因为同一图形因时、因地、因人、因文化背景的差异,会产生识读的歧义甚至错误,图像与文字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差异注定了它们的共生关系,图文结合可以促进信息更好地传达与交流。文字的凝练和抽象很好地点化出图的内涵,图则形象化地演绎了文字的内蕴,两者相得益彰[13]。图形的魅力并非是无限的,它受到语境的制约。图像对文字的依赖贯穿了自有文字以来的人类文明史。从原始的绘画到今天图像文化,都是这种共生关系的历史性、逻辑性表达。

五、结语

目前,学术界关于图像霸权的研究比较偏向表象化研究,没有更加详细的深入到视觉文化时代文学活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构成上。无论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文学在视觉文化时代发生了变化,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现在再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不能在拘泥于以往的那种对文学之存在的忧虑,而是要换一种思路,在既成事实上进一步深入探讨文学变化之后的内在理论逻辑,并且要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图像霸权的影响和图文共生模式的共建方面,正确处理好图像与文字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文学评论,2005(6).

[2]巴香丽.对图像霸权的解析[J].青年记者,2015(9).

[3]王丹丹.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图像霸权现象及影响[J].新闻世界,2015(5).

[4]王建成.图像的霸权与阐释的拯救[J].社会科学家,2010(8).

[5]蒋建梅.图像时代和谐图文共生关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0(4).

[6]黄妍.图像霸权[J].青岛画报,2003(6).

[7]魏波.视觉文化时代的文学图像化及其审美取向[D].吉林:吉林大学,2010.

[8]蔡丽芬.读图时代图形与图像文化的特征[J].艺术理论,2009(9).

[9]柴冬冬.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文学图像化生产[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3.

[10]郭敏.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11]史國平.文学与图像的碰撞[D].合肥:安徽大学,2011.

[12]欧阳友权.数字媒介与文艺学边界[J].文艺研究,2010(3).

[13]金元浦.视觉图像文化及其当代问题域[J].学术月刊,2007(5).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
VR新闻传播:读图时代的媒介延伸
浅析“读图时代”的图像传播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