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新发展理念研究

2019-12-26 10:34马梦尧
文化学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理念发展

马梦尧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也相应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发展理念将人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时期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之谜”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历史之谜”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这是一种理论假设,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社会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环境,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

然而,现实中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却不总是一致的。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主义得以迅速发展。但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并没有使人类脱离生存困境,伴随着社会进步的却是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财富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人民的贫困不断增长;机器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人却变成了机器的奴隶;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生活;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社会发展以牺牲了部分甚至是多数人的发展为代价。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不一致带来了许多严重的后果,体现在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中。马克思将这种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不一致性称为“历史之谜”:“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1]从广义上讲,“历史之谜”指的是社会历史发展与人在历史进程中的生存发展状态的不一致性;从狭义上讲,“历史之谜”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发展成就和人的被压迫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对“历史之谜”的理论解决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进行了实际调研和理论探索后发现,社会发展进程与人的发展不一致的原因在于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社会关系对人的束缚和压迫。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生产力条件下,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是一种有着剥削本质的生产关系,对人有极强的压迫性,导致了人的异化。这种生产关系的本质是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要解决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不一致的问题,必须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进行社会革命,把人从剥削的生产关系中、从人对物的依赖关系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全面发展的人,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具体实践活动的人。从人的本质上看,人由个人所处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社会关系的丰富。从个体能力上看,人是有创造性力量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需要、能力和个性自由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包括生产力的进步、自由时间的增多、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其中,生产力(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社会关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

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路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在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革命来变革社会关系,消除私有制和分工,建设自由人联合体,才能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矛盾得到了解决,人从物的依赖的束缚关系中解放出来,潜在力量才能得以发掘,人的主体性才能真正实现。

(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具有辩证统一性,二者统一于社会历史实践。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现实载体,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与价值追求,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总是一致的。这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就是通过不一致性的解决实现的。

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一劳永逸,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对于每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来说,人都有不同的生存发展需要,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同的具体要求。一定时期的社会的发展满足了这一阶段人全面发展的要求,人的发展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阶段,随即产生新的需要,反过来又引领社会的进步,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阶段性的实现,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握当下的历史条件,据此制定具体方案。

二、新发展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旨归,也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的社会历史实践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极大地扩展。新发展理念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人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

(一)创新:“人力”驱动发展,发挥人的创造性才能

一方面,创新是人主体性力量的体现。唯物史观认为,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人从事的生产实践不是受本能驱使的机械劳动,而是创造性的、生动的劳动活动。只有充分发挥人的创新能力,人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国家、民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能力。创新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科技、制度、理论、文化等多个方面。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打破社会各个领域体制的束缚,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注入活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放缓,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逐渐从“物力”驱动转向“人力”驱动,用人的创造力和活力来引领发展。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人力的质量有待提高,结构有待优化。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需要通过教育和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激发蕴藏在人力资源中的巨大创造潜力,培养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在人民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协调: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人的均衡发展

社会主义运动追求的人的全面发展,是有协调性的发展。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的全面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均衡发展,要求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共同发展;从个体能力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心智、身体、品德、审美等多方面素养的协调发展。

当前,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社会阶层发展不平衡、代际发展不平衡等几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与多种社会因素相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会影响人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倡导协调的发展理念,有利于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形成更加协调的发展格局,充分激发人民各方面的发展的潜力,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和个体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

(三)绿色: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3]。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被人化,人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能动性,为人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成为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农业、绿色科技、绿色投资、绿色消费。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可以为人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发展提供支撑。

(四)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开放性发展

马克思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人的发展,提出世界性的交往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世界性的交往,即社会的普遍交往,可以突破地域性的局限,扩大人的自由程度,使人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文明成果来服务自身的发展。增强社会发展的开放性、扩大交往的普遍性,有利于实现人的开放性发展。

在当下的世界历史进程中,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国家、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与日俱增,交往日益深入。对个人来说,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伴随着挑战,人们必须不断学习,实现自我超越,以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开放的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人民更大程度地参与全球化,在世界性的交往中实现人民开放性的发展。

(五)共享:倡导公平发展,追求人发展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不是社会中部分人的发展,也不是社会多数人的发展,而是整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为基础,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必须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使社会成员有公平的发展权利和发展机会,避免牺牲个体的发展来换取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是要求社会成员公平地享受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同享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平等地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教育、医疗等基本权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必须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公共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另一方面是要求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发展的机会,这样才能充分激发主体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社会成员发展机会的平等,如推进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化、扶持弱势群体,帮助发展程度较低、发展能力不足的人群实现发展等。

三、新发展理念的实践指向:引领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用新发展理念引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把握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首先,塑造主体,充分发挥人的主体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最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5]培养人的主体性,先要依靠教育,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形成独立的主体人格。然后要建立能够充分激发人创造活力的体制机制,倡导创新的价值观念,形成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以便人们积极地在社会实践中、在创造性活动中发挥主体性力量,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其次,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充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的条件下,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更高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人民的需要转变为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只有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促使其向有利的方向转化,才能满足人民的新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最后,把握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发展人的个性、自由。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个性、自由,指的是人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自主性、自觉选择性和创造性,是人获得解放、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的个性、自由的发展,只能在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中、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实现。把握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克服二者不相适应的部分,不断追求二者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实现在物质基础上的机制体制、文化观念、生态环境等社会各方面、各领域的和谐发展,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人发展个性、自由创造积极有利的外部条件。

四、结语

从根本上来讲,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但人的全面发展并非一个纯粹自然的过程,而是需要科学的发展观来引导,否则人的发展就会走向片面化、孤立化。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诠释了在新时期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付诸于实践。当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理念,对于使人在新时期的现代化进程中得到更为健康、更为顺利的发展,从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理念发展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基于可持续理念旧建筑改造设计方案探讨
节能环保理念下的建筑给排水设计探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