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组诗中的斯威尼形象探析

2019-12-26 08:44李颖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爱默生艾略特组诗

李颖

(河南省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爱略特出生于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来到英国并定居于此。他是一位诗人、 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四个四重奏》的发表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荣获了伟大英语诗人和作家的称号。

斯威尼是艾略特作品中描写的一个人物,而且在其一系列作品中都有着斯威尼这个人物,就组成了斯威尼组诗,斯威尼形象在此也得到了完美体现。斯威尼组诗是爱略特诗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诗中描述的神话结构和宗教意识非常完善。斯威尼组诗主要以这几部作品组成:《笔直的斯威尼》《夜莺声中的斯威尼》《艾略特先生星期日早晨礼拜》《荒原》等。斯威尼组诗中的斯威尼处于艾略特诗歌世界底层,是精神层面和肉体层面双重堕落的现代人的典型。

艾略特创作的诗歌表面上看各自独立,但其诗歌自成一个独特世界。诗歌中的人物跨越时空、地域等界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共同构成了艾略特世界中特殊的人物阶层。艾略特世界人物阶层最顶层的是“神话时代的人物”,比如雅典公主翡绿眉拉、克莱特公主阿里安娜、 特洛伊战争中希腊统帅阿伽门农等;“逝去的理想人物”是艾略特世界的理想阶层,比如哈姆莱特、会唱歌的美人鱼、哭泣的姑娘、风信子女郎等。“形形色色的现代人” 处于艾略特诗歌中最底层,是个庞大群体,是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是艾略特诗中的真正主角。这个阶层的人物有的生活糜烂,没有精神追求,比如海伦姑妈家的仆人、整日混在妓女院的斯威尼等;有的意识到了自己的精神困境,也曾试图寻找值得精神寄托,但是面对无奈的现实,不得不整日处在忧郁、彷徨之中。

1 斯威尼对爱默生思想的反叛

爱默生是19 世纪美国思想家和诗人,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对当时的美国影响很大。爱默生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信奉上帝,个性张扬。艾略特本人早年也十分推崇爱默生,但是由于二人所处时代及价值观不同,导致了艾略特在对个人、历史等问题上与爱默生大相径庭。《笔直的斯威尼》就蕴含着对爱默生思想否定的表述。

1.1 对爱默生“笔直的人”的讽刺

爱默生的《论自立》描写了一个“笔直而立的人”,而且还是其笔下理想人物。艾略特笔下的斯威尼也描写为“笔直的”,意在对爱默生笔下理想人的反讽和嘲弄。

爱默生所描写的“笔直的人”个性极度张扬,坚持自我,不受任何约束,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爱默生认为人生在世,墨守成规只能一事无成,为了坚持自我,必须打破传统,不惧权威。同时他还认为,人的自立完全取决于个人,与身份和社会地位无关;只有坚持自我、以我为中心的人,才能冲破社会所有枷锁的羁绊。而艾略特笔下的斯威尼形象却是渺小和猥琐的,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对爱默生所主张的个体极度张扬的理念持否定态度。艾略特认为个体是渺小的,没有那么伟大,社会的世俗制度等个体是无法超越和摆脱的。

艾略特《笔直的斯威尼》描写的斯威尼些许表现出对爱默生笔下的“笔直的人”的讽刺。诗中的斯威尼是一个失去自我、没有个性,外界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就是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妓女痛苦,他也报以异样的眼光。表面看爱略特这样的描写似乎和爱默生笔下的人物描写相似,但细细品味可以看出斯威尼对外界的无视,完全是自身冷酷无情、精神麻木的表现,与爱默生笔下的“精神独处”不能相提并论。

1.2 对爱默生历史观的否定

《笔直的斯威尼》中提到了爱默生,也对他的形象进行了描述和刻画。爱默生的历史观带有浓厚的主观主义色彩,是建立在对个人力量张扬的基础上的。他认为人类主宰历史的一切,历史进程中的所有现象都可以用个人的历史来诠释。可见,爱默生的历史观,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的经验,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此历史的客观性荡然无存。

艾略特则与爱默生的历史观不同。艾略特认为历史的是客观的,无论个人在历史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也无法摆脱历史的影响,无法抛开历史。个体的存在与历史环境紧密相连,与历史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个体价值,才能彰显个体成就。爱默生所体现出来的许多理念,比如历史是主观的、人心灵有无限性等,爱略特认为是不可取的。艾略特没有直接表明自己所持的否定态度,而是借助斯威尼之口表达出来。斯威尼的存在恰巧验证了人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也在很大程度上标明了爱默生那种时代的盲目乐观性。

2 斯威尼对神话时代的讽刺

2.1 《笔直的斯威尼》中爱的变质

《笔直的斯威尼》 中的斯威尼整日和妓女混在一起,厌倦之后无情抛弃了她,同样存在着抛弃与被抛弃这样情形的描写。西修斯在希腊神话中是公认的英雄,武艺超群。而斯威尼是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整日出入妓院与酒馆,是个精神彻底堕落者。与斯威尼厮混的妓女和高贵的阿里安娜,更显得格格不入。除此之外,西修斯和阿里安娜是真心相爱,是在无奈之下才将其抛弃的。斯威尼和妓女毫无感情可言,只是寻欢作乐罢了。由此可见,“抛弃与被抛弃”的主题在古今情境中的演绎已经被赋予了完全不同的含义。

同时,诗中还描写了希腊神话中的诺西迦和波力非默斯。诺西迦在诗中是一个非常善良和天真可爱的形象,正是这种美好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堕落的妓女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在爱略特看来,斯威尼和堕落的波力非摩斯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在《笔直的斯威尼》中,斯威尼的形象,斯威尼的世界是如此糟糕,如此微不足道,竟然连妓女都不如,说明了纯真爱情的变质。

2.2 《夜莺声中的斯威尼》中英雄主义的退化

《夜莺声中的斯威尼》中对猎户星座和天狗星座的描述蕴含着很强的暗示性。众所周知,猎户座和天狗座是季节轮回的象征,代表着大地丰收。然而在《夜莺声中的斯威尼》中,“猎户座”和“天狗座”被蒙上了面纱,描写成“阴郁的”。显然,这样的描述预示着大地失去了以前的生命力。诗中描写的猎户座和天狗座的寓意在于用古代土地的肥沃、 农作物的丰收场景来映射现代社会的荒凉景象。《笔直的斯威尼》中描写的阿里安娜也有这样的寓意。

诗中着力想描写一种充满杀气的氛围,以及处于这种氛围中的斯威尼。所以整个故事情节就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人物身份也令人难以辨认。至于神话所张显的复仇主题在诗中更是被淡化了,几乎看不到复仇的迹象;斯威尼最后的结局也是未知数。其实斯威尼是否被杀并不重要,恰好说明了斯威尼的低下和卑琐使他完全不能和阿伽门农相提并论,无论他是否被杀都不值一提。

2.3 《荒原》中的精神堕落

《荒原》中对斯威尼着墨寥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在于突出狄安娜与阿克提安的神话、 斯威尼与波斯太太的关系,以及他们彼此间关系的对比。为了维护处女的尊严,狄安娜杀死了青年猎手;沦落为妓女的波特太太早已没有了贞洁观念。令人感到气愤的是,阿克提安就因为不经意中看到裸体的女神,就受到严厉惩罚。而整日与妓女鬼混的斯威尼,徒留躯体空壳,丝毫也感觉不到生活的无聊。《荒原》中有很多对现代人精神堕落的描写。斯威尼正是这类人群的代表,诗中着重描写的关于狄安娜和阿克提安神话,尤其突出了对精神堕落这一主题的讽刺和鞭笞。斯威尼个人以及他所处的世界,和神话世界相比,是莫大的讽刺。古代神话的美好景象在斯威尼眼里已经是荡然无存,可以说他的形象就是对古代神话滑稽的演绎。

3 结语

综上所述,艾略特组诗中的斯威尼形象存在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从形象成因上看,现实中及文学中的人物原型、侦探文学、流行文化元素都影响了斯威尼形象的塑造。斯威尼形象有着自己发展变化的过程。组诗中斯威尼处于社会底层,浑噩度日,察觉不到自己生活的无聊以及自己所处世界的无聊;《斗士斯威尼》中的斯威尼以及意识到自己所处世界的残酷,还试图说服周围人冲破世俗束缚,但以失败而告终。

在组诗中,斯威尼形象不是单一的,《笔直的斯威尼》 中斯威尼形象主要是表达了对爱默生理想观念的颠覆;《夜莺声中的斯威尼》及《原》中的斯威尼形象则成了远古神话的对立面,而到了《艾略特先生星期天早礼拜》 中的斯威尼形象便成了对宗教神圣性的一种莫大的讽刺,所有这些都可说明斯威尼形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爱略特作品中着墨最多的就是斯威尼形象,在其作品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不同作品中出现的斯威尼形象各有千秋,分别折射了爱略特的神话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学观等理念,同时也表现出来其对现代社会精神状况的不满。爱略特借斯威尼之口,折射出其创作理念和思想观点,也是我们研究其精神世界的很好媒介和桥梁。

猜你喜欢
爱默生艾略特组诗
可见光(组诗)
苍凉组诗
微言大义
章鱼心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爱到永远”
———摄影大师艾略特·厄维特拍的一组情侣照片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艾略特的蜜月
剖析艾略特《米德尔马契》中的悲剧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