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部类目的源流探析
——以《四库全书总目》集部为例

2019-12-25 12:49桑丽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诗赋总目楚辞

桑丽影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028)

中国古代的书籍目录分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集部类目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重要的门类,在各种官修私著目录典籍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集部类目分类源流

集部文献最早出现于目录,是《七略》中的《诗赋略》。《七略》今亡佚,从现存记载《七略》的《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序中可知:“凡诗赋百六家,千三百一十八篇,入扬雄八篇。”[1]其家数与篇卷数均超过《兵书略》与《方技略》。梁时阮孝绪《七录序》记载:“《七略》‘诗赋’不从‘六艺’诗部,盖由其书既多,所以别为一略。”[2]认为是因为诗赋类书多而自成一略。清章学诚也认同地说:“诗赋篇帙繁多,不入《诗经》而自为一略。”[3]值得注意的是在《汉书·艺文志》所分的38 个小类中,只有《诗赋略》中的5 个小类没有小序,而5 类著录的诗赋,今天大多已经亡佚,所以我们今天无法知道刘向、刘歆如此分类的依据和原因,后人虽有各种猜测,但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

南朝宋时王俭在《七志》中,改《诗赋略》为《文翰志》,《七志》已佚,我们也无法看到它收的是哪些书,但通过“文翰”这一类目名称,可知当时的文学作品已不仅限于诗赋,已把文章包含在内。梁时阮孝绪在《七录》中著有《文集录》,分为楚辞、别集、总集、杂文4 类。后来《隋书·经籍志》改“文集录”之名为“集”,成为4 部分类法中的集部,其分类主要是依据阮孝绪《七录·文集录》中的类目而来。《经籍志》的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3 类,它奠定了以后目录分类中集部类目的基础。《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的集部分类与《隋书·经籍志》相同。《宋史·艺文志》集部的类目较前增加文史类,《明史·艺文志》只收明人作品,采取的是断代著录方式,分别集、总集、文史3 类。至清《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类目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5 类,分类更清晰和细化,古代社会集部目录分类的历史发展脉络至此基本上清晰可见。

2 古代文学形式分类概貌

《四库全书总目》(以下简称《总目》)是古代社会最大的一部官修目录著作,也是现存最大的一部目录学著作,其集部类目,较为全面地总结了集部文献乃至古代文学形式分类的概貌。

2.1 楚辞

《总目》集部类总序记载:“集部之目,楚辞最古”[4],楚辞类序曰:“裒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后人或谓之骚,故刘勰品论《楚辞》以辨骚标目。考史迁称屈原放逐,乃著《离骚》,盖举其最著一篇。《九歌》以下,均袭骚名,则非事实矣。”[4]叙述了由屈原所开创的楚辞体诗歌发生、发展的过程。楚辞体作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我国当时的诗歌形式,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赋体文学的发展,影响直接而显著,汉代赋创作相当繁荣。

《汉书·艺文志》中《诗赋略》分为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5 类,把屈原的作品称为《屈原赋》并与其他作家的赋归入一类,可见汉代人是把楚辞与赋混为一谈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中将其分为两类,作《诠赋》《辨骚》。萧统《昭明文选》中也把赋和骚分为两门,说明楚辞与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隋书·经籍志》集部楚辞自成一类,此后,历代目录大都有楚辞类,相沿不改。楚辞单独列为一类,《总目》楚辞类序中说:“《隋志》集部以楚辞别为一门,历代因之。盖汉魏以下,赋体既变,无全集皆作此体者。他集不与楚辞类,楚辞亦不与他集类,体例既异,理不得不分著也。”[4]是因为它出现的时代早,风格独特,内容也和一般的诗赋不同。

2.2 别集

《隋志》中说:“别集之名,盖汉东京之所创也。自灵均已降,属文之士众矣,然其志尚不同,风流殊别。后之君子,欲观其体势,而见其心灵,故别聚焉,名之为集。”[5]材料中记录了别集的来源。东汉以后,具有文学特点的散文文体获得了解放,分析文体特点的著作相继出现,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等。考试制度的改革和印刷术的发展,为个人创作提供了条件,使得文学日益繁荣,文体也日渐多样化,从而导致别集大量涌现。但是有一点要注意,虽然别集是汇集一个人所有的作品,但是因为一个人同时研究或同时涉猎不同的学科门类,这就造成了一个人的集子内容并不单一的情况,其著录的内容远远超过了文学的范围。别集包括诗、文、书牍、奏议等,其中文章内容有序跋、碑志、墓表、人物传记、杂著等,包含着丰富的史料,如杜甫的“三吏”“三别”,范祖禹撰写的墓志铭,魏征的奏议等反映社会现实的这些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有些断代史与专题的研究,文集资料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有些别集的作者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其文集中不乏纵论经史、考订文献的名作,可以为历史研究取证。

2.3 总集

总集起源很早,《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隋志》集部总集类序说:“总集者,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摘孔翠,芟剪繁芜,自诗赋以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为《流别》。是后文集总钞,作者继轨,属辞之士,以为谭奥,而取则焉。”[5]认为《文章流别集》是最早的总集,是因为它选录了各家各体文章,不同于仅录一体的《诗经》。东汉末年以后总集大量涌现,包括诗集、赋集、文集、诗文合集、歌辞。其中值得关注的关于回文诗集的创作情况,在《隋志》集部总集类中有记载:“《回文集》十卷,谢灵运撰;又《回文诗》八卷”[5],说明前秦苏若兰所创作的织锦回文诗,并不是孤立的现象,这种诗歌形式在当时社会人们还是熟知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当时妇女创作也颇流行。如《隋志》集部总集类记录:“《妇女集》二十卷梁有《妇人集》三十卷,殷淳撰,又有《妇人集》十一卷。亡。《妇人集钞》二卷”[5],通过这些著作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妇女创作作品不仅结集且流传于后世。至于总集的作用,《总目》 概括的很明确:“一则网罗放佚,使零章残什,并有所归;一则删汰繁芜,使莠稗咸除,菁华毕出,是固文章之衡鉴,著作之渊薮矣。”[6]它不但为我们提供文献材料,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文学观点以及品评的标准。历代总集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历史资料,可以用来补史、证史,如宋代的《文苑英华》,保留了不少唐人完整的文集,李商隐的《樊南集》就是从中辑出的。还有的总集,可供作工具书之用,如《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汉魏六朝百三家诗》《全唐文》《全唐诗》,地方文献的总集等皆可用来备查。

2.4 诗文评

伴随着文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了解得越多,认识越深入,对文学的理解也上升到更高层次,不仅接受,而且产生了批评,这就是所谓的“诗文评”。其起源很早,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就有零散的、不系统的关于文学批评的论述,到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专门的文学批评论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南北朝时出现较为系统的文学批评著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评》,唐宋以后评论著作日益增多。这些著作最初并没有单独成类,而是与史评类著作列为一类,后《郡斋读书志》在集部设立了文说类,收录《文心雕龙》十卷、《金针诗格》三卷、《韩文辨证》八卷等9种文学理论著作,为《总目》在集部设立诗文评类创造了一个先例。在《总目》中,诗文评不仅单独成为一类,而且还被分成5 种情况,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与形式做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使古代的文学理论著作有了最合理的归属。

2.5 词曲

《总目》于词曲类又再分为5 类: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其类目清晰而完备,著录了有关词曲的各类著作。词与曲由于产生于民间,在封建社会中受到轻视,在正统的古籍目录中往往没有地位,只配附于目录的最后。正如《总目》词曲类序所说:“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然三百篇变而古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渊源,实亦乐府之余音,风人之末派,其于文苑,同属附庸,亦未可全斥为俳优也。今酌取往例,附之篇终。”

除了诗、文、词、曲,我国古代文学形式还有小说,而长期以来,这些文献只在子部著录,诸如《汉书·艺文志》以来历代文言小说、通俗小说等尚未未进入集部文献分类中,可见古代社会小说观念还在逐渐演进中,说明当时世人对于人民大众所喜爱的民间文学艺术不够重视。

3 结语

集部类目从产生开始就是为文学服务的,诸多类目的从无到有、分化、细化,让我们看到了集部文献目录发展的历史演变。《四库全书总目》集部类目著录的详细文学形式的展现,使我们了解到集部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后,目录分类日益科学化、合理化,文学形式日益多样化、细致化,社会文学接受度日益增强,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古代文学发展概貌。

猜你喜欢
诗赋总目楚辞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总目次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李铁环作品
第36 卷总目次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新时代“弄潮儿精神”全国诗赋征集大赛启事
2014年第1—6期总目次
论江淹作品所体现的儒家倾向
游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