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19-12-25 07:02谭成才薛丽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谭成才 薛丽

摘要: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转型发展的实际出发,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在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构建“任务驱动一自主学习一成果汇报一总结反思”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引领教学法,构建“问题引领一小组合作一研讨提高”的学习模式;运用多元多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教师+学生+组长”的评价模式,扎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努力打造思政“金课”,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

doi: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11.00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11-0085-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作为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构建大学生政治人格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和社会主义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习近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并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效果,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二)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是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捕捉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多元文化和思想的交融碰撞对学生的冲击力巨大。应用型高校学生在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政治思想、人生态度等方面表现出不拘约束、个性强、习惯差等共性特征,其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个人追求实在化、人生理想功利化、价值标准实用化、行为选择实惠化的不良现象。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要途径,忽略了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发展,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脱离,把学生当做思想道德教育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须认真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从学生的思想动态人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探索学生思想的规律、特点、办法和措施,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三)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

长期以来,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以《概论》课为例,从课程的内容来看,课程内容是学生从初中就一直在学习的课程,课程体系和基本观点在中学阶段基本上都学习过,因而对学生来说是一门熟悉的“新课”;从教材的呈现方式来看,《概论》课教材在编写时以重理论、轻案例的呈现方式,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教学方式来看,《概论》课的教学方式单一是困扰教学效果的痼疾,学生形成一种应付差事、完成任务的心理,参与教学程度浅、过程短、依赖强,导致对《概论》课学习积极性不高,创造性不强;从学生受教育的经历来看,大部分的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工作”“经济”为目标,眼睛盯着的是物质利益,而忽视了政治素养的培养,“精致的自私主义”使学生对《概论》课的学习态度淡漠,令学生难以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从社会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快速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多元化思潮、不同意识形态的思想和價值观都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夹带的大量不良信息不断冲击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这些问题都在持续削减《概论》课教学的效果。

二、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构建“任务驱动一自主学习一成果汇报”的教学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单是由外到内的知识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通过新知识和原有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任务驱动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模式。

(一)精选教学内容,创建“问题导学”教学环境

《概论》课教学改革依照“将教材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与学生疑点有机结合”的原则,结合当前的理论热点重新梳理教材体系,精心选取与教材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确定自主学习的任务,任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领域,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人手,探讨社会现象背后深刻的内涵和真谛。如从《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3部电影海内外票房对比,看如何实现中国价值观的世界表达,这个自主学习任务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对比研究掌握我国在文化领域、在话语权和价值观输出上的劣势,从而深刻理解如何“传播好中国声音,拓展对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这个学习重点。

《概论》课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为学生制定系列学习任务,每项任务对应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在学习和汇报的过程中也生成了许多宝贵的问题,让整个课堂做到了既坚持教材理论知识的主线不变,又富有时代感,大量的信息、精彩的讨论在课堂上呈现。

(二)实施任务驱动,认领“自主学习”的任务清单

明确问题后,还要将问题变成任务,变成布置给学生的课题、项目和作业,将问题引领转化为任务驱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研究,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得出结论。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认领学习任务之后,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展开合作学习。以《概论》课第四专题第三讲《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例,布置的学习任务之一是“非西方国家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后果”。通过课程学习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要增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采取任务驱动生成的问题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最好的制度?你是否赞成高薪养廉?”这一内容在教材体系中是难点也是重点,有的学生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制度,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没有信心,因而讲好这一课意义重大。因此设计的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就是非西方国家采取西方民主制度的后果。让学生查阅资料,对比印度、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采用西方政治制度之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情况,说明最好的政治制度应该是适合国情的,能带来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制度。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成果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就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我们要有制度白信。在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又生成了新的问题,是否应该“高薪养廉”,同学分成正反两方展开激烈的讨论。

(三)汇报学习成果,打造“动感课堂”的互动

学习成果根据教学进度在课堂上展示汇报,汇报的形式以PPT讲解为主,配合视频音频、学生表演等辅助性手段。在准备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全程辅导并提供书目、网址等参考资料帮助学生,以使学生尽可能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解决学习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汇报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同学们参与讨论。学生在课后会对本小组完成此次学习任务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把总结反思的结果发到《概论》课学习交流群里,与所有人分享,意犹未尽的還会进一步讨论。这样就形成了“自主选择一自主学习一汇报交流一研讨提高一总结反思”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三、采用问题引领教学法,构建“问题引领一小组合作一研讨提高”的学习模式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揭示的是质疑与思考、学习之间的关系,一个人只有懂得“疑”才真正会思考和学习;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可见问题引领教学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并非什么新鲜事物。《概论》课给学生的传统印象就是照本宣科、僵化保守、死记硬背、枯燥无味,没等到上课便在心里已将其判了死刑。所以要想提高《概论》课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引领教学法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问题引领

问题引领教学法认为,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和经验的被动接受,而是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适合的问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反省,主动改善自己的认知结构。

《概论》课的教学中要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知行合一,激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且《概论》的学科特点决定必然有许多理论是要向学生交代清楚、分析透彻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本着让学生充分“动起来”的原则,将教材中基本的理论知识设计成问题链,环环相扣,再辅之必要的时政资料,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案例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同时在每个问题链后都会延伸出一个属于操作性提升性的问题,又大大增强理论学习的灵动性和实用性,真正解决学生思想中的问题。

例如在《概论》课第四专题第五讲《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设计的问题链条是: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术派别是如何阐述“和谐”思想的?(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和谐”的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追求,无论是儒家、道家、墨家还是佛家,都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白然三个方面追求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下来的追求,这也是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2.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结合我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探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明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开宗明义地向世人宣告: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逐步形成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而得出结论,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样也体现“和谐社会”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与时俱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3.结合实例说明当前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同学们全面看待我们身处的社会,既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又看到目前存在的种种困难。全面了解社会,掌握国情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有许多学生看问题片面、偏激,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归根结底是不了解我们国家的现实国情,《概论》课在这方面的责任不可推卸。

4.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我们逐渐由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近年来,我国各地频频出现暴力强拆、暴力执法、“民告官”等现象,如何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建设平安中国、幸福中国呢?(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社会治理新理念“新”在何处要交代清楚,另一方面在于“暴力强拆”等问题也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这个问题,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是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来,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5.《中庸》里有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礼记》:“夫妇有别,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五伦关系的核心就是夫妇关系。而恋爱观是否端正又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请同学们汇报课前的调研成果,“和谐社会下的大学生的恋爱观”。(这个问题也是任务驱动的任务之一,旨在让学生清楚自己的正确的恋爱观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宁等。)

这5个问题让薄薄的5页教材变得生动饱满起来,既兼顾了教材的基本理论,又结合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的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学生在了解问题之后经过组内的研讨,逐渐达成共识,再在课堂上与全班同学共享。

(二)小组合作

1.划分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问题引领学习方式的基础,也是多元多主体评价机制的主要载体。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并选好组长是搞好整个改革的前提条件。每个学习小组人数在7人左右,自愿组合,男女要搭配合理。组长要由组员充分选举产生。因组长的责任较大,所以组长必须是不记名投票产生。上课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座展开学习活动。

2.成立学习交流的QQ群和微信群。运用QQ、微信等新媒体手段传送教学计划、教学视频、学生上交作业等。同时利用这些平台在课下展开热点问题的讨论,可以大大拓展教学时空。

3.提前发布教学计划。每两周在QQ群和微信群里发布一次课程表,包括具体的内容和教学活动,尤其是明确各学习小组与老师课前研讨学习任务的日期,学生只要按照这个日程表走就不会乱,做到有条不紊。

(三)探讨提高

《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中注重过程管理,加强对学生执行任务的指导工作,从选题任务到写作完成,多次与各个小组互动讨论,指导修改。为保证上课分享的效果,在学生课堂汇报前着重在整理思路、PPT制作、规范调研报告内容等方面进行指导,同时提供参考书目和网址等。通过共同研讨激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创新的能力,勇于实践的能力,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统一;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大力促进学生行为养成,鼓勵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同伴互助共生共长平台,培养团队精神,强化合作意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在《概论》课课改过程中白主学习任务的设计、小组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学生参与评价,都使《概论》课的课程学习变得有趣。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启发和讲授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教师由“演员”到“导演”的转变,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学习者到知识的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较为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和知行转化。把“有意义的事情”变成“有意思的事情”,而深入地调查学习则是把“有意思的事情”又升华为“有意义的事情”,极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三、采用多元多主体的评价机制,构建“教师赋分+学生赋分+组长赋分”评价模式

评价模式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使考核评价方式更符合《概论》课的教育教学实际,也是保证整个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必要条件。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使得教学链条由“课中”向“课前”“课后”延伸,延展了教学的时空。而在教学中广泛涉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民生等领域的题材,又把教学资源由“教材”向“生活”“社会”拓展,拓宽了教学的厚度。教师不再是对学生评价的唯一主体,每个学生都成为他人评价的主体。组长对本组的组员整个过程更是拥有一定的评价赋分的权利。

充分重视学生和学生组长在评价中的作用,教师、学生和组长分别从出勤、作业、课堂表现、团队合作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评价赋分。这种评价有如下特点:首先,减少卷面成绩的比重,注重过程考核。其次,突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的评价,多些实际能力考核。包括学生的课堂汇报学习任务情况、课堂研讨程度、课堂发言频次、社会调研活动中的表现和调研报告的质量等。第三,学生赋分是在各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后由各个小组经过研讨当堂打分,取各组的平均值计入汇报小组的每个人的总成绩中,这就使得各个小组在汇报时的质量大大提高。第四,组长赋分则是由组长根据每个人在课堂研讨、自主学习、课堂汇报、诗歌朗诵、社会调研等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打分,要求是体现公平公正,奖优罚劣,经得起反复查验。多元多主体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任何学习环节都不能疏忽和懈怠,这大大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松林,李会先.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曹顺仙,薛桂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3]李红梅.“问题导向+专题教学”的“毛概”课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 03)

[4]谭成才.电视综艺节目对青少年思想价值引领作用刍议[J].当代电视,2017( 09)

[5]郑晓丽.试论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8( 05)

[责任编辑:马妍春]

收稿日期:2019-05-2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CS17177);长春光华学院党建与思政专项重点课题“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吉林省教育厅2018年度思政专项课题“应用型高校养成教育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JKH20181382SZ)。

作者简介:谭成才(1986-),男,吉林长春人,艮春光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薛丽( 197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光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应用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分班教学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的应用
基于CBET模型教学效果调查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