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理论与历史逻辑

2019-12-26 07:12荀慧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特色传统文化

荀慧琴

(中共霍州市委党校,山西霍州 031400)

引言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中的新自由主义日渐式微。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稳定发展,呈现出文化多元和谐的局面,并立足传统文化为诸多世界性难题的解决提出了“中国方案”。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日趋成熟[1]。在建国7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分析共产党文化自信的理论思想和历史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有更深刻的认同,更强烈的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1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届中央领导人的文化自信理论

1.1 毛泽东的文化自信理论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源自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毛泽东的文化自觉使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深刻反思,使革命文化的基因浸入到中国文化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的民族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建国初期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毛泽东主张对待西方文化,要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观点,为文化自信奠定了基础。

1.2 邓小平的文化自信理论

邓小平文化自信思想形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领下,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2]。特别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后,国内文化环境和文化市场秩序亟待修复。在这一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向西方先进文化借鉴学习”的文化发展主张。通过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借鉴,互为补充,在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增强文化自信心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

1.3 江泽民的文化自信理论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其中一条就是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里的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在世纪交替的重要节点,江泽民主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景方向,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成为新世纪之初,开启中国特殊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政策的理论指导。

1.4 胡锦涛的文化自信理论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胡锦涛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战略目标。胡锦涛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提出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新时期文化发展思想。同时,牢牢把握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一核心思想,更加关注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通过开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活动,达到提升文化自信的目的。

2 习近平的文化自信思想的深刻内涵

2.1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

早在2014年,习近平就提出了“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的演变,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重视[3]。当前的国际竞争,已经不单单是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竞争,而是逐渐拓展到文化领域、核心技术领域等方方面面。一个国家,如果国民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国家没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就很难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定义为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符合当前的国情,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2.2 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融合转换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将具有民族性的文化和精神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并且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培育文化自信道路上,坚持民族性就是要实现各民族文化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当然也必须认识到,民族文化也有其局限性,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也需要剔除。为此,在促进文化发展和培育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习近平还提出了“对中国文化进行批判性建设从而达到价值重塑”。因此,彰显文化时代性,才能激发其生命力。

2.3 文明互鉴开辟了文化自信的新途径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的讲话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规律,这也成为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中华传统文化只是人类文明的组成之一,对于整个人类文明,我们必须要树立客观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即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只有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而并无高低贵贱的差别。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也有闪光点,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在不同种类的文化碰撞中,汲取经验促进社会主义特色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心。

3 共产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3.1 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是我党从成立之日起,开展党内活动、实现党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上,例如善于学习、善于借鉴,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汲取经验和动力的基础。也正是因为具有了强大的学习力和生命力,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理论的充实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此外,我们在学习和借鉴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和盲目的跟风,而是结合实际国情,针对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上客观存在的问题,在吸收的基础上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3.2 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们有着丰富而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珍贵的保存和传承价值,而且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实用价值和借鉴意义。例如“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作用;“以和为贵”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处理外交关系上的作用。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相结合,才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上激发文化自信心[4]。在面对世界多元文化冲击,甚至是西方腐朽思想时,才能提高抵抗力,这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3.3 红色革命文化自信

红色革命文化是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的艰苦斗争和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换来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逐渐露头。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学习和发扬红色革命文化,例如乐于吃苦、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延安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的形成,虽然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但是无数革命志士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红色革命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坚定红色革命文化自信,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充满激情、坚定信念。

4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分析

4.1 提升国家经济实力是文化自信之“基”

文化“软实力”必须建立在经济“硬实力”的基础之上。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已经深深的与经济、政治甚至是军事等融合在一起,而其中经济力量则是支撑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例如,借助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贸易互惠,构筑一条经济走廊。然后在中外经济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文化产品、文化思想等,也沿着一带一路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要筑牢经济基础,稳定中高速发展,通过全面实现小康,增强群众在更高精神层面上的需求,进而实现文化自信的提升。

4.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我们的文化自信,从短期来看,来源于近年来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从长期来看,则受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刻影响。纵观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像我国这样源远流长五千年而未曾中断的传统文化,并且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华文化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近代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下,通过几十年的革命终于建立起了新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也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另一根本。因此,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也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4.3 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之“源”

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并且能够实现不断弘扬发展,其内生动力就在于坚持了文化交流和文化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对外文化交流,作为国家外交工作的重要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一方面通过对外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越性,提高了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又始终保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姿态,在交流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借鉴他国文化,保持了强大的文化创新动力。牢牢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指导思想,推动文化创新,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 结论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基于时代背景,提出了不同的文化自信思想,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理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既要对未来文化建设充满新鲜,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工作中,同时又要尊重我党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做到以史为鉴,在传承和弘扬的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支持。

猜你喜欢
特色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