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视角下当代群众歌曲的创作分析

2019-12-26 07:12孙建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旋律创作群众

孙建英

(广州市文化馆,广东广州 51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在不知不觉中我国已经从改革开放至今有四十余年了,我们国家在这四十年的发展中,从生活条件到生活方式再到精神面貌都取得了巨大的变化,这是我们当代人的亲眼所见到的社会变革。音乐一直都是百姓最有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巨大的社会变化过程中,群众音乐的审美角度也在不断变化着,在丰富着人们内心情感寄托的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审美变化。当代群众歌曲的创造离不开群众的审美视角,还要考虑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符合我们民族情感等众多因素[1]。

1 群众歌曲创作具备的特点

群众歌曲的创作首先要具有民族性,群众歌曲是为群众所创作的艺术形式,群众都是属于本民族的,例如我国就是中华民族,所传唱的歌曲都是和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有关的歌曲,在文化上有共通性和认认同感,符合自身国家民族的审美特性。其次群众歌曲还具有时代性,群众歌曲并不是在主题上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社会的发展会有不一样的风格和主题,在编曲和歌词上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反映出当时时代的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在歌词上也具有时代思想含义。再次群众歌曲具有通俗性,群众歌曲就是为群众所创作的,在音乐曲调和演唱难度上要具有通俗性,才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也能更好的让歌曲在群众之间传播。最后群众歌曲具备广泛性,群众歌曲大多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情景和面貌,所以不是针对于某个特定群体,而是所有人在社会背景下都可以感受得到的情感,可以让所有人都能够感同身受并有所感悟,它是时代的象征,也是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撑[2]。

2 当代群众歌曲创作历程趋于多元化

2.1 回顾历史,寄托情感

当代群众歌曲的初步阶段要以改革开放初期八十年代的群众歌曲为主,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有着空前的热情,那一代的人们是新时期建设的热血青年,他们对于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目标都有着明确的时代感和使命感。群众歌曲的创作上更多的反映着国家的展望,以及年青一代对国家建设的热忱。例如当时广为传唱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路》等歌曲,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既讴歌了青春也在憧憬着未来。在创作曲风上明显有着一股之前从未有过的清新之风,相对于之前沉闷的社会情绪,令广大群众有了一种挣脱束缚的感觉。我们回顾这个时期的群众歌曲,会有一种重生的感觉,广大人民对于生活似乎有了新的目标,宛如重生一般,而且那个时代的歌曲天然具有昂扬奋进的力量,恰如歌曲《希望的田野上》一样。

2.2 文化冲击,迸发情感

在90年代至千禧年的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国门越来越开放,和港台的来往最为频繁,他们和我们同根同源,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群众音乐的方面我们也受到了很多港台地区的影响,此时的群众歌曲不完全都是书写时代的旋律,在表达上情感更加细腻,也更加注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那个时代我们的群众歌曲可能收到了一定的文化冲击,但是这种冲击是文化融合的必然趋势,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歌曲是没有界限的,它可以让两岸三地的人们更好的沟通。其中歌曲《水手》可谓是一人心中的经典,凸显了人们在社会变革中内心的挣扎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我们对港台歌曲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大陆也同样不断的奉献着优秀的作品,其中《青藏高原》、《常回家看看》等歌曲既有对神秘西藏的向往,也有百姓的家长里短。这个时期的群众歌曲创作更加贴合人的内心,让人们的内心情感更好的融入到了歌曲当中,出现了大量的经典歌曲[3]。

2.3 怀旧翻唱,风格多变

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社会的繁荣性逐渐凸显,百姓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无论生产和生活当中,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变化。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的群众歌曲,不仅是对于现代美好生活的赞美,还表达了人们对于祖国昌盛的骄傲之情,例如原由李谷一老师演唱的《我的祖国》,在2018年的时候在全国都掀起了翻唱的热潮,从各路明星到基层社区,还有“快闪”表演形式,都刷爆了网络,这样的老歌翻唱体现了我国人民对于祖国取得进步的自豪之情,歌词中的 “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都体现着人们和祖国息息相关的民族感情。还有歌曲《南泥湾》,也曾被摇滚歌手崔健演绎过,由此可见在当代群众歌曲创作中,可以更多进行怀旧翻唱,让群众歌曲吸取更多的风格融合,在新时代中对于群众歌曲的重新编排会有不同的味道。

3 歌词和旋律的创新融合

3.1 歌词的创作要表现出时代精神

如果说旋律是歌曲的灵魂,那歌词就是歌曲的血肉,两者相辅相成。当代群众歌曲在一定的范围内更注重歌词的内含,因为歌词属于文学思想上的范畴,聆听歌曲的时候不仅要人们耳朵享受,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境界上引导群众积极向上。群众歌曲是属于群众的艺术形式,群众的艺术既要服务于群众,也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征,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阶段,在这样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中华民族更应该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更加注重群众歌曲的创作角度,要能够准确地反映我国群众风貌,并能够正确把握时代脉搏,创造歌曲的过程中要将反映出时代精神。同时要基于音乐审美视角下创作,关注审美的影响,比如在音乐史诗剧《复兴之路》中有一个曲目叫《走向复兴》,这首歌曲就是针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战略思想[4]。

3.2 审美视角下的歌曲韵律

歌曲的韵律是歌曲的演唱节奏,或抑扬顿挫、或轻柔舒缓,不同的音乐旋律会给人们不同的音乐感受。群众歌曲创作中对于旋律的考虑,首先要结合歌曲主题,要让曲目在主题光环的影响下进行有机结合,正确传达歌曲思想,旋律符合审美需要才能广为流传,达到曲词和谐的程度。例如经久不衰的歌曲《我的中国心》,是由王福龄作曲,首先是题目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而且表达了港台人民中对于祖国的思念,歌曲的旋律中沉重又带有希望,在80年代中既符合大陆的欣赏水平,也传达出了中华民族苦难的历史,以及内心中坚定地信念,很快就在两岸三地中传唱了起来,时至今日当听到这首歌的旋律都仍然让人内心澎湃,这就是群众歌曲中将旋律创作的经典之作,这样波澜壮阔的题材旋律唱起来却朗朗上口,符合群众歌曲的特征和需求。还有一首歌曲《明天会更好》,是由台湾出品,群星眼中,其中带着明显的港台八九十年代的风格,但是在作曲上稳中有序,传达了当时青年一代对于未来的向往和希望,旋律上虽然是较为输暖的方式,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其中具有坚韧的力量和不拔的精神。

3.3 审美视角下旋律与歌词的融合

群众歌曲是对社会进步的赞美和艺术反馈,群众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不能脱离现实审美,群众的艺术形式要将符合群众的演唱形式,一般来讲群众歌曲的演唱难度不大,能够反映出当前的政治生活和社会面貌,比较适合于群众集体性的演绎,在表演形式上可以有大合唱、小合唱、分部合唱、对唱、独唱等多种方式方法,比较贴合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的表达特点。在创造群众歌曲过程中,要基于音乐的审美视角,将歌词和旋律进行有效的融合,互相托衬。创作群众歌曲要将词和曲围绕着音乐主题进行发挥,好的群众歌曲都是来源于时代和生活,并能够体现出人们对于现实感受的深刻理解,音乐旋律要和表达主题节奏相吻合,歌词要体现出时代感和生命张力,两者都承载着内心情感和思想内容,例如《走进新时代》、《好日子》等歌曲,其中的歌词都是贴近于百姓生活变化,在旋律上也清新流畅,都是优秀的群众歌曲作品。

4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歌曲的创作要与现在的社会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同时对社会热点有较快的反应,也要在音乐审美上对群众有正确的导向。我们正处于社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群众歌曲应该以更多样的形式进行创作,在风格上也要符合多元文化的发展特性,只有和社会变化相吻合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群众歌曲。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永恒不变的审美取向,所以在创作歌曲过程中要注重社会主流意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优秀的群众歌曲作品是创作者的有感而发,加上自身的音乐素养,我们要在歌曲创作上努力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深入体会社会发展带来的内心感动,将这种情感在歌曲中体现出来,将群众歌曲创作再次推向下一个辉煌。

猜你喜欢
旋律创作群众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多让群众咧嘴笑
吟诵的旋律性初探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墙之隔》创作谈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7月,盛夏的旋律
创作随笔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