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剧展与社会动员
——以《法西斯细菌》为例

2019-12-26 07:12李楠楠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法西斯桂林抗日

李楠楠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22)

1944年2月15日到5月19日,祖国大后方桂林举办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也就是历史上的西南剧展。[1]展览期间一系列基于现实、基于人民的展演剧目,有力地推动了抗日运动。据统计,50天里共179场戏剧在桂林轮番上演,舞台作品大多以强烈的台词、激昂的音乐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感受,《纽约时报》曾评价“如此宏大规模的戏剧展览,有史以来除了古罗马时代曾经举办外,在现代阶段这是仅见的。”[2]

抗日戏剧作为一种文艺的特殊宣传,在当时给广大群众和军人都带来了积极的抗日情绪和正面的社会动员,即便历史巨轮早已滚动百年,但西南剧展中的戏剧作品以及运用的诸多传播技巧在现代仍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指导意义。

1 特殊的戏剧舞台与剧目

在抗日特殊时期,抗日戏剧活动大多通过舞台呈现和表达。社会动员的目标是动员全军、全民共同抵御外敌,辅助完成抗日任务和强化反侵略精神,仅靠戏剧文本形成的细水长流式影响远远不够,于是强烈的戏剧舞台表演成为最佳的选择。西南剧展期间剧演活动准备充分,演出的各类剧目在剧坛反响热烈,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宣传作用。其中最受关注且引起了轰动反响的演出有广西省立艺术馆话剧实验团的《旧家》;新中国剧社演出的《大雷雨》;剧宣四队的《家》;剧宣七队的《法西斯细菌》;剧宣九队的《胜利进行曲》等。[3]此外在同时期的抗日戏剧如欧阳予倩的《青纱帐里》;夏衍的《一年间》;朝鲜义勇队的《朝鲜的儿女》;在华日本人民反战同盟西南支部的《三兄弟》;《雾重庆》等剧目的公演也受到了国民的关注和支持。

剧宣七队的《法西斯细菌》讲述了一个本该在实验室里潜心研究“细菌学”的科学家在面临日军侵略所造成的生灵涂炭的事实前,选择从实验室走到战场、从不谈政治到进入反法西斯队伍行列的故事。这部戏剧是作者夏衍在1942年创作于重庆的作品,戏剧中的情节、故事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我国带来的一系列苦难。

2 《法西斯细菌》中的抗日宣传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在他《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里提到,宣传是可以作为战争的一部分存在的,[4]尤其是世界大战中美国所奉行的“准备出一套国际战争中宣传成功实施的理论”。书中贯穿的理论直至今日仍被传播学界、宣传界津津乐道。美军进行的宣传工作主要有4个目的,分别是强化对敌人的仇恨情绪、保持与盟友的友好联系、瓦解敌军的斗志、保持与中立势力的友谊。以二战时期美军的宣传手法作为历史参照物,在抗日特殊时期我们国家的宣传策略亦是包罗万象。

2.1 增强国民爱国情绪的宣传

法西斯主义给国家人民带来了无穷伤害,也彻底扼杀了我国众多知识分子想要潜心研究科学的单纯愿望。他们一个个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实验室、书屋、课堂,将自己转向残酷杀戮的战场,这是作品所传递出的“悲剧色彩”,不单单是知识分子群体的悲剧,更是整个国家民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戏剧这种桥段的设定,事实上在当时的抗日时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寻得原型,这样的对照更让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群体感同身受,在看戏剧舞台上的科学家时,同时也是在看他们自己。其实早在西南剧展开幕之时,桂林《力报》便在头版刊登展览会相关报道,随着众多优秀作品的问世,展演的戏剧几乎每部都会引起轰动效应。编剧夏衍大胆地将戏剧作品的表达拉长、扩大,在五幕剧中给观众呈现出了将近10年的风云变幻,从九一八事变、到太平洋战争、到1942年抗日关键时期,在戏剧舞台上从日本东京到中国上海-香港-桂林,背景在四座不同的城市之间来回穿梭。[5]一幕幕令观众身临其境。这种亲临戏剧前的现场感大大增强了国民的爱国情绪。

2.2 对日军罪行的宣传

对敌军战争罪行的宣传需利用各类传播方式、传播内容对敌军的罪行进行揭穿,抗日戏剧最常用的方式是通过连续的舞台表演传达给观众,将敌军的恶行用剧情和台词还原或进行戏剧化增强,以获取民众对敌军的仇视和反抗。[6]西南剧展期间,剧宣七队《法西斯细菌》的演出,给当时的民众带来了深刻的印象,故事里主人公在戏剧舞台上最后喊出了该剧的主题:“人类最大的细菌传染病毒就是法西斯细菌,人类的贪婪与野蛮,造就了法西斯战争,阻碍了社会和科学的进步。”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日军侵华对我国国民残酷奴役、疯狂杀害,用中国人进行“活体解剖”细菌试验。《法西斯细菌》无论在剧情还是故事立意上都直接揭穿了日军的罪行。故事中的主人公俞实夫,三个日本侵略军闯进他了的私宅、砸了他的试验管、抢走了他的实验工具、殴打他,在他面前猥亵他的妻子,甚至枪杀了他的朋友钱裕。这样的故事情节多么熟悉,日军侵略带来的抢劫、屠杀、强奸妇女,是世界上最残酷的“法西斯细菌”。

2.3 对我军胜利信念的宣传

剧宣七队演出的《法西斯细菌》,作为五幕剧,剧情跌宕起伏、承前启后,以科学家的身份讲述反法西斯抗日故事,给观众带来了全新视角,全剧的高潮点是主人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反法西斯的战斗中,虽然作为知识分子与科学家,本应将一生都致力于研究事业,但当面临人类最大的威胁,法西斯不消灭,世界将无以安稳的局面时,这群人选择走出实验室为革命献身,这种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这种坚毅、勇敢的态度,令世人感慨、感动;也更好的体现出了整个中华民族骨子里不认输、不退缩的民族气节与民族精神;主人公这一段思想和行为的转变,也是在当时抗日期间的中国,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中最为典型的一个代表。整台戏剧的表演带来的是震撼更是对战争的必胜信念。在抗日戏剧中,除了要塑造敌人危险、恐怖、非正义侵略的形象,还要增强自身勇敢、高大、对最终胜利始终报有信心的形象。这样正面应对敌人且获得胜利的事件,是缓解人民压力、增强军队战斗力的最佳宣传途径。

3 具体的传播技巧

3.1 媒体矩阵与剧院矩阵

西南剧展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不能不归功于当时媒体的助力传播,在戏剧展演期间广西当地的媒体以及全国的媒体都对其盛况进行了大篇幅报道。以桂林《力报》为首的当地媒体在西南剧展开幕当日便进行了报道。[9]此后三个月的时间从戏剧节目信息、演出剧照到影评分别在《力报》、《大公报》、《救亡日报》、《戏剧春秋》等刊物进行分类报道,真正形成了媒体之间的联动。此外,桂林当地的社会服务礼堂、广西剧场、桂林戏院等单位也为剧演提供了相应的演出场地,形成了剧院矩阵,也令戏剧表演在桂林这座文化城遍地开花。

3.2 诉诸感情

所谓的诉诸感情是指在戏剧表演中运用感染力极强的表演方式和表演内容以此调动受众情绪。[7]在《法西斯细菌》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以科学家的角度来将是整个故事,他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和他家庭在国难中所受到的屈辱和霸凌。一桩桩、一件件,让故事变得格外悲伤也让主人公的形象变得复杂和凄凉。观众在观看戏剧时,会因科学家俞实夫的试管被砸感到气愤,会因科学家俞实夫的妻子被日本兵欺负而感到屈辱。这所有的情绪转变都在五幕剧的故事里被调动。

3.3 合理运用恐惧诉求

恐惧诉求是运用警醒的方式唤起国民的危机意识和紧张意识,戏剧作品通过营造令人恐惧的故事氛围,促使受众主动接触特定的传播内容,唤起民众对抗日活动的重视。[8]《法西斯细菌》里有一个桥段是日本军在华北地区投放伤寒菌,令无数百姓死于非命。戏内科学家俞实夫在听到这种消息时不禁浑身颤抖,被日军的恶性感到震惊。戏外看剧的观众更是被日军的恐怖手段惊吓甚至感到头皮发麻。这种运用恐惧手段的表达方式使日军侵华这一民族事件再次被全党、全军、全民重视,加速了对它的反击。

3.4 受众的吸收与反馈

《法西斯细菌》在重庆首演时,周恩来曾三次去到现场观看,而且邀请了当时众多的医护人员一起参与讨论。关于评论反馈最出名的是桂林文协组织的评论“十人团”,他们对每一次的戏剧舞台表演都提出相对应的评论意见,再将意见整理成文章,在报刊上发表评论。[10]这种内容与评论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演出剧目的传播力,提高了戏剧作品的知名度。在作品欣赏和作品传播之间搭建了一座作品批评的桥廊,即便在困苦的条件下,戏剧家的评论让当时的戏剧舞台作品在各方面有了质的提高,也提高了观众的审美,在戏剧界、民间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结语:西南剧展期间179场戏剧活动每天都在上演,舞台作品大多以强烈的台词、跌宕的剧情、激昂的音乐给观众强烈的视听感受。抗日戏剧作为一种文艺的战时宣传,在当时给全党、全军、全民都带来了积极的抗日情绪和正面的战时动员。即便历史的年轮在滚动向前发展,但西南剧展中的戏剧作品精神和它运用的传播技巧仍旧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法西斯桂林抗日
永远很遥远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桂林行
法西斯的“撸子”
乐!乘动车,看桂林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
桂林:击浪现代理化技术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