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二里头文化对商周历史格局形成的影响

2019-12-26 08:44冯游游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二里头王朝青铜器

冯游游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就目前发掘到的历史遗迹来看,夏王朝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朝代,其中,二里头文化作为夏王朝的重要时期,对于研究夏王朝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二里头文化中心地区的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是20 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1959年,中国的考古学者在河南偃师境内的洛阳盆地附近发现了一处大型的古代遗址,在此后的几十年,持续不断的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包括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最早的青铜礼器、最早的铸铜作坊、 最早的道路网络甚至最早的车辙痕迹等,以及举世瞩目的“中国第一龙”。

在研究二里头遗址及二里头文化的领域内,仍旧有很多的问题没有得到肯定和解决,但是,其中的几位深度参与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学者,如许宏、邹衡等的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及参考价值的。

1 二里头文化及其研究情况

作为二里头文化的重镇,二里头遗址出现在约公元前19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左右,无论是根据碳-14进行判断,还是根据文献记载的成汤灭夏的年份(约公元前1553年或公元前1572年)进行推算,这一结论都是基本可以肯定的。在这一遗址中,发现了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系列重要文物,根据这些器物特质的不同及发掘地层的不同,二里头遗址被分为四期。在不同分期内,共发掘出两座大型的宫殿基址(三期),这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宫城;相关建筑多座;各类不同形制的墓葬及灰坑; 青铜及绿松石作坊,均为中国最早的作坊;大量的陶制、玉制及青铜制的礼器,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兵器及由绿松石拼组而成的中国最早的龙;卜骨等。这些发现,为确定二里头遗址的历史地位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那么,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究竟是何种关系?学术界对此问题的争论一直存在,常见的几种意见包括,认为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遗址属于夏王朝;认为二里头文化的一至四期遗址皆属于夏王朝; 认为二里头文化的一、二期遗址以及河南龙山文化的王湾类型中、晚期属于夏王朝; 认为二里头文化及河南龙山文化都是夏王朝的部分; 认为二里头文化的一至三期遗址为夏王朝等。从以上不同的意见可以看出,虽然对于夏王朝的界定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结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二里头遗址的出现早于之前发现的郑州二里岗文化,目前学界对于二里岗文化属于商朝一事已持基本认同的观点,那么,二里头文化出现的历史时期即早于商朝,因此,对于二里头文化与夏王朝之间紧密的关系,是毋庸置疑的。根据这样的推断,可以肯定在新石器时代之后,商周之前,是存在一个已经初具早期国家形式的时期,这就是夏王朝。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在充实中国历史发展的同时,将整个中国的朝代向前推进到夏王朝。

以二里头文化为主的夏王朝,自身具备很多开创性的特点。第一,根据其都邑的庞大规模及统一规划,可以认为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国家模式。特别是在城中发现的网络型的道路规划,将都城划分区域,区分不同的功能,是城市发展复杂化的表现,城市的复杂发展必定会增加人口的数量,这些因素皆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条件。第二,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不同形制的居址,如半地穴式、地面式及窑洞式等,以及不同大小的墓葬和不同程度的陪葬品,能够看出当时的社会已经出现较为典型的等级对立,不同阶级的人生活在不同形制的房子内,不同阶级的人甚至在死后也会葬在不同等级的墓葬中,这样相对成熟的阶级社会,与更早的石器时代相比,更为进步。第三,与上述提到的阶级社会类似,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卜骨,意味着在夏王朝时期可能出现了奴隶主及贵族等等级较高的群体,并且他们的生活较为丰富,涉及祭祀、娱乐等活动。同时,这种高等级的出现,表明当时可能已经有类似帝王、头领的人物出现,那么,夏王朝极有可能是中国几年前传统封建帝王社会的开端。第四,各类器物作坊的出现,以及大量陶制、玉制、青铜制的礼器,表示这时的手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显示出二里头文化是青铜最先出现的时期;各类务农工具的出现,可以想象当时的畜牧及耕种行为都较为盛行。如此的分类分工,不再局限于石器时代的自给自足,整个社会开始出现相互连接、交叉纵横的行业模式的雏形。第五,在出土的一些陶器上能够看到一些记号,似图似字,或许在夏王朝已经出现了文字,虽然目前为止没有明确关于夏王朝的文字记述出现,但是,这些记号的出现是真实的历史,不容忽视。第六,车辙及青铜兵器的出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扩张性,车辙是交通工具的印记,如果没有足够远的距离,是很难有需要出现代步的交通工具的;而青铜兵器的使用,不仅体现了当时青铜制作的技艺,同时表示当时的社会并不太平,战争时有发生,社会的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化。

以上的这些特点,皆是根据实实在在出土的文物及遗迹所猜想及推断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说服力的。

2 二里头文化对商周的影响

对于商、周的情况,目前掌握的资料是较为丰富的。商朝存在的时间大概有600 多年,从商汤灭夏的年份推算,大概是从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左右,由于夏商的分界还没有得出一个结论,因此,商的起始时间只能认为在一个大概的时间段内。商朝定都在河南安阳殷墟,在商朝的不同时期内,不同的首领带领国家多次迁都,其领土覆盖的面积较夏王朝要大得多,但是鉴于社会的发展并不发达,因此,商朝的管理范围主要还是在河南附近的中原一带。商朝在历史上最显著的贡献,或许是甲骨文及青铜器的发现,甲骨文作为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不仅为后世文字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展示了商朝已出现的文明及发达程度,青铜器的成熟技艺更是提高了整个社会生活的质量。

关于周朝的记载更为系统和详细。同样的一个问题,关于周朝的起始时间目前也无法确定,只是认为大概在公元前1059年左右,从西周发展到东周,最终灭亡的时间在公元前255年,经历了大概800 多年的时间。西周最初在甘肃、陕西一带建都,后逐渐壮大,最终推翻商王朝,在洛阳附近建都,成为东周。周朝相对成熟的发展,不仅是对夏商的升华,同时也是将夏商周三代看作是由原始社会向封建王朝过渡时期身份的一个总结。

那么,如果将夏商周看作是相互具有联系的一个相对整体的时期,夏王朝对于之后的商周二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关于国家形制的发展。根据二里头文化的文物及宫殿遗址的发掘,可以看出在夏王朝时期已经具有国家的雏形,在都邑中的道路网络及区域划分等行为,是系统的国家出现的标志。在紧随其后的两个朝代中,其国家形制的发展与夏王朝相似,既不同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社会,也不同于之后秦朝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式国家,是世袭制王朝的过渡形式,是属于夏商周三朝特有的国家形制。

第二,都城位置的选择。夏商周三朝的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先后顺序,而是有些交叉的平行出现。三朝的都城基本都在中原一带,即现在的河南境内,可以猜想,夏王朝作为其中最早出现的朝代,其都城的选择为商周提供了基础及参考。第一个国家的出现,必定会带动周边其他地区的发展,因此,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外扩散影响到的地区,均会比其他地方有更早更先进的发展,在这里选择建都,无疑事半功倍。不仅有良好的文化网络,进化程度也更为先进,利于国家的统治与发展。

第三,礼仪制度的沿袭。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各式礼器、宫殿的设计布局以及祭祀区域的出现,不仅是夏王朝礼仪制度的体现,同时也为商周礼仪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西周各种青铜器上的铭文以及《尚书·顾命》中提到的建筑结构,与二里头文化发掘出的宫殿遗址的布局大致相同,这表示西周的礼仪制度受到了夏王朝的影响。夏王朝的礼仪制度还处在萌芽的阶段,其完善的过程则逐渐在商、周二朝完成。

第四,青铜器制作技术的进步。作为代表封建社会的典型器物,青铜器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二里头文化中发现的青铜器作坊及大量的青铜礼器,不仅可以证明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现了青铜器,同时为商、周的青铜器制作技艺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商代的青铜器技术波及乐器的制作,为商代音乐的传播做出重要的贡献;而周代的青铜器已不再局限于礼器、乐器的使用,开始为世俗所用,成为贵族阶级玩乐享用的尊贵地位的象征。

此外,在农业生产、族群源流及文字语言等方面,夏商周之间皆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前文所说,夏商周虽然是三个不同的朝代,但是其发展的过程是并进的,存在的时期也有所重合,因此,其社会的方方面面必定是一脉相承、互相影响的。夏王朝作为目前可以确定的早于商代的历史时期,即便不能对其“中国最早朝代”“中国最早国家”头衔下定论,但是,它的存在,的确为商、周二代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最早封建社会的萌芽。而关于二里头文化的发掘及研究,仍须不懈进行,在争论中思考,得到更多确切的回馈和结论,为夏王朝正身。

3 结语

从人类的起源、到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到遗迹遗物的考古发现等,如该文探讨的夏王朝二里头文化,虽然在学界还无非常明确的定论,但是,真实存在的文物是不会被忽视的。考古学家的工作为那些不能发声的历史真迹述说着真实的历史,尽管争议还是有很多,不确定的结论还是有很多,但是,有关注才会有研究,有研究才会有结果。或许我们从学习中得到的答案很少,但是从中得到的思考却有很多,这不正是一种进步吗?

猜你喜欢
二里头王朝青铜器
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二里头: 寻找最早的中国
二里头遗址:“最早的中国”诞生在这里
养心殿,带你走进大清王朝的兴衰沉浮
二里头遗址出土玉礼器纹饰特征探析
杨贵妃 王朝的女人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梦回大唐
THE INVARIANCE OF STRONG AND ALMOSTSPIRALLIKE MAPPINGS OF TYPE β AND ORDER α∗
认识“晋式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