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传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2-26 05:15侯文龙范娇娇王显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源语言目标语言聋人

侯文龙 范娇娇 王显豪

(1.2北京羽逸无障碍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3 韩国大邱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韩国大邱 427-724)

1 引言

2007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列入十种新职业,其中包括“手语翻译员”。中国手语,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语言,有其独特的语法、句法规则和语言特征。手语翻译和口译一样,都是实现两种不同语言之间转换的活动,两者在翻译策略、技巧、对译员的要求等有相互借鉴之处。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误译情况也较为常见。相比口译而言,我国手语翻译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本文就口语手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性建议。

2 手语传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1 源语言者的语速问题

以电视新闻手语翻译为例,60年代,播音员每分钟播出约185个字;80年代,200—220字/min;90年代240—260字/min;近几年,新闻播报保持在250字/min左右,最快可达到每分钟30字/min以上,但手译员速度普遍保持在70个手势/min左右,最快也仅达到120个手势/min。Edward S.Kli-ma &Ursula Bellugi 1979年对说词语和打手势的速度进行比较实验,得出结果:每个受试者说话的速度是打手势速度的两倍,让受试者同时说话和打手势,在打手势中出现短暂间隔的频率是说词语时的两倍,因此打手势明显要比说词语的时间长。对手译员而言,为了配合播音员的速度,被动快速手译的方式,完全超过了手语表达速度。其次,因滞后时间,直接导致手译员翻译时遗漏很多东西,最终呈现的效果:一顿一顿,没条理性、连贯性、使聋人很难看懂理解表达的内容。

任何翻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源语言者应突出手译员的主体地位,说完一句话稍做短暂停顿或将语速稍微放慢,以此保证手译员翻译的准确度。手语是一种视觉性语言,面部表情、肢体丰富和身体姿态都是传达信息的重要因素。因此,也须注意表情、身体动作、口型等非手控标记。

2.2 源语言者的思维跳跃

源语言者的思维跳跃是指:表述一件事情时,前者事情讲完,紧接着讲另一件事情,但突然想对前者事情进行补充,则思维快速跳转到前者事情进行补充表述。在手译员传译时,如果完全按照源语言者的表述传译,聋人就会以为是同一件事情,从而造成了理解上的错误。

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对一些聋人教师进行了观察和询问,他们的做法多为充分利用手译员身前的三维空间,当源语言者表述完一件事情,手译员则加一个表示“话题转移”的手势。例如:两手掌心相对,从中间向一侧移动。则表示:“这件事先放一旁,说这一件事情”。当源语言者表述又转变到前者事情,手译员可以把手语位置放到刚刚移动的位置,表示又是前一件事,充分利用位置的改变来表示手语的逻辑性。

此外,一名合格的手译员需要认识到身体姿态等非手控因素的重要性。在美国,很早就有一套成熟的手语语法系统,例如:当你传译两个人在对话情景时,身体的方位必须要向左、向右转动,以此方式来说明两个人对话的情景。

2.3 多主语传译的现象

源语言者发言时,常会列举多个相同点的例子。当出现一个主语时,手译员会挨个打出手语;但是,当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语时,再使用前者方法传译的话,则容易造成聋人的视觉混淆问题,把例子混为一谈。因此,建议手译员从举得例子中挑选出最重要的一到两个例子,进行说明比较,便于聋人理解、记忆。

其次,在日常活动中,源语言者发言时,通常会对多主语进行一系列的比较,这种情况如果处理失误,会导致手译员自身都不清楚传译的内容。多主语传译的过程中,建议手译员充分利用中性空间,预先规定左边代表什么,右边代表什么,然后进行手语的左右位置变换表示不同的主语。

2.4 同传中滞后时间的现象

在手译员翻译的过程中,当源语言者发言时,手译员必须等待大脑的一个认知过程,手译员接收源语言信息后,并产生足够的目标语言,方可进行传译。而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再现的中间一段时间就是传译的“滞后时间”。

手译员滞后时间的长短,除了与手译员的综合能力、场地环境等相关,还取决于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句式结构。当两种语言的结构类似或者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很小,滞后时间相对较短是极有可能的。例如:源语言“你好”,手语(即目标语言)则为“你+好”;两者间的句式结构均为主谓结构,产生的滞后时间也就很短暂。但是,当结构出现显著差异时,滞后时间则会较长。例如:源语言“灭火”,手语(及目标语言)则应为“火+灭”,但不是“火+灭”的句式结构;若手译员传译为“灭+火”,聋人会误解为火灭了,又烧起来的意思。所以,当出现这种结构不同的情况时,手译员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会在大脑中思考分析句式,再对句式结构进行拆分组装,随之而来,滞后时间也就出现了。

通过调查,对于滞后时间的长短,大部分表示有2秒左右的滞后时间,也有的手译员表示滞后时间在5秒以内。大部分手译员是在源语言开始,也就是刚开始说话,到一句话说到一半这个区间内开始转换为目标语言。

在美国,手译员通常在源语言开始到第一句话结束后,才进行传译。这样有助于了解整句话的大致意思,减少“听文生译”的情况发生。(听文生译:在传译时,容易对接收到的源语言信息采取意译方法进行传译,这样虽有助聋人理解意思,但如果理解错误,则会发生误译。)在美国采用同步传译时,一般会有2个手译员,他们相互轮换传译,避免因时间过长,造成的手译员劳累现象。另一名手译员在休息同时,还会提醒同伴在传译时遗漏信息问题,以及对一些误译问题的弥补。目前我国手语翻译职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时候手译员都是独自作战,缺少相互配合的必要条件。

美国Dennis Cokely曾专门对滞后时间做过调查,他认为,对于手语翻译应力求完美的同步源消息的期望,或者说约束,会大大增加翻译不准确、翻译错误或失误的机率。在一个翻译错误和滞后时间的对比数据中(即已交付的目标语言和源语言开始到开始转换为目标语言的时间),可以看出,滞后时间和翻译错误的数量成反比关系。

2.5 全盘手势汉语,忽视中国手语的语法结构

手势汉语是指以汉语为基础的。它遵循了汉语语法规则,融入了汉语虚词,语序和汉语表达完全一致,但手语有自己的语法特点,手势汉语则全盘避开了中国手语独有的表达特点。

中国手语与汉语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语言表达。两者在表达一句话时,不仅表达形式有所区别,在语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聋人而言,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于手势汉语的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对于社会上的聋人来说,理解文法手语就相对困难。

手语翻译是指将汉语等源语言转换为中国手语,其中一定包含语法句式的转换,作为手译员必须掌握中国手语的语法句式。比如说动宾倒装,源语言“桌上有书”,而翻译后语序应为“桌上、书、有”。可以看出,聋人的语序是遵循事件在视觉中的时空发展过来陈述的,视觉必须在看到表述的主体和客体之后。

2018年以前,中国发行的手语词汇工具书只有《中国手语》上下册,此书常被作为教材使用,但是其中收录的手语词目并不被大部分聋人认可。据相关数据显示,汉字的数量大约将近十万个,《现代汉语词典》共收录词汇6.9万。《中国手语》中却只有5578个词语的手语打法。2018年7月《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下称:《通用手语》)发布并实施,它在《中国手语》原有基础上,新增词目约2900多条,改动手语动作的词目约3000多条,《通用手语》的手语词目改动达到70%。在研究词表时,聋人占课题组成员总数的四分之三,体现了手语第一使用者-聋人在研究中占的主体地位。并且,《通用手语》从官方层面提出了中国手语的语法与句式。

2.6 专业词汇传译问题

目前,开办聋人高等教育的高校逐年增多,聋人课堂的手译员需求量也逐年增加。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手译员常常因遇到很多专业类词汇不知如何传译。此外还有种情况:手译员了解词汇的打法,但聋人不明白词汇意思;这时,需要手译员进行解释,适当的运用意译法传译。建议在课堂前,手译员对课程内容预先熟悉,以保证翻译的质量。

其次,专业词汇匮乏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缺少高层次聋人人才,中国手语是中国聋人的母语,他们也是中国手语创造者。希望随着我国聋人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层次的聋人人才踊跃而出,早日解决专业词汇匮乏的问题。

3 总结

接纳一个人的前提我们要接纳这个人的语言和文化,一门语言承载着一种文化,手语便是聋人文化的根本。聋人群体虽然是少数的存在,但他们也应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尊重。创设无障碍沟通环境,大力推动手语翻译职业势在必行。无论是从职业化、专业化、权利政策的保障等方面而言,我们都面临着很多问题及挑战。因此,手语翻译的研究还需要更多专业学者的加入,一同推进聋人福利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源语言目标语言聋人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聋人大学生与健听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比较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中国大学生对越南语虚词的误用
林巍《知识与智慧》英译分析
浅析日语口译译员素质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教材插图在英语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及实例探讨
以口译实例谈双语知识的必要性
从目的论角度看《红高粱》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