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发展:基于共享理念的文化民生发展新路向
——以常州为例

2019-12-26 10:20
文化学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常州民生主体

卢 雷

文化共享是共享发展的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命题,是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如何推动文化共享实现并发挥其重要价值?文化民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实现方式。

一、文化民生及其共享意蕴

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满足之后,会产生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由文化需求催生的文化活动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文化民生一般是指人们在文化层面的生活状态,它是社会大众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于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主要包括文化主体创造、文化权益保障和文化需求满足等层面的内容。

文化民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有四个主要特性。一是文化民生主体的普遍性。文化民生的主体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现实个人”,这一主体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文化生产需要社会全体成员作为主体共同参与。二是文化民生内容的多样性。这一多样性是由社会多元文化的发展现状和多种文化需求决定的。之所以强调文化民生内容的多样性,不是说占支配地位的思想要多元化,而是要实现多种优秀文化的综合,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外来文明成果的综合。三是文化民生实践过程的全民性。这主要指每个社会成员的文化创新贯穿文化民生发展始终,通过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彰显出文化创造的强大合力,以此构成文化民生不断发展的蓬勃动力。四是文化民生成果的共享性。文化民生成果由全社会成员共同享有享用,在时间维度上既包括现有的也包括未来创造的,在空间维度上覆盖文化发展的全部领域和地区。文化发展成果共享并不是每一个体都同时、同质、同量地享有享用,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和差异性[2]。

文化民生有着深刻的共享意蕴。一方面,文化民生与共享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阐述的共享发展理念主要指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等基本内涵。根据文化民生的内涵和特性,文化民生的主体本身就是社会全体成员,文化民生的内容多样,涉及不同层次、领域的文化需求,文化民生的成果由社会全体成员创造和享用,文化民生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逐步提升的过程,由此可见,这四点与共享发展的内涵相契合,与共享发展内含的人人享有、各得其所的本质是一致的,都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另一方面,文化民生是文化共享的实现方式。共享作为一种发展理念,是指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与生态共享发展的行动指南,特别是文化共享旨在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在精神生活上实现共同进步、精神境界上实现共同提升、精神追求上实现共同发展,而文化民生就是要生产诸多高质量的文化成果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达到文化层面上共同享有享用的状态[3]。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民生本身就体现共享的价值,发展文化民生就是在实践上推动文化共享,文化民生发展不充分,文化共享就难以实现,文化民生就是实现文化层面共享发展的最主要的实现方式。

二、文化民生发展的常州样态

近年来,经济社会的急剧变迁使文化现象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而文化活动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因此发展地方文化民生是推进文化共享的现实立足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将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文化生产和消费被激活,文化民生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概括地说,常州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为价值导向构建了文化民生发展的特色新路。

(一)常州文化民生发展的基本原则

立足于地方文化发展实际,常州文化民生发展以“三个导向”作为文化民生发展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供给侧改革的导向。满足社会大众文化需求是文化民生发展立足点,常州改变以往单向的“送文化”方式,改为精准投放普惠、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二是坚持社会协同发展的导向。常州致力于将“政府推动”转为“市场化运作”,由“政府主体”到“社会协同发展”的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文化民生发展。三是坚持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的导向。文化民生要突出文化供给的公共属性和价值导向。常州文化民生坚持弘扬主旋律、宣扬正能量,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发挥好文化体现意识形态的领导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

(二)常州文化民生的实践探索及存在问题

基于“三个导向”的基本原则,常州文化民生实践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把准文化民生需求。常州自2008年起坚持每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问题设置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消费取向设置;另一类根据特定人群设置,主要包括老年人、青少年等[5]。在获取文化民生调查结果和数据的基础上,政府及时掌握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并调整文化民生建设的具体方式。第二,兴建文化民生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民生建设的依托之所。常州投资兴建奥体中心、大剧院、博物馆等大型文化功能性设施并投入运营,在中心城区形成“15分钟”都市文化圈。而在农村地区,逐步建立起了市县镇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文化站、文化室的建设水准。第三,打造文化民生品牌与平台。常州大力推动群众性文化建设活动,并将实效好的活动作为文化品牌来加以创建,形成了“文明社区天天乐”“文化100”“文化点亮生活”这三大品牌。2016年以来,每年组织面向数百个基层社区、万余场文艺巡演,同时数百个高雅文化艺术展免费向市民开放,传统节日相关的特色活动深入群众,参与人数超过100万人次以上。第四,拓展文化民生发展路径。常州通过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路径来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例如:常州电子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形成了动漫、网游等特色产业发展集群;文化旅游产业规模逐年递增,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文化创作与生产方兴未艾,《红衣奶奶》《王诤将军》等精品纷纷呈现,省级以上重大文艺项目和展示多人次获奖;“非遗”传承走出产业新路,先后建成华夏工艺美术产业博览园等新兴载体,“非遗”项目走进基层民众。第五,坚持构建文化民生的多元建设格局。常州着力构建“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文化民生建设格局,特别注重对民营性文化产业的扶持,积极培育非政府文化组织,既丰富了文化民生的主体范围,又解决了财政不足问题[6]。

由上述分析可见,常州文化民生实践成果丰硕,但从文化共享的视角来审视,未来文化民生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文化民生的主体差异明显。主体差异主要是指文化民生主体基于自身不同文化背景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接受、创新能力的差异性。由于主体差异的存在,基层社区的文化信息与资源很难做到广泛性的覆盖与满足,特别是常州一些文化资源贫乏的地方,群众的文化实践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文化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文化民生的内容过于宽泛。一般来说,处于交流、交融、交锋之中的多元文化是文化民生的基础,这导致基层文化民生的内容相当庞杂,而在这一层面监管策略相对薄弱,意识形态斗争、维护文化安全的任务颇重。实际中,许多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被社会大众拿来共享使用,追求文化产品消费数量的倾向依然存在。

再次,文化民生供给的整体层次不高。尽管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在持续推进,但与人们的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常州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文化品牌未能较好呈现地方优秀文化作品,文化民生活动中教育功能不够,哲学社会科学的文化教育及其思想引导方面还不够到位等。

最后,文化民生的机制亟待完善。文化民生是一个多方参与的持续互动的过程,但由于各方权责不明确,也未能在制度上体现,这往往使行政力量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变成一种规范化的行政任务,容易抑制其他各方的积极性。此外,文化民生的评价反馈机制也不够完善,评价渠道畅通、高效,参与人数及其有效性等问题都需要加以明确,否则会影响文化民生活动的质量提升。

三、推进常州文化民生共享发展的战略举措

根据发展现状与问题来看,要推动常州文化民生向文化共享的方向发展,就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实施战略化发展,以破解文化民生难题。为此,要以文化共享为战略导向,加快推进和实施三个层面的战略举措,从整体上实现文化民生的系统整合、制度设计、集成创新和品质提升。

(一)提升文化民生主体的共享能力

人民是文化共享的主体,提升文化民生主体的共享能力是实现文化民生共享发展的前提,而提升文化民生主体的共享能力,既要审视主体自身的教育文化情况,也要考虑主体的共享意愿与需求。

1.厘定文化民生主体的需求

要坚持和完善问卷调查、电话采访、网络问谈和基层走访等多种方式来识别、明确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通过积极引导教育明确未来文化需求的发展趋势,从而对需求发展能够做到整体把握,并为文化生产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决策依据,实现文化需求的规律分析[7]。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做好镇(街道)、社区(村)一级的需求分析,实现层次化区分。

2.激发文化民生主体的活力

文化民生主体活力主要指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与愿望,在生产创作这个“端口”体现得尤为明显。为此,要重点加强文化界行风建设,积极引导文化主体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恪守职业道德,认真履行社会职责,树立良好风气和社会形象,组织开展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家评选工作;在文化报刊和文化网站、微信平台上加大“德艺双馨”文艺家成就和事迹的宣介,建立、健全文艺人才的奖励激励机制。

3.加强文化民生主体能力培训

文化人才是文化民生主体中的优秀分子,要在地方层面创新人才举荐、教育培训、资助保障的政策体系,再由文化人才带动志愿者、普通民众的能力培训,提升文化民生整体的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文化民生共享发展的运行体系

实现文化民生发展的共享目标,必须要完善文化民生发展的共享体系,这一体系是以现有的文化民生共享发展的体系为依托逐步推进的。

1.文化民生发展的资源融合体系

文化资源是文化民生、文化共享的基础。常州文化资源获取主要是依托市、区、乡镇层面的文化服务中心来进行,在厘清基层群众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建立文化资源库,并加强管理、实现共享,确保优质高效、及时更新。同时,还要注重积极借鉴各种优秀文化资源,对不同层面、不同地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实现文化产品的融合创新。

2.文化民生发展的服务对接体系

文化民生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基层,打通文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优质文化产品与群众之间有效对接。文化服务对接可因地制宜地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如常州薛家镇文化服务中心采用的群众“点单”、文化服务组织“接单”,文体协会、志愿者和文化行政机构联动,重点向农村倾斜和输出的方式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3.文化民生发展的效果评估体系

文化民生发展需要构建行之有效的评估体系。在内容上,要紧贴文化民生发展构建科学评估指标,并构建相应的内容体系;在形式上,要不断完善调查问卷,官方网站开设在线调查,示范社区定点放置意见箱,日报、晚报开设意见专栏,不定期走访等传统评估方式,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尝试引进第三方评估。

(三)构建文化民生共享发展的保障机制

文化民生的共享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强有力的制度机制加以保障。鉴于文化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的特点,文化民生要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构建长效机制,包括文化民生发展的监测机制、协调机制与反馈机制[8]。

1.文化民生发展的监测机制

监测机制是要发挥监测文化民生发展的过程、结果和质量以及合法与规范性的机制,意义重大。常州构建文化民生发展的监测机制,最重要的将监测的过程性、有效性和方向性三者结合起来,既保证监测机制运行得以贯穿文化民生发展全过程,又以科学的监测方法保证监测数据和结果的有效性,同时保证文化民生发展方向上的全民性和共享性,始终体现共享发展的价值意蕴。

2.文化民生发展的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将监测获取的文化民生的信息数据及时有效地反馈给相关管理部门或者社会大众。常州构建文化民生反馈机制要精准实施:一是要能够及时反馈文化民生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新现象、新趋势;二是要在确保“信息清晰准确”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谁来反馈”“谁来接收”“谁来回应”,为文化民生发展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

3.文化民生发展的协调机制

协调机制是着眼整体大局,通过一定手段实现某一区域内文化民生的综合性、整体性的和谐发展。常州文化民生协调机制要通过制度设计、文化帮扶、结对共建等形式协调不同区域、领域在资源、人才和产品上的差异性,并解决差异性带来的相关矛盾与问题,实现文化民生主体共享发展成果。

猜你喜欢
常州民生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常州的早晨
论碳审计主体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何谓“主体间性”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