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高大学生道德修为策略探讨

2019-12-26 07:1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志愿道德大学生

郑 炜

(太原科技大学晋城校区,山西晋城 04801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锤炼品德修为,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青年强则国强,而青年强的最集中体现,恰恰是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品德修为。而大学生作为青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生道德体系和规范的建立离不开教育的指导,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来说。中国迈入新世纪以来,道德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大学生道德修为建设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同时也是具有挑战性,前瞻性的历史问题。

1 加强当代大学生大学道德建设的意义

首先,是社会发展和国家长久稳定的需要。道德是一种行为规范,是人们通过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生活习惯、内心信念等调整人际关系的准则。人们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既有自我的要求,又受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的支配和约束。为了使人真正成为人,社会成为真正的理性社会,就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规范。国家的顺利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社会道德的建设与推动,国家的未来同样如此。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作为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也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支柱。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离不开道德建设的,这是强有力的现实。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国家的长久稳定,而和谐的社会的构建,取决于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的提升。作为党和人民的希望,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是新时代中国的建设者。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感化、激励大学生人,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培育和发展大学生人才,有利于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好其良好的中流砥柱的作用。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与完善的道德支柱息息相关,道德建设的提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和谐社会的构建包括社会全体成员的和谐,人民的心理建设和生活的秩序建设或者国家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的安宁离不开心理秩序的建立,这是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结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成员的精神和心理的和谐正变得愈加复杂,是从根本上长期影响秩序与和谐的内在因素。而且,社会制度的运行受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和道德意识的影响,任何一种社会秩序的维持都必须具有外在的义务和内在的自我意识两方面的作用,而不能只存在于简单的强制或纯粹的自我意识。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标志着社会的安稳与否,远强于社会的其他强制方式。

其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条件。道德品质和人才的成长始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要树人,先立德,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核心理念。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与道德情操关系深远,我国教育家蔡元培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可见,成才的先决条件是“德”。大学生对人生价值和高尚情操的追求,需要强大而坚定的内心,而这取决于高水平的道德标准以及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大学生要想成才并成功在社会立足,正确的目标、坚定的信念、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更强大的精神力量都源自于高水平道德修为的支撑,这是内在力量,也是品质和价值的体现。如果把国家比成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小船,突然有一天小船破了一个窟窿,那么船上的每个人生死难料。假如有个人把自己手里的钉子贡献出来,修补了这个窟窿,那么小船就会载着每一个人乘风破浪,最终到达目的地。因此,集体主义,是大学生塑造优良道德品质的原则。大学生和青年阶段是塑造优良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增强其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的培育养成,突破个人主义束缚,有利于其为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2 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方思想也迅猛涌入,一时间——实用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相对主义,道德虚无等影响并冲击着我国固有的优良传统伦理道德,模糊了广大青年正在形成中的道德价值观念。少数人呈现出善恶美丑不分的趋势;很多年轻人不能正确对待事业和个人生活,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也一团糟;他们在实现自我,个性释放的同时,得到的是感官上的刺激和物质上的满足;当代青年过于注重自身利益,“尊重和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的意识逐渐淡漠;中国传统伦理美德的约束力被大大削弱。这与我国高水平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实践倾向相矛盾。

3 新时代提高大学生道德修为建设的对策

3.1 坚定理想信念,培育良好道德人格

所谓的道德人格是个体人格的道德,它是个体特异性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关注大学生道德思想的发展,培养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使当代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已成为道德建设的目标。道德人格的培养依赖于道德主体,也就是大学生自身的道德自律的内在意识;在另一方面,它需要通过外部的社会环境进行优化。这两个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是不可或缺的。有四种方法为年轻人有自己的道德自律的参考和借鉴:首先,“内省”,就是指自己在心中反省自己的言行,扫除邪恶的邪恶事物,保存好东西,即拯救邪恶。内省法是一种自我训练方法。其次,“慎独”,意味着个人在独处时可以根据某些道德标准自觉地思考和行动而不会有任何不好的事情。“慎独”是一种具有较高意识水平和较强自我意识的自我修养方法。它不仅要求人们不要秘密做不道德的事情,还要求人们从小地方入手,防止微观持续时间。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道德人格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整顿和优化。学校道德教育源于抽象、空洞、正式的讲道,回归生活,关注和引导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年轻人摆脱对道德失范的误解。

3.2 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锤炼品德修为,重在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是党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首先,要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位展开的,人的灵魂需要自己通过道德来“管理”。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传统文化的当代化、青春化、国际化表达一旦确立,文化认同感便会扑面而来。其次,要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让青年英雄、楷模成为驱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蓬勃力量,让在教学科研、品德修为、创业奋斗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者,成为广大大学生的榜样。要突出共享、责任、道德在人格中的位序,融合为人、处事、做学问、做好自我等多元精神品格,构筑起大学生“成人”的多维和谐因子。此外,还要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从自身潜能中锤炼大学生奉献社会和服务人民的良好品格,需要强大的内生性动力,这样的人生“价值坐标”会更有意义,体现人之为人的精神向度。

3.3 志愿者活动提上日程,进行参与式的道德建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德的建设也需要实践的验证,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是极为重要的事宜。在当代,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开始做小事,自我存在和自我激励,加强自我修养,规范行为,努力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要率先践行“爱国守法,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勤奋自强,奉献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志愿行动是与社会相适应的,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也会受到志愿行动的有利影响,结合大学生的教育与社会的服务,积极倡导社会群众的精神活动。在倡导的同时要完善志愿活动的具体流程和要求,严格规范志愿活动的标准,使志愿活动变得文明、透明、开明。政府助力推行新政策,使社会人员增强志愿行动的意识,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塑造志愿活动在人们内心的美好形象。最后,大学生的道德与志愿活动相结合,在进行志愿活动的同时也要丰富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使道德意识贯彻每个大学生的心里。

猜你喜欢
志愿道德大学生
以志愿,致青春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