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9-12-25 12:49邹平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思政互联网+课程

邹平均

(博乐市高级中学,新疆博乐 833400)

在高中教育课程教学期间,教学有效性对于高中院校的人才培养显得非常重要,属于高中院校计算机人才教育的基础性保障。在高中教育阶段,教育课程的教学有效性会因为院校的重视度、学生基础以及课程水平等方面受到影响。但是无论如何,提升高中教育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线的非常重要,是保障学生个性化成长的关键。对此,探讨高中教育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具备显著实际意义。

1 高中教育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的意义

任何一个人想要成才,最为基础的要求之一便是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教师属于重要的引导者,对于学生的影响最为突出。教师想要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了解并明确德行的重要性,需要实现对学生的言传身教[1]。在当代教育工作中,教师需要善于应用自己对教育发展的理解,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情感去感化、影响学生,促使学生感受一个充满爱的环境。在教育期间,教师需要促使学生逐渐理解并懂得爱与善良的意义,教导他们保持宽容与仁慈。在学生面前应当勇敢、简强,告诉学生不能畏惧,不能害怕失败和付出[2]。另外,思政教育中树人与立德本身属于一个关联性的整体,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有直接关联性,这也证明道德教育的学习不能单纯停留在大学教育中,还需要从多个方面发展创新,家长不能单纯地注重行为教育与专业知识的传播,还需要让学生意识到社会、家庭,理解思想意识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进入社会的同时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还需要在品行方面得到充实,帮助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更加通畅与顺利。

2 “互联网+”时代下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机遇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开放,任何的网民都可以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言论或上传资料。在互联网当中涉及大量的信息资源,其中很大部分信息都可以作为思政教育的可用资源。在以往的思政教育期间,大多数都是以教材作为主要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教育。对此,教育资源也只是局限在教材范围中,互联网的出现有效地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约束,在目前思政教育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途径播放相应的视频资源实现辅助性教学,从而促使课堂教学更加活泼、形象。另外,在传统思政教育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约束性,尤其是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接受相应的教育,这一种教育模式在灵活性方面存在许多的缺陷,同时也无法满足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学习活动安排冲突问题比较普遍。在这一种教育模式之下,学生的学习心态具备比较突出的自主性,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合理安排学习模式,这样也可以更好地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之下,师生关系会发生直接改变,教师之间的沟通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途径进行,学生的心理压力会有明显的缓解,可以更好地改善师生关系。

2.2 挑战

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以及意义,但是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师并不多。在高中院校教育方面,因为教育本身属于专业性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因材施教的特征也比较差,学生为了更好地获取学分,往往会被迫的参与定式学习,对于自身的成长认知不全面,同时思政教育的效果也比较差[3]。与此同时,当前许多高中思政教育都存在是以该课件教材为主,在教学内容方面具备比较突出的理论性,缺少和专业之间的关联,在课程设置方面缺少创新意识,无法将思政教育与实际课程相关,在课堂教学中只能够高速学生怎么做而无法对为什么形成解释,导致思政教育与学生专业发展无关。另外,在网络环境之下,各种思想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环境,其中也不乏存在各种负面、消极的思想文化,再加上学生本身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以及在网络中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导致学生接触并接受这一些负面思想文化的问题比较严重,从而导致高中院校中的思政教育效果下降。对此,在教育中必要结合专业教育的具体现状对思政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优化。

3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创新方式

3.1 做好因材施教课程开发

高中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按照学生的特征开展教学活动,需要以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促使学生可以积极构建一个以终身学习为主的意识,借助教学措施促使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实践性能力得到提高,创新学生的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可以逐渐向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向发展[4]。对此,在思政教育方面,需要在课程目标方面进行针对性选择,大胆地取舍,强化教育针对性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志向、兴趣,同时按照学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目标设定,如个性化的思想、道德、法律素养等,按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需求编制具体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从而实现动力的激发。例如,对于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需要适当的增加网络设计相关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加入与思政相关的负面财政违法案例以此警示学生在岗位工作中的责任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从而满足学生在岗位方面的发展需求。

3.2 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在网络环境之下,思政教育工作必然需要不断地转变教育方法,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将思政教育和不同专业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现状等结合起来,促使思政教育工作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5]。就当前而言,教师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化课程的教育价值。教师可以借助微课、网络化途径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工作,同时围绕着不同专业的相关内容开展思政教育。在政治理论性课程教育中,应当规避空泛的理论性学习,而是以讲座、实践、交流以及典型案例等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寓教于乐的原则进行教学。在平常的工作中,可以借助团课、党课等培训学生在思政方面的意识与责任感,强化自身的情感意识,从而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3 构建思政教育立体教育网络

高中学校思政教育部门必然会涉及思政教育部门、党支部、团委、学生处以及各系学生、社会等主题,这一些主题要素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突出,在高中学校立德树人工作过程中,需要按照不同部门主题的作用实现网络的构建。首先,思政教育部门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基础教育思路,在教育期间需要不断地创新教育方式,更好地传授思政教育的理论性知识,并突出人文精神的熏陶,积极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以及严谨的钻研态度;其次,学生处、党支部以及团委都需要坚持将立德树人工作作为行为养成项目,渗透到社会实践过程中、人际交往感染过程,促使学生可以走向生活面对人生,全面地掌握社会现状,促使学生可以感受社会发展的主流特征,促使学生能够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阴暗面,可以在五彩缤纷、思想躁动的环境中认识自我、辨别方向。另外,还需要做好环境氛围方面的构建,借助创新立德树人的文化传播载体,促使德育渠道与道德生长空间得到发展。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实现活动的丰富处理,如校园广播、校园报刊、多媒体网络等多种途径实现典型事迹的传播,借助广泛性的宣传促使学生了解身边的先进事迹,可以更加主动、努力地学习,勤于实践乐于助人,促使学生可以健康、长远发展。

3.4 强化信息鉴别能力

因为网络信息的质量存在比较突出的差异,再加上网络信息的传播审核难度较高,网络的开放性导致不良信息普遍,这一些信息本身也会对学生形成负面影响,不仅严重影响学习效率,同时还会导致学生形成负面思想[6]。对此,有必要持续提升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学校方面应当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提升网络信息和网络心理方面的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借助是建立的方式讲解不良信息的基础特征、类型以及危害,促使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以及网络行为过程中实现对信息的合理鉴别,主动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从而在网络海洋中保持正确的思政能力,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学校思政教育属于非常重要的教育项目,在教育课程教育中突出人文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在今后,需要围绕着思政教育现状,做好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工作,最好多要素地融合改进,保障相互作用效益,最终确保学生将良好的社会道德内化成为个体的需求,做好信念与行为品质方面的改进。今后,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围绕着党的十八大的基础要求做好思想层面上的指导教育,同时校领导与相关教师需要高度需重视高中思政教育,积极分析明确高中思政教育困境,同时围绕着具体困境提出针对性破解策略,从多层面上进行优化改进,进而推动党与国家长远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互联网+课程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