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研究要上升到历史学研究的高度

2019-12-25 18:48赵富海
关键词:文博考古学北京大学

□赵富海

“四书”中的《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教育的目的是为人之道,推己及人。

历史上的种种“偶然”,构成了北京大学独一无二的“人生”阅历,它蕴含了深刻的人文精神、人性尺度、文化内涵和精神亮点无处不在。

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说:“大学,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陈平原说,百年北大,其迷人之处,正在于她不是“办”在中国,而是长在中国——跟多难而又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一起一步步走过来,流血流泪,走弯路,吃苦头,当然也有扬眉吐气的时候。

钱穆衡量一所学校的好坏有三个标准:是否有一种独特的风气来陶铸人才;是否能够继承民族文化的大传统,并继往开来创造出新风气;是否有活泼真常的源泉——自由之精神。

1905年,京师大学堂首任监督张亨嘉就职,向全体师生发表就职演说,只有短短的一句话:“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

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大三学生李伯谦、朱非素、吴梦麟、齐春芳、郝本性、郑杰祥、杨育彬、任长泰、徐自强、汤池、张学海、李晓东等一班人提出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那一年,他们年方二十一二岁,正值青春年华。青春是一种心态,青春的泉水又流淌了半个世纪,已七老八十的李伯谦们,仍在为祖国建设奔忙着。

1998年,李伯谦参与创办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后更名为“学院”),并担任院长,现为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同样是1998年,由李伯谦出任首席科学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进行了两年后,这项大课题要带领众多鲜活的“人”干复杂的“事”,不仅在案头,而且行走在中华大地,到发掘现场。李伯谦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气势营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那是他对考古学科发展的探索,也体现出他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

以张光直来北京大学讲学为契机,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都有外国学者来讲学、外国学生来进修。如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同英、美、法、德、意、澳、日等国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通过这些交流与合作,发展壮大了自己,提高了科研水平,成长为一个国际性以考古教学与研究为主的考古院系。

《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的总编是钱伟长,考古学卷主编是王巍。现将书中孙庆伟所写的李伯谦传记摘录如下: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与中国考古学共同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刚刚传入中国,得风气之先的北京大学即于1922年在文科研究所下设考古研究室,这是中国第一个考古专门研究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适应文物考古事业的大发展,在文化部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于1952年正式设立,这是中国高校设立的第一个考古专业,为国家的文物考古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是新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李伯谦长期担任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负责人,特别是1992年出任北京大学考古系主任之后,更是把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全力打造高水平的人才教育平台。1995年,针对当时考古学发展趋势及国内文物考古工作的需要,李伯谦主持对考古系的学科设置,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改革,为北京大学考古学科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1998年,在李伯谦的积极筹划下,北京大学考古系发展壮大为考古文博院 (2002年改称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增设古代建筑和文物保护两个专业,在稳固考古与博物馆专业的传统优势的同时,着力加强了科技考古的力量。同年,北京大学以考古文博院为依托,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成立了“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兴建了新的考古教学楼。这次调整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成为全国高校同专业中基础设施最完整、学科覆盖面最宽、教研力量最雄厚的院系。

1999年,李伯谦以考古文博院为基础,联合北京大学相关人文学科,创办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并担任主任至今。十余年来,在他的规划与努力下,该中心出版了《古代文明研究通讯》68期,出版古代文明研究丛书33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重镇。

2000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李伯谦组织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为主的力量,申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获得成功,并出任该中心的首任主任。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进一步确立了北京大学考古在全国高校的领先地位。

数十年来,李伯谦一直奋斗在教书育人的第一线。作为一名教考古学的老师,他不仅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更在发掘区的探方里身体力行,真正体现了一名考古学者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他直接培养的研究生有数十人,其中绝大多数活跃在考古工作的第一线,不少人已经是卓有所成的专家。他教过的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学生超过千人,得到他指点的全国各地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更是不计其数。他对年轻人充满期待,鼓励他们积极创新,超越自己这一代学者。他曾经深情地写道:“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们要有雄心壮志,要发扬顾颉刚倡导的‘古史辨’运动的疑古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和传统决裂,敢于独树一帜。……在学术发展史上,没有对传统结论的不断挑战,就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2011年,在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工作了整整五十年的李伯谦这样写道:“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间已进入老年,这是谁也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但在精神上,说实在的,我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感觉,心里常想的是晋侯墓地发掘报告没有写完,雪山遗址的报告我再不整理可能就真的石沉大海了,而学术上一个又一个新问题又似乎都在向我招手,我还想继续探索。学术研究既枯燥又充满快乐,在你梳理材料思考问题、寻找证据时,感觉是枯燥的;可一旦问题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又是无比快乐的。”那就让我们衷心祝愿这位不服老的老人享受着越来越多的快乐吧。

李伯谦将考古学上升到历史研究的高度,是受考古学奠基人夏鼐和苏秉琦先生的影响。他在很多论著中,强调考古学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学研究必须上升到历史学研究的高度。他在“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中所做的突出贡献,切实地体现了他的上述理论,他以自身的学术实践,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定位做了完美的诠释。

李伯谦营造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已成为中国考古学重镇、学术话语高地。

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亚洲一流的高校博物馆,常年与多家合作单位进行展品交流。博物馆所藏标本多是院里学生在几十年田野实践中亲手发掘的,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尤其是陶瓷标本,专门为其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陶瓷序列。科技考古实验室承担着年代研究、同位素分析的任务,是国内高校首屈一指的科技考古实验室。野外实习自然也是考古与文化遗产专业必不可少的,考古文博学院在陕西、河南、山西、山东等地有多个人才培养基地,为开展田野实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李伯谦为院长的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基础设施完善,学科覆盖面宽,教研力量雄厚。其下设的考古学系与文化遗产学系,有4个专业: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文物建筑。4个专业的学生,每年有15~20名被派到国外,参加国际田野考古。

李伯谦说,重建中国古史是考古人也是考古文博学院的使命。因为文明是一个民族的记忆,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不使民族失忆,而现在,要将考古与当代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考古工作既有现实的应用性,更有深远的民族意义。

猜你喜欢
文博考古学北京大学
现代远程教育在文博教育培训中应用初探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2)举行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翁文灏与中国考古学
“比较方法”在考古学中的运用——考古学者的“利器”之七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