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研究

2019-12-26 07:12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27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内容内容

王 晓

(内蒙古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1)

高校是指提供高中学历以上教育的高校,学校数量多、学生人数也众多。在高校就读的学生大多经受过良好的教育,面临着更多激荡思想的挑战,尤其是西方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入侵,对当代高校学生有着极大影响。在该背景下,研究当今高校思政教学的现状,并反思改革教育现状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高校思政教学现状

1.1 机遇

(1)广阔的教学内容

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中,我国思政教育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育内容都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对思政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和学习。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局限于国内的政治历史和我国的主流文化,教学包容性较小,思政教育的格局有限,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加开阔的视野。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学习相关思政知识,掌握关于世界格局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利用多元文化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和媒介载体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而在多元文化的对比中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发展的与时俱进

将高校思政教育置于文化多元背景下,一方面能够让高校的思政教育内容始终紧跟时代潮流,不故步自封,让教学内容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元素。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能够学习到其他国家的思政教育方式和教学理念,借鉴到不同文化下的思政教学经验,对高校思政教学更加面向世界、面向国际化有着重要意义。

1.2 挑战

(1)高校地位削弱

高校地位的削弱指的是在学生的思政学习中高校从主要的教育阵地变为教育阵地之一,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载体和媒介越来越多样,而不再局限于高校内的学习。其次,学生受到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的影响,受到其中消极腐朽的思想的腐蚀,可能对高校思政教学中所学的内容持怀疑甚至批判态度,从而给高校思政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

(2)主旋律色彩减少

我国思政教学一直注重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让学生坚定信仰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主旋律色彩浓厚。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想,受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等不科学的思想影响,动摇了学生坚定的政治信仰,难免导致高校教育中主旋律色彩的削弱。

(3)传统社会文化价值传播困难

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热衷于美国电影、美剧、日剧等西方文化产品,在对剧情的追捧中受到血腥暴力内容的侵蚀,思想上向唯心主义、颓废主义倾斜,无视从小受到的正确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崇洋媚外而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视若无睹,加大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于传统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播。

2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改革的路径

2.1 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思政的教学依赖教材的合理设计,一本优秀的教材的思想内容必须得到学生和教师的充分认可,提出令人受益的观点。只有教材的设计合理,教师才能够快速精准地梳理教材内容,书写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效率。学生拥有一本优秀的教材,能够对教材的知识点的逻辑性作出系统的把握,从而端正思想观念。传统的高校思政教材往往流于理论的阐述,内容组织没有新意,无益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更新对当代高校的思政教学具有重大意义。

在文化多元背景下,教学内容的更新要始终注意以下两点。首先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把握住教育的主旋律。当代的高校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不少人认同西方的意识形态,崇尚享乐主义,进而质疑马列主义,不屑其马列主义所表达的思想核心。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改革教材内容让学生对马列主义作出符合实际的理解。比如教师在进行《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一节的教学时,不仅要阐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的原理,也要援引相关事实来支撑该原理,对于例子的选择要特别慎重,不仅要选择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例子,也要列举相关事实表现资本家在现在社会本质仍然是剥削。其次,坚持扬弃的原则,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寻找平衡点,辨别双方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和过时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多元的背景下,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将二者之中对现代社会有益的内容相结合编写进教材,才能让思政教学内容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对教育发展作出建设性贡献。

2.2 改革教学方法

社会时事和教学内容的不断改变,导致落后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时刻变更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方法的革新势在必行。高校思政内容想要得到更好传播,教师必须更加了解学生的思想,分析其思想的根源,并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方式作出适当改变。传统的思政教学,理论性过强,往往将身边可见可感的事物化为抽象又高大的文字组合,令学生读之无味,生出厌学情绪。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绝对不能单纯地对理论知识大谈特谈,而应将时事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如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认识与实践》一章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以地球太阳的空间关系为例,从人类对日地关系的认识中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知识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历史或时事进行结合时,教师应尽量避免列举负面、消极的事例,防止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引导。

此外,应更大力度地开发现代的互联网、多媒体技术作为教学媒介的功能。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能够从多个软件和网站上接受关于思政的教育,摆脱学习的时空束缚,从而使备受冲击的心灵得到涤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最终在面对多种文化思想的冲击时,明辨是非、坚定立场。教师在相关思政网站和软件的开发设计中要始终扮演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对网络所传播的思想文化有所把握,确保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时不为不良思想所侵蚀,引导学生建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鼓励其健康成长。

2.3 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高校学生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因此为其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是端正学生思想的必要手段之一,尤其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周围端正清明的思想氛围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尤为重要。首先,就课堂的教学氛围而言,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时不能沉浸于自我一味的理论阔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如教师可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畅谈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性的看法,必要时可以辩论赛的形式让学生更加辩证思考各种现象的利弊。此外,教师也可通过播放影片等形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代入感,激起民族自豪感。如对《毛泽东思想概论》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进行教学时,教师可播放《建国大业》等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新民主主义理论形成和成熟的历史背景,对其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课外的学习气氛主要是指学校对思政教育的宣传力度。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加大对时政思想内容的宣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展宣扬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中西文化冲突中选择性吸收双方精华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2.4 形成兼收并蓄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只有对外开放和对内改革才能让国家更加强大,与之相应,兼收并蓄的教学模式是时代的必然趋势。首先,要立足传统的文化价值观,以传统文化为本,打好正确的思想根基,再接受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思想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充分介绍传统文化价值观,以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媒介,让学生更加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的教学时,可播放国漫《秦时明月》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基本的了解,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具备宽宏博大的胸襟,不忽视对西方文化的讲解,也不对其做歪曲解释,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更好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

3 结束语

高校思政教学在多元文化背景下面临更多挑战,也预示着更大的发展机会,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把握机遇。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高校思政的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并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思想从思政课的学习中得以端正。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内容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