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

2019-12-25 12:49赵瑾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5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跨境

赵瑾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来华留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当他们初步进入我国高校学习时,多数时候会因为思维方式、文化理念、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继而对新环境中的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和看法。留学生通过主观意识进行的分析与判断,不利于自身与当地风俗、文化、社会环境的融入,也不利于提升留学期间的适应能力。文化的对外传播,其本质是跨文化传播,因此,科学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自觉意识,使留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实践活动、实地考察等不同方式真正感受、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现阶段,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的高校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方面通过不同方式不断优化来华留学环境,积极开展由中外学生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各类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来促进其在留学过程中的跨文化适应,使他们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感知中国文化。来华留学生通过学校开展的中华文化兴趣课程、文化考察、文体文化活动等方式,除了在学校课堂中学到的文化知识外,通过各种各样的亲历方式,能够主动探寻、了解和感知中华传统文化,在跨文化适应中实现了基本的中华文化适应意识,对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感知,但是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接触和了解仍然十分有限,仅有部分从书本或教师讲解中对少数民族地区自然地理景观有所认知,对少数民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历史人物、价值观念、文学作品等方面都尚未了解,未形成一定的适应过程和认知模式。

2 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中面临的问题

受地区办学能力和办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国内许多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对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通过中国文化课程学习到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节庆风俗、旅游观光等方面,也涉及影视戏剧、文学创作、绘画艺术作品宣传等方面,但是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的文化教学中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较少涉及。其次,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华文化教学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已被国内大多数高校认可和实践,但是在少数民族省份和地区,对于民族文化教学的具体内容,民族文化内容在教学中如何组织,民族文化教学的质和量如何把握等实践性问题的讨论尚不充分。更重要的是,对于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来华留学生文化教学相结合这一问题,学界仍然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有鉴于此,该文试图通过前期对来华留学生(以贵州省来华留学生为例)的少数民族文化知晓情况调查,分析来华留学生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

3 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适应与传承的方法与途径

3.1 优化推广内容,展示文化内涵

科学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自觉意识,应该结合他们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和环节来积极开发和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推广内容。在我国大部分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与推广日益丰富,比如,包饺子、剪纸、绘画、学唱中华戏曲等,这些课程的推广内容几乎都是汉民族的文化,众所周知,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中国55 个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同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组成部分,因此,优化来华留学生教育的文化推广内容,增添少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传播,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与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增添一系列少数民族文化推广内容,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例如,在文化课程教材中适当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编辑专门的少数民族文化读物或多媒体影像资料,结合国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外交战略,在教材中阐明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平等、优化的少数民族政策,加入优美动人的少数民族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衣食住行等内容。

其次,通过邀请国内高校及相关机构的文化艺术团举行文艺汇演,在文化、艺术传播活动中加入少数民族音乐、民族舞蹈以及民族音乐的欣赏。开展民间民族文化团体与中外学者之间走出去,请进来的民族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建立渠道广泛形式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体系,充分展示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格局。

3.2 开展文化讲座,提升文化认知

邀请以少数民族文化作为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为来华留学生开展文化主题讲座,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少数民族文化和知识,认识少数民族各类传统节日、农事庆典和娱乐节目等,了解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历史人物、价值观念、文学作品等了解我国各类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并加入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适应与传承中来。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学校定期为在校留学生开展关于苗族、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贵州地区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讲座,通过内容讲解,运用影像资料,让学生从各民族形色各异的节日庆典、日常生活中认识到不同的少数民族在居住、饮食、服饰、礼仪、节日以及婚丧嫁娶习俗等方面的风格和特色。通过少数民族文化讲座,还能让来华留学生对少数民族外译典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图画、音乐、舞蹈等有所了解,尤其是面向“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的跨境同源民族,更容易在语言及饮食文化上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共鸣。

3.3 举办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民族省份和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各民族的节庆、艺术文化活动展现出形态万千的民俗风情、文化渊源和民族历史等,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来华留学生参与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中,不仅能够将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感触,还能扩大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降霜节”,通过开展山歌比赛邀请来华留学生与山歌歌手共同参与山歌擂台赛和展演,增加了来华留学生对“壮族山歌比赛”的关注度,提升了国内外对山歌文化的传播与保护。福建潮州地区开展“领略潮汕文化,感受多彩中国”文化体验活动,以亲历本土、体验民俗的方式让留学生们感受到独特神秘的区域民族文化。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望谟县,通过邀请来自不同国家的在黔留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布依族文化节”,打造了“中外民族服饰秀”“跨文化艺术交流座谈会”等地方传统文化节特色品牌项目,开创了民族地区文化对外交流的优秀模式。

3.4 亲近跨境民族,增强文化认同

“跨境民族”是指长期的历史形成紧靠边境(国界线)两侧,居住地之间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的统一民族。我国有30 余个跨境少数民族,以云南、广西等边疆省份为典型的跨境民族聚居地,这些跨境民族在历史文化上同根同源的相通性对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彼此认同感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具有积极、明显的促进作用。族源上的亲近性对民族文化的跨境传播具有推动作用。

近年来,在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下,越来越多沿线国家的跨境民族,例如中缅边境、中老边境以及中越边境的傣族、壮族、哈尼族、景颇族等大量留学生来到中国留学,这一部分来华留学生的到来增强了跨境民族语言身份认同的交往基础,在其来华留学的过程中,通过衣食住行各方面的交流加深与其同源同根的亲近感,不仅能够在语言、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加强跨境民族的心理认同,产生同源跨境民族的文化共鸣,也有利于通过跨境民族作为桥梁与媒介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适应与传承。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对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不同的民族文化共同缔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力量源泉。面向来华留学生开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我们应充分整合学校教育、媒介渠道和社会资源等不同传播方式,从优化推广内容,展示文化内涵、开展文化讲座,提升文化认知、举办节庆活动,促进文化交流、亲近跨境民族,增强文化认同多方面促进来华留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持续、有效、广泛的适应与传承。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跨境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