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阻碍高校学生心理求助的对策研究
——以湖南某高校为例

2019-12-26 05:15黄镜燕周晓璐周衡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刻板咨询师心理咨询

黄镜燕 周晓璐 周衡书

(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高校担负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因而在国家政策要求和现实需要的双重作用下,高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管理不断加强。但由于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不甚了解与刻板印象,以及咨询队伍存在的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一直不温不火。如何消除高校学生心理求助的芥蒂,开拓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良好局面,正是本文所探讨的。

1 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现状

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起步晚,且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但是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了专、兼职咨询师,开展了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同时也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安排了咨询人员值班,但心理咨询工作的效果不明显,成效不突出。

1.1 主动寻求专业咨询的学生少

社会的深刻变革与社会压力的增大导致现代人心理问题不断,且有不断上升趋势,高校也不例外,大学生心理疾病已成为突出问题。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且大部分学生对压力的处理缺乏信心[1]。而碰到心理冲突或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向朋友、家人或者同学寻求帮助,很少会主动寻求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专业帮助,学生普遍对心理咨询存抵触、抗拒心理。

1.2 咨询内容以健康咨询为主

高校心理咨询主要包括发展性咨询和健康咨询,但高校心理咨询中心(机构)普遍重视健康咨询(也即障碍性咨询),忽略了发展性咨询[2]。根据笔者在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数据,全年来咨询中心进行发展性咨询和健康咨询的学生人数差别不大,但健康咨询的学生人次占总咨询人次的77%,是咨询师咨询的主要对象。

2 阻碍高校学生心理求助的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求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求助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不了解、对心理咨询的偏见阻碍了学生主动求助,而客观上高校咨询队伍的双重身份与从业水平制约了咨询关系建立与维持。

2.1 大学生方面的因素

英国威·赫兹里特曾说,偏见是无知的产物。高校学生处在构建思想体系的阶段,个人知识还很不完善,容易从众,且心理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必要的心理调适技能,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存有偏见,有了心理问题也不自知。

2.1.1 对心理咨询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认知结构,社会学词典将它定义为:一种认为是过于简单化的内容和证据的理性标准。主要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了差异。心理咨询是西方世界的“舶来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中国,而高校的心理咨询则起步更晚。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存抵触心理,对心理咨询中心(机构)存偏见和误解,且对心理咨询形成了刻板印象,把心理咨询与精神病、疯癫、心理变态等词联系起来,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询中心(机构)进行心理咨询,因而回避心理求助。

2.1.2 对心理问题的不自知

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力度、课时、途径等十分有限,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选修课程,开展了心理健康讲座与关注心理健康的活动,但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与掌握非常有限,导致出现了心理问题却不自知。且基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刻板印象,大多数学生即便意识到心理出现了不健康症状,也不愿走进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求助,害怕他人知道自己去了咨询室。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更深层次目标心理调适技能的掌握、心理潜能和创造力的开发,对大多数回避心理咨询的大学生来说则是更难达到。

2.2 高校咨询队伍方面的因素

临床心理咨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国外,只有具备相应专业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员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由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晚、进程慢,高校心理咨询队伍存在诸多问题。

2.2.1 双重身份对咨询关系的影响

心理咨询属于一种职业,咨询师和求助者关系的确定恰如建立一种职业关系。而心理咨询职业关系包含一种明确的协议,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服务。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这一协议通常称为知情同意,即来访者获知在咨询中将提供给他或她的服务的所有重要信息[3]。根据中央文件对心理健康工作建设的标准,各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但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以兼职居多[2],其中又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存在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与指导者,高校教师,则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规范、教育、指导、监督、组织领导等作用,这种“局内人”与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局外人”的双重身份,阻碍了来访者(高校学生)向咨询师提供所有重要的信息,甚至为了维持在教师、辅导员心中的良好形象,有意掩饰与回避,限制了高校学生积极的心理求助。

2.2.2 咨询人员从业水平有限

虽然高校心理咨询包括发展性咨询和健康咨询,但主要集中在健康咨询上。而以兼职为主的咨询队伍大多非心理学相关专业出身,大部分由二级学院心理专干经过短期培训或考取心理咨询师三级或二级证书后从事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且个人从业兴趣不一、职业发展规划不一,很难形成在心理咨询领域长足发展的合力。针对高校学生求助的职业规划、学习困惑等发展性咨询,加之因个人成长发展而来治疗的求助者常常具有高度的动机参与治疗过程,兼职咨询师能较好的应对和指导求助者的问题,且咨询效果好。但对于以抑郁症状为主的健康性咨询,非科班出身的兼职咨询师治疗能力有限、方法不多,同时自身也很少接受督导,阻碍了积极的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持。

3 促进高校学生积极求助的对策

伴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和市场化的进程,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问题也层出不穷,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引导高校学生积极求助,营造良好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局面。

3.1 加大宣传引导,普及“在校学生心理咨询福利观”

心理咨询的职业关系性质决定了它以对服务支付费用或补偿为特征,无论咨询师是直接(例如,心理咨询诊所)还是间接(例如,心理健康中心)收到报酬都是如此。在美国,心理咨询(治疗)被纳入社会医保体系,可以报销,公民更是将心理咨询看作富有和高品质生活的象征,心理咨询师每小时的收入达150美元。而在国内,一线城市心理咨询每小时达500元,三四线城市每小时也不低于200元。基本上,越是发达国家,越是注重生活品质与生活质量的人群,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越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与帮助。而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职能决定了高校设立的心理健康中心对在校学生的无偿性,学生不承担咨询的经济责任,这对思想尚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且有必要进行心理求助与咨询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项福利。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应以此为契机,积极宣传引导需要的学生进行心理求助。

3.2 消除刻板印象,突出高校发展性咨询

刻板印象源于认知的局限性与片面性,Larry Samovar(拉里·萨莫瓦尔)的三规则论认为,刻板印象源自家庭、朋友、亲戚的影响,个体交流的印象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因此,要消除高校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刻板印象,第一,必须加大心理咨询在朋辈和学生群体中的认可度。通过朋辈的影响力和宣传力,让学生信任心理咨询,主动且愿意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心理求助。第二,必须聚焦主体,突出发展性咨询。如前所述,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健康咨询,也即障碍性咨询,且2/3的咨询为健康咨询,而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势必要着眼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性咨询,比如人职匹配、能力培养等,帮助学生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咨询带来的益处,消除对心理求助的偏见。

3.3 打造咨询团队,形成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合力

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形成团队合力,且又以兼职咨询师居多,而咨询队伍的业务能力直接决定了咨询关系的稳定和咨询的成效。要做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首先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心理咨询专业知识的学习,重点阅读涉及精神分析、认知行为等理论流派书籍,抑郁、焦虑、强迫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书籍,以及如何倾听、提问等微技术的书籍,增强个人理论水平。其次,要整合专兼职心理咨询人员,形成团队合力。高校专职咨询师要发挥专业带头作用,以项目化的方式引导兼职咨询师提升科研能力,以案例分析研讨的形式加强咨询实践能力,不断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开拓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新局面。最后,坚守心理咨询原则,构建积极、稳定的咨询关系。虽然在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不可避免,但仍可以协调。咨询师可以在坚守“价值中立”的基础上设立体现“道德导向”咨询的目标和方向,强调“只有来访者本人才是自己的问题的专家,而咨询师提供的是倾听与陪伴”[4],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实现自我成长。同时公开各个咨询师值班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进行心理求助的咨询师,减少阻抗,构建稳定的咨询关系。

咨询师与求助者两方面分析阻碍高校学生心理求助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策略,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刻板印象,使有需要的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化解个体心理问题,优化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同时也能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提供建议,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足发展。

猜你喜欢
刻板咨询师心理咨询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浅谈心理咨询中如何建立良好的关系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心理咨询师咨询中的感受及对感受的觉察探研
中性自由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同感的技术
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及“标签化新闻”浅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