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企业家精神的传递
——以《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课程建设为例

2019-12-26 05:15杨雅恬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通识三亚企业家

杨雅恬

(三亚学院管理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1 引言

伴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的目标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李立国教授分析了从工业1.0到工业4.0每个阶段大学教育的模式,并指出高等教育要适应工业4.0 时代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既要向外开放,更要实现高校内部系科专业的开放、综合与融合,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发展。这也正是三亚学院不断在实践的一种模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通识教育的探索中,三亚学院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打破已有的模式,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 高校人才培养中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赵曙明认为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的主导和灵魂,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正处于转型升级时期,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企业家具有大视野、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许多管理活动与创业、企业家精神相互联系,如战略企业家精神、公司企业家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等。但国内商学院的发展现状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当初引入市场机制的初衷,即目的是办教育,是培养人才,而不是教育产业化。传统的管理教育缺乏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功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家精神。人们开始从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出发,重新审视管理理论,谋求创新,创业与企业家精神成为了当前理论界关注的热点。所以,在高校开展企业家精神教育,传递企业家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2.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企业家精神传递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前时期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开创了高校教育改革的新局面。但从实施的具体实践来看,不少高校和教师,甚至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认知偏差,其根源是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实质认识理解不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当创业教育热情高涨的时候,高校相关教育应该如何开展,如何引导高校师生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目前的重要问题。

张玉利教授认为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普遍行为。侯定凯肖龙海认为加强创业教育应重点激发和培育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团队精神、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企业家精神的传递和培育,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发掘地方文化教育比较优势资源。企业家精神不是企业家独有的。高校应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对大学生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积极推进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三亚学院的学生无论将来做学问、搞管理还是办企业,都很需要这种精神。

2.2 通识教育中的企业家精神传递

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学界是一个蕴含丰富而又极具争议的话题。王洪才等把国内的通识教育分为:“自上而下”的文化素质教育和“自下而上”的通识教育两个阶段。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有四条原则:第一,让学生为全球社会民主国家的公民作好准备。第二,让学生把自己看作艺术、价值观等传统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第三,让学生作好适应变革的准备。第四,让学生对自己所言所行能够有道德伦理的理解。三亚学院在通识教育的建设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哈佛等世界名校为标杆,在借鉴国外通识教育的经验的同时也在探索自己的道路。企业家精神教育应该走进校园,纳入高校通识教育的板块中,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公民,而不是培养专家,涉及的是我们有责任为未来的文明社会打下基础。

2.3 《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开企业家精神课程,企业家精神教育开始兴起。张玉利等深入分析研究企业家精神教育后认为企业家精神教育体系实质是对传统管理教育理念的创新。哈瑞·刘易斯指出通识教育要利用大学生的可塑性,鼓励他们认识自我;提醒他们利用掌握的知识为人类谋福利。我们的通识教育中应该融入企业家精神教育,向我们的下一代人传递企业家精神,为社会培养原则性强、受人敬重的领导人,让他们愿意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而学习。德鲁克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的标志,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人工智能时代,自动化,智能化可以把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们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这一时代将对人的能力尤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感与运用新技术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如何借鉴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在通识教育中传递培育企业家精神,正是这门课程目前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探索。

在创新制胜的时代,我们要在教学改革探索中通过结合第一、第二、第三课堂,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等多种渠道使用各种途径大力推进企业家精神教育,传递企业家精神。三亚学院已经建起了创新创业学院,南海创巢创业品牌活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学生创业兴趣团队等多个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三亚学院成为海南仅有的创新创业50强高校和就业50强高校,为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创新人才。

《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这门课程正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和通识教育改革探索体系中的一门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核心通识课,旨在帮助同学们形成大历史观、大哲学观、大美学观。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各国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从中汲取智慧,对思考解决中国的深层次的问题有现实的价值与意义。

3 《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课程建设现状

17-18春学期申请开设了第一轮《中外企业家精神发展比较史》通识课程,经过两轮的教学后分别从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5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3.1 教学内容建设

开发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课程体系是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课堂的关键环节。本课程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中外企业家精神研究的缘起,分析企业家精神的特质,对比不同文明不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呈现中西文化、教育、市场机制和企业制度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和塑造。选择了企业家精神导论;企业家精神特质分析;中美企业家精神对比;中国与犹太企业家精神对比;中欧企业家精神对比;亚洲数国企业家精神对比;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实证演绎等共7个主题的专题作为该门课程的学习体系。

3.2 课程资源建设

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综合了国内丁栋虹教授《企业家精神-全球价值的道商解析》、苏勇教授的《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项目相关视频,著作,论文等资源和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企业史系列作品和国外《历史上的企业家: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到现代》《创新与企业家精神》《道德情操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国富论》《社会契约论》等主要出版物,同时融入了部分有关中西文化观念比较、商业伦理、领导力等专题内容的在线课程资源和记录片资源,初步完成了课程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3.3 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增加教学过程的互动参与性,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组建学习型小组,完成同读一本书系列的读书分享活动,同学们以小组互助的形式一起读课程推荐的相关书籍并完成读书笔记和沙龙分享活动。为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利用微信读书APP和微信小程序读书打卡的活动,使用微信小程序让同学们读书打卡。

(2)针对企业家精神展开思辨演讲,以小组为单位选代表演讲汇报,小组互评的方式,利用小组之间竞争的方式增进了各团队的凝聚力。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三亚本土优秀企业家走进课堂来分享创业心路历程,让同学们静距离观察企业家,了解企业家;同时带领学生团队走访企业,收获第一手的素材和感受企业文化。

3.4 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

该课程从考勤(5%)、随堂发言(5%)、阅读和课堂笔记(10%)、小组企业家精神思辨赛(20%)、课程论文(20%)和期末随堂测试(40%)等多个角度进行课程考核,每一部分都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并在学期初向学生做详细说明。

猜你喜欢
通识三亚企业家
三亚学院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对话“疫线”企业家
An Analysis of Zhuang Language Policy in Guangxi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被惯坏的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