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2019-12-26 07:12郑亚楠常春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信仰观念

郑亚楠 常春英

(1 赣南医学院心理学系;2 赣南医学院农村医学教育研究中心;3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工处 江西赣州 341000)

随着大学生就业、学业、升学及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时受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虽然目前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马克思主义信仰依然是主流[1],但在大学校园中,宗教,甚至各种迷信活动对大学生的影响逐渐扩大。需要指出,即使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真正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也不多[2],目前所谓的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多是一种“相信”、“依赖”,如相信星座、生肖、血型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或在考试之前通过临时祷告、求神拜佛获得的内心的平衡,而并不是“按照宗教教义指导自己行为”的真正的宗教徒[3]。大学生是否信仰宗教属于个人权利,如果大学生能够从宗教文化的视角审视宗教信仰,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也有一定的价值。但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这一阶段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阶段,同时其思维好走极端、情绪不稳定、容易感情用事,如果在缺乏正确的宗教观念的引导下,相对于中年人更容易出现对宗教错误的认识和歪曲的理解,甚至形成各类迷信的观点或错误的观念。这并不利于大学生思想的顺利成长。因此,了解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相信宗教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案,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1 大学生相信宗教的原因

1.1 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

家庭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价值观形成等均有较大影响。而现阶段相当一部分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是因为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如家庭中有亲属长期信仰某些宗教。现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入学前就具有明确的宗教信仰多是因为亲友的引导[4]。即使大学生的迷信思想等非真正的宗教信仰,也可能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如果大学生从小就看到家长烧香、求神,哪怕只是口头上的相信,也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大学生的观念。

1.2 功利思想的影响

目前,国内大学生对宗教的信仰存在功利的倾向,例如在就业、考试之前可能会通过祷告、求神等仪式化行为或抽签、算命等方式为自己祈福、寻求神的庇佑,使自己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也存在通过暂时的相信宗教来缓解因负性生活事件导致的心理压力。从维护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这种行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心理健康。但这种方式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进一步依赖这些行为,使其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会倾向于求助上述方式。这既不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不是真正的宗教信仰,而只是一种依赖、依靠,久而久之造成大学生出现歪曲的信念或迷信的观念,进一步导致他们对自身成功、失败错误的归因为神灵、命运的影响,形成宗教观念。

1.3 好奇心理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约五分之一的大学生不排斥宗教信仰,或相信某些宗教观念,其原因多为好奇,但这些大学生往往对真正的宗教教义并不感兴趣[5]。目前,国内在各级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关于宗教的知识比较匮乏,涉及宗教内容多为“宗教是统治阶级愚弄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迷信思想害人”等简单的结论。青年人好奇心理较重,存在“越禁止,越希望了解”、“越不让做,越想做”的特点,对宗教的“神秘化”反而使大学生更容易对宗教产生兴趣。而宗教的某些观念,如“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等宗教中积极的一面对他们就越有吸引力。在这种背景下,主流的思想政治教育越对宗教排斥,他们可能越感兴趣,越希望了解这些宗教观念,进而通过在宗教场所、图书馆,甚至网络等不正规的途径查阅资料。如果当他们遇到某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事件或看不惯的社会现象时,他们可能会对宗教的某些观念产生共鸣,进而可能相信某些宗教的理念。

1.4 少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缺失

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课长期存在“说教式”教学、考试采用死记硬背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很难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对各类理论知识的接纳与认同。同时,受多元文化的影响,部分理想信念也很难得到部分大学生的共鸣。而国内少数共产党员存在的腐化、贪污、违法等行为又容易让部分思想偏激的大学生认为“说一套做一套”。在这一背景下,某些宗教的理念,如个人道德操守方面的“与人为善”等观念,以及对社会的建设的某些理念可能对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也就是说,在目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在某些环节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少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进而产生对某些宗教观念的共鸣。

1.5 网络宗教信仰传播的影响

大学生相对于其他人群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相对于传统的道观、寺庙、教堂等宗教场所,更容易受相对便捷的网络宗教知识与观念的影响。目前,网络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得重要媒介,而宗教也将网络进行传教、宣传教义、发展信徒、宣传自身文化的新途径。相关研究表明,约50%的信教大学生认为网络对其宗教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约40%的信教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宗教信息[6]。这表明网络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网络的内容参差不齐,既有正规宗教的合理观念,也存在歪曲、极端的宗教理念,甚至邪教的宣传内容,大学生过于随意的从网络获取宗教信息,既不能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也不利于培养其科学、理性的信仰。但国内高校在学生管理、思想教育等方面对于网络的监管和利用方面还有一定不足,这也为高校在防治宗教的渗透,强化大学生信仰教育及日常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做好大学生宗教信仰引导的建议与对策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较为复杂,甚至部分大学生可能因为多重原因而信仰宗教。因此,简单的认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是“缺乏坚定的信仰”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待加强”,甚至仅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解决大学生宗教信仰所带来的相关问题。只有根据大学生被宗教吸引的原因,并有针对性通过多种途径加以改善,同时帮助大学生理解科学的宗教信仰并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才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2.1 宽容看待宗教信仰,勿神秘化宗教

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多种信仰并存也是有其必然性。而信仰并非特指宗教信仰,也包括拜金主义、家族信仰、民族信仰,也包括共产主义信仰等正确的价值观。而我国宪法也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在高校中,不应该简单的把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对立[7],勿“神秘化”宗教。同时客观的看待宗教的优缺点,使宗教“世俗化”,这样能够降低大学生对宗教“神秘化”、“虚幻化”的倾向,反而有利于减少因好奇心或对现实存在不满等偏激对大学生认同于宗教观念的吸引。

2.2 开设宗教文化相关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宗教

目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于宗教的教学内容多局限于批判性质,如无神论的思想、宗教对被统治阶级的麻痹等,但对于宗教的文化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宗教仪式、主要教义、对人性的认识等积极层面的内容关注较少,甚至对于我国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也鲜有涉及,既将宗教“神秘化”,可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也不利于大学生客观认识宗教、进一步批判宗教。因此,未来可以考虑增加一定的宗教知识教学内容,如开设宗教文化的选修课供对宗教感兴趣的同学选修;在两课、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涉及宗教教学内容,可以增加一定的宗教文化知识介绍;结合“课程思政”,在部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融入宗教观念等宗教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通过理论教学,帮助大学生了解宗教知识,以便在未来客观认识宗教,减少因不了解而产生对宗教的错误认识。此外,因宗教信仰可能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中学阶段便有所表现,在中学阶段也有必要在思想政治课中融入一定的宗教知识的教学内容。

2.3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减少因寻求心理慰藉而相信宗教的可能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重要的学生工作。但相关研究表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使用率偏低,其原因可能在于社会长期对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存在偏见,大学生担心因入心理咨询中心求助会被周围人认为患有“精神问题”[8]。在这一背景下,大学生可能会通过求助于宗教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虽然目前有研究表明,精神信仰对心理健康有一定预测作用[9],但还不能肯定是宗教本身对个体心理健康有促进作用,其原因可能在于通过祷告等仪式化行为或宗教团体的社会支持达到心理健康促进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高校能够通过更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降低求助心理咨询给大学生带来的“污名感”,那么也能够通过减少大学生因心理压力而求助于宗教的可能型。因此,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科普,通过举办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健康征文、心理影片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等校园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减少对心理问题的偏见,在存在心理问题时能够通过心理咨询等途径的缓解压力,减少求助于宗教慰藉带来的不理性信仰。

2.4 加强信仰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信仰

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改善宗教信仰的最根本途径。而加强信仰教育最有效的途径还是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目前思政课存在偏重理论教育、实践教学内容匮乏、考试死记硬背等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一般,使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不感兴趣。因此,未来应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以加强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具体的教学方式应注重实践教学,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参观社区服务机构、儿童康复中心、志愿者服务机构等,组织三下乡活动,通过大学生亲自参与来理解信仰的意义与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课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堂讨论、实际案例分析、翻转课堂等讨论、自主学习的方式真正理解相关理论内容,能够真正意识到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的差异,正确意识共产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本质区别,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达到教学目的。

2.5 加强网络监管,减少因网络传教导致的宗教信仰

目前,很多宗教团体已将网络作为传教的载体,甚至部分邪教也通过网络发展信徒。因此,在网络时代,高校应该抢占理论宣传阵地。高校可以考虑通过在微信公众号、贴吧、QQ、校园论坛等开设宗教知识的科普宣传,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文化、宗教史、我国对宗教管理的法律法规等,尤其需要重视邪教与一般宗教的差异;同时,可以考虑开设一般宗教文化知识的网络公开课;必要时可以考虑开设互动栏目解答大学生对于宗教信仰相关的困惑。通过合理的引导,减少大学生因网络上错误的信息而发生的错误的信仰。同时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及时处理邪教等不当的宣传内容,避免对希望了解宗教知识的大学生产生错误的影响。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信仰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重审中国宗教信仰缺失论——兼谈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