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化体验: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创新路径和文化价值传播策略

2019-12-24 08:58关秀玥
新闻爱好者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

关秀玥

【摘要】随着传播环境和传播条件的变化,娱乐节目大行其道,我国文化综艺节目也进入繁荣阶段,然而,激烈的收视率竞争加上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对文化综艺类节目不断施压的同时,也影响了其文化价值的传播效果。在习近平总书记文化文艺工作就是培根铸魂的指导思想下,我国的文化综艺节目开始创新探索,不少文化综艺节目的创新都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以讀书节目《一本好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该节目的创新路径和文化价值传播,为文化综艺节目怎样进行有效传播提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场景化体验;创新路径;文化价值传播

一、引言

自2013年起,我国文化综艺节目初露锋芒,电视节目也从过度娱乐化转变为文娱兼具的新状态。8月份,中央电视台打造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全新文化综艺节目姿态,引起大众广泛关注;随后央视接连推出《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诗词大会》,激发了受众聚焦文化综艺节目的热情,使国学一词成为热搜,也推动了文化综艺节目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到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1],为文化价值传播定了基调。在政策引领下,我国文化综艺节目鼎盛发展,2017年底统计显示,我国省级以上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已推出以古诗词、成语等为传播内容,以朗诵、竞猜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艺节目50多档。

作为文化综艺节目的一种,我国读书类节目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先前的读书节目大多以推介图书形式出现。2015年始,此类节目有了新探索:这一年,优酷视频推出了梁文道策划并主持的《一千零一夜》节目,打破以往文化、阅读类节目在演播室拍摄的局限,在街边、在公园、在地铁等地方,夜间实景全程拍摄,梁文道边走边导读中西方经典书籍,以个人视角解读一本书的多个横切面,使都市人找回了逐渐遗忘的阅读愉悦体验。2018年由实力文化和腾讯视频联合打造的《一本好书》节目,则以360°舞台化场景呈现,采取舞台戏剧、片段朗读、影像图文插播等手段,展示书籍中描绘的人物性格、情节冲突、内容精髓等,让受众在场景化体验中,领悟书本精髓,激活大众文化自信,受到媒体和网友们的高度赞誉。骨朵数据显示,该节目播出79天,累计播放量已达2.1亿+,豆瓣评分高达9.3,成为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一匹黑马。

二、场景化体验式创新路径探讨

在“娱乐至死”氛围下,《一本好书》节目广受欢迎的关键因素就是把经典书籍的阅读,以舞台演绎的形式,让受众在场景化体验中享受娱乐的同时,领悟到书中精髓。场景化体验是指在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互换的空间环境中产生的感官交互活动,是受众通过观看现场表演,感官得到直接或间接刺激,审美情趣与现场情景达到共振的一种心理活动。《一本好书》在节目场景化体验方面做了以下有益尝试:

(一)互动与沉浸叙事下的场景化体验建构

《一本好书》在考量受众参与度时,着力构建场景式体验,以360°环形舞台为主体,通过特定的环境设置和氛围营造,使受众从旁观者角度转向沉浸式视角,化身为整个情境的互动者,充分调动全部感官,沉浸在节目所建构的场景当中,成为一个可见、可听、可感戏剧情节的目击者。

从节目流程设置来看,每一期节目都由背景介绍、现场表演和嘉宾解读三个环节构成。背景介绍环节将每本书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能更好地理解书中内容。现场表演则以夹叙夹议的形式,编导根据书籍内容重新架构展现内容,让演员表演书中的三个精选局部章节,呈现关键冲突,达到让观众自发阅读原著的目的,实现文化导读功能。嘉宾解读则设置了品书人视角,由陈晓楠控场,邀请作家蒋方舟、朱大可、止庵,学者吴伯凡,编剧史航等人根据舞台场景,进行多元化解读。各个环节自成一体又紧密联系,都是一种互动和沉浸式体验。

(二)场景化演绎对经典书籍想象空间的挤压

据“接受美学”观点,受众在接受之前,大脑中存在一个“先在结构”,这种“先在结构”是由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教育程度、美学趣味、审美经验、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综合作用形成的[2]。受“先在结构”影响,文化综艺节目的传递内容与受众心理预期一致时,受众产生共鸣而获得审美满足,反之则背离。为追求传播效果,《一本好书》编创人员多角度考虑受众的“先在结构”需求,全方位场景化呈现经典书籍。

1.具有代表性的人员构成

该节目在选取演员时,着重考量演员本身的演技和与主人公形象的匹配程度,不因明星效应而选择演员。潘虹、王劲松等老戏骨都具有精湛的演技,又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方寸之间,举手投足尽现人物风骨。青年演员牛骏峰、尤靖茹等也是与书中人物气质相符的后起之秀。第二现场中的嘉宾,蒋方舟、梁文道、史航等都在文学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话语权,代表着精英读者的视角和观点,起到导向和参考作用。这样的人员构成加上节目首创场景式阅读的定位,使受众在节目未播前就有了一定的期待成分。

2.多种语言形态的综合运用

一出舞台剧的好坏最核心的要素是演员的台词表演。《一本好书》节目综合运用了对白、独白、旁白等多种语言形态建构书中故事情节。主演旁白铺垫情节,引领故事发生发展。节目中大量的人物对白使矛盾冲突高潮迭起,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书本精髓全然阐释。

3.高度还原的舞台场景设计

《一本好书》节目的舞美设计也是煞费苦心。节目组采取了影视剧的拍摄和舞台调度,在现场道具、灯光的使用方面以及演员的服饰和妆容方面都尽可能做到高度还原。在舞台设计上,节目组在环形舞台上搭建多个场景,通过灯光与置景变换进行转场,这种高转场效率和场景的无缝隙连接都令观众身临其境。舞台中央的观众可以随着剧情的推演转动椅子来追随故事情节时空地点的变化,实现了观演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在服装道具上也体现出了节目组的良苦用心,每个人物的服装都尽可能还原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活经历,与搭建的场景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视觉享受需求。

(三)行为体验式的文化记忆唤醒

“文化记忆”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的,他认为,文化记忆掌控着人们的行为和体验,在人们反复了解和熟练运用中得以延续[3]。文化记忆的主要功能在后现代语境中演变为身份认同,一方面,人们需要通过流传的集体知识确认并建构起后人的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人们通过这个文化体系向社会成员传达一种整体意识和历史意识。这就需要我们将抽象的文化记忆,通过一定的载体将其建构和再现,赋予它可被感知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视听元素。

《一本好书》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长廊,进行行为体验,唤醒了当今时代人们对于古今文学作品的文化记忆,让他们在观看现场表演中,近距离感悟每一时期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编创人员通过舞台场景演绎经典书籍,充分展现古今中外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与磨合,使得文化记忆更具当代活力。

三、节目的文化价值传播分析

(一)带有仪式观的文化价值传承

传播学上的仪式观是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从人类文化传承角度衡量传播行为的一种理论视角,传播仪式观强调在“共同的场域”中,受众集体参与、共同体验情感的历时性模式[4]。仪式观视域下,传播行为被认定需要一种神圣仪式,观众在仪式中对传播内容所营造的角色身份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聚合在一起共同感受这个仪式所传播的文化价值。

纵观《一本好书》节目,深感编创人员的良苦用心,他们花费两年多的时间筹划、选取书籍时,范围放眼古今中外经典,题材包罗社会众生万象;场景构建时,奇思妙想搭建360°环形舞台,场景布置惟妙惟肖呈现原著;演员选录时,不唯名不唯利,着重考虑人物性格契合度与演技,老中青演员不拘一格;演绎经典时,戏剧舞台上,演员主讲,旁白朗读、影像实景互补相映,无间隙衔接,美轮美奂。编创人员所有努力都是为了一个仪式:一场书本精华舞台剧的呈现,他们期望通过这个仪式把一本书讲精、讲透的同时,启发观众进行深度、多元的认知与思考,并把节目倡导的文化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输给观众。

(二)360°舞台呈现式的文化魅力传导

作为一档室内综艺节目,《一本好书》抛弃以往单一的舞台形式,采用了360°环形多层舞台,现场观众在舞台中央席位上可以移动椅子观看各个场景演出,最大限度感受现场演出的魅力,而非现场观众也可通过视频镜头流转观看整个剧场的表演情况。这样的舞台设计使得演绎效率大幅提升,书中的不同场景不再单单靠背景墙来呈现,而是通过不同区域的布景360°展现出来,每场戏无缝衔接。如节目第六期《查令十字街84号》,故事讲述的是美国的文学爱好者海莲和英国书店老板弗兰克从未谋面,但一直保持书信往来的故事。这本书的矛盾冲突相对较弱,没有人物在同一场面的交锋,也就少了面对面的情感冲突,所有情绪的变换都跨越了时空。导演将身处不同时空的两个人放置在了同一空间里,使缺乏矛盾冲突的情节有了戏剧性,写信、寄信、拆信、读信时人物的情感波澜集中在360°舞台所建构的情景空间里,它在带给大众情感享受与心理归属的同时,也把文化魅力传导给了观众。

(三)精英走向大众的文化发展趋势传递

在大众文化时代,以过度追求收视率为目标的综艺节目,试图对大众心理、欲望进行揣摩,以期提高收视率,往往出现博眼球、低俗化的倾向,这是一种充斥着消费主义理念的节目生产。大众欲望在被泛滥的综艺节目满足时,内心需求也很容易因节目的引导而迷失。在大众文化的挤压下,作为主流文化承担者和以崇高价值观念自居的精英文化,逐渐失去中心话语权,使“文化焦虑”成为一种当今社会的集体心理状态[5]。《一本好书》的出现,符合当下精英文化重新归位的需要,也体现出一种从主体精神的异化复归到主体精神的自觉。

《一本好书》摒弃传统推荐书目形式,采用一种集演书、说书、议书于一身,汇话剧、影视、沙龙、演讲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来再现中外名著中的经典情节,打造了一档美轮美奂的场景式读书节目,弥补了传统读书类节目在语言和文字方面晦涩难懂的不足;且把受众认知、情感体验以及生活感悟,与时代背景、社会现实关联起来,深挖其中的思想深度、道德维度、人文价值,使抽象、晦涩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融入大众思想,舒缓了大众“文化焦虑”的情绪,传递出精英走向大众的文化发展趋势信号。

四、对文化类节目传播策略的启迪

(一)突破媒介局限向受众立体传播信息

不同传播媒介有着不同的属性和特质,针对的目标受众也不尽相同,但都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全媒体趋势下,文化类综艺节目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品牌价值,必须突破传统媒体局限,协调联动多种传播介质,实现多层次立体传播,让传播者和受传者这两个信息终端可以角色互换。在策划节目前期,就要选择好节目定位的传播渠道,有效进行优化组合,提升节目的传播影响力。

(二)以文化价值内核构建品牌节目

品牌是节目提供给受众的收视依据的最简单表达,注意力经济时代,节目品牌化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捷径。文化综艺节目要创建品牌,不仅要在表现形式上适合大众口味,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受众的心理需求,更要在节目的文化价值内核上下功夫,充分挖掘中华文化宝库资源,从中获取灵感、汲取养分、提炼题材,以不同形式、不同姿态、不同声调合唱主旋律,传播主流文化,践行文化自信,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受众遵循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三)构建新型传播矩阵,实现好作品创优

互联网信息爆炸时代,以“关注网生代”“讨好年轻人”为创作理念的互联网作品泛滥,人们分不出更多精力关注主流媒体的传播态势,低俗之风悄然升腾。然而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動流量费用的大幅降低,在互联网上观看节目的受众已是全龄段。在年龄段定式被打破的当下,主流媒体更应该厘清传播思路,把握受众对高雅文化的需求心理,做细做实文化市场细分工作,调整传播方式,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为好作品提供多种传播介质平台,做到传播内容有的放矢、传播形式灵活多样,才能使传播效果达到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实现好作品创优。

五、结语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本好书》节目自开播之日起,就广泛引起大众关注,从线上观看视频、收听音频到线下书友分享售书,从个人对书本的理解到群体的思想碰撞,创造了一个融合视、听、读、享活动的奇迹,转变了人们对书籍的认知方式,开启了新阅读时代,希望它能在文化综艺节目的传播策划中激起滔天浪花。

参考文献:

[1]于瑜.论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评中华传统文化[J].新闻爱好者,2018(8).

[2]徐协,张琦.从“使用与满足”角度看文化综艺节目的受众接受心理:以《朗读者》为例[J].视听,2018(1).

[3]张爱凤.原创文化类节目对中国“文化记忆”的媒介重构与价值传播[J].现代传播,2017(5).

[4]郭讲用.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0(12).

[5]王衡.消费语境下的文学发展困境[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6).

(作者为深圳大学艺术学部2018级硕士生)

编校:郑 艳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的创新路径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出版企业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路径选择
非遗视角下鲁中地区民间文学的生存现状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
基层医院工会工作的创新思考
“互联网+”时代经济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路径探析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互联网+”提升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