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校企合作背景下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计算课程教学改革

2019-12-26 08:44欧阳浩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工科双创校企

欧阳浩

(广西科技大学计通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

为适应新一轮的科技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的发展,进一步实现“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国家战略。2017年开始,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助力于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需要各个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上做出更多的创新和调整,从而满足人才培养的新需求[1]。而新工科下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平台[2]。

当今,智能手机基本已成为人们必备的电子产品,而其中大部分是基于Android 平台设计的。Android 操作系统有着免费开源,运行稳定,界面友好等特点。为了应对移动智能设备的飞速发展,在各个高校中开设了与移动计算相关的课程,而这些课程中大部分也是基于Android 平台而设置的。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市场必然会对于基于Android 的移动计算课程提出新的要求[3-4]。

1 移动计算相关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的不足

移动计算目前作为一个计算学科的新的发展方向,其牵涉的学科众多,包括:通信学、计算机网络、分布式计算、智能计算、软件工程等多门学科和技术。由此,开展此方向对于专业课程的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更高,这些教师不但需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知道如何将这些知识综合运用,而且懂得设计相关的实验和工程训练。而在实际情况中,虽然近年来高校的师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新进的教师存在着研究方向过于单一,教学经验不足,缺乏工程经验等问题,而相对资深的教师而言,却又存在着知识结构相对落后,不大容易掌握当前的市场动态,很难应对市场上新的需求。

1.2 学生理论水平与动手能力的双缺失

多年来,由于教学大纲与教学模式的陈旧,在高校中培养的大学本科生,其理论上很难达到市场对于人才的要求,特别是移动计算作为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其不单单是对于某门课程有着相应的理论要求,同时需要能将这些相关的课程融会贯通,能够综合地运用相应学科的知识,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创新。同时,在以往的教学环节中,又存在着偏重于课堂教学,与之相应的实践课程存在缺失,或者实践课程与市场的新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不一致等问题,从而使得学生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

1.3 实践场地不足与设备的落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相应的硬件及软件的更新也在不断地加速,但在高校中由于学科众多,设备资金存在着相对不足的问题。这些落后的实验设备必然影响相关课程中实践部分的开设。除此之外,许多高校在采购的监管过程中,过于拖沓,造成最新的采购计划,到后续的招标及设备最后的提交,整个环节的周期过长,购置的“新设备”不再是市场上的新设备,也影响着实验课程的开展。

1.4 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创新创业能力的不足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教学方式,学校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一种相互了解,相互协作的机制,这就造成学校每年培养了一大批愁于就业的毕业生,而市场又渴望能获得符合其需求的大量人才。由于学校本身在专业划分中的局限性,其大部分精力只是着重培养学生某项专业能力,而缺乏对于公司运转、商务能力、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创意策划等能力的培养。由此,其培养的学生鲜有市场所需的创新和创业能力。

2 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

新工科可以理解为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和工程实践的创新与进步、不同学科的交叉与交融,所形成的新兴工程学科或领域、 新范式和新工科教育等综合概念。新工科建设要“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通过增量优化、存量调整、交叉融合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通过明确工程人才能力体系,按照工程逻辑构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模式,建立完善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形成分类培养,提高质量。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必然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2.1 建立校内外的双工程训练中心

实践课程一直是工科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更是要求学生懂得综合运用学校所学知识,进行相应的工程训练和实践,学校及企业也去实现各个学科的融合和交互。以往的学校内的工程训练的模式,其运行模式比较单一和封闭。而在建立校内外交叉的工程训练中心,既能请对应企业中优秀的工程师走入学校,完成实践课程的指导,又可以将学生送出校园,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开发中。这一种交叉模式,解决了学生理论环节的学习,同时有着企业实际开发经历的培养。在企业的实践环节中,除了提升专业能力,更是能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对于企业运营模式的了解,为以后其企业工作或者创新创业都有着很大帮助。

2.2 建立大学生双创中心

新工科的要求下,需要进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在很多高校中,缺乏一个专门提升学生相应能力的双创中心,不能进行有的放矢的双创教育,从而建立一个独立于教研室,甚至独立于学院的大学生双创中心就显得尤为必要了。在此中心中需要帮助学生完成各级别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实施、监督以及最后的结题验收等工作。同时,对于各种大学生专业相关比赛信息的收集、筛选、组织和成果的整理及展示以及最后的经验交流等工作。此中心,更是需要完成各双创项目的总结,最终提升,形成能够服务和培训各个学生的项目,而不再是单单服务于参与项目人员,各参赛人员。同时完成理论课程的整合,拓展学生的专业理论,帮助他们完成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和提升。

2.3 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学时少,知识点多,将学科内部以及各学科之间,以各门课程设置的方式进行了分割等诸多问题。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又有着,能集中完成理论的学习,问题的解答,面对面的完成知识的传授等这样的优势。所以,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不是要完全颠覆以往的教学方式,而是进行相应的扬长避短的改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为此创新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线下还是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而线上除了相应的理论课程视频展示外,更能提供实际工程项目的展现,提供实现融合各课程、各专业的教学平台,而工程或研究的业务流程的组合及细节的剖析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来设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3 基于Android 操作系统的移动计算课程教学改革

在新工科及校企合作的要求下,基于Android 的移动计算课程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学大纲的调整

以往的移动计算只是计算机相关专业中的一个专业就业方向而已,由此在开设移动计算相应课程中,缺乏一个整体观和系统观,而且未能体现新工科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由此,在移动计算相应课程的教学大纲中,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在原有的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将部分课程或课时在双工程训练中心、双创中心中完成。在大纲的教学方式设计中,体现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模式,提供线下授课线上补充,线上学习线下指导等多种学习方式。

3.2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新的培养,其关键是能发现新问题,并围绕此问题拓展研究、解析,总结,最后形成新的理论或新的经验,提供新产品。而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的社会实践能力、协作和管理能力的培养。由此,需要在双工程训练中心、双创中心中开设企业通识课程,学科前沿介绍课程,从而提升学生的眼界及创新思维。

3.3 移动计算思维与各个应用场景的结合

虽然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学科交叉,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不能脱离原来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不然创新及融合最终成为无根之木,失去了自身专业上的优势。新工科下,专业能力的培养不单单是知识点的学习或某项技能的掌握。更应当是一种思维模式的培养,而移动计算思维除了以往计算思维,如数学模型的建立,算法的设计,程序的实现等方法外,更是需要有着分布式、网络化、智能化、大数据等特征的计算模型的拓展。在此思维模式下解决各个应用场景中的新矛盾、新问题。

4 结语

随着工业及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若干年里,必将完成产业的整合和提升,会出现新的专业或新的应用需求。新工科的背景下,基于Android 操作系统的移动计算课程建设,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加大校企合作,开设双创课程为新时代的需求,提供了相应的保证。

猜你喜欢
工科双创校企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