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风暴法”在中职德育课堂中的应用与思考

2019-12-26 19:07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头脑风暴观点

刘 杨

(金华广播电视大学(浙江商贸学校),浙江金华 321000)

1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德育课堂的必要性

“头脑风暴”最初是在研究精神病人时,对其头脑中所产生的胡思乱想的现象而下的一个定义。它主要是通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来分析和诊断问题,并最终提出问题解决方案的一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头脑风暴法”的特征可以看出,它与传统讲授法相比,无论是从课堂教学效果,还是学生接受程度,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1.1 “头脑风暴法”符合中职德育课程的学科特点

中职德育课的课程基础目标是通过教学来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培养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说,中职德育课教学不是单纯地为了解释某个概念,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地理解概念背后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为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铺垫。中职德育课的学习是思想品质、道德修养方面的深层次学习,这种学习只有通过自身感悟才能获得真知。而“头脑风暴法”恰恰体现的是一种研究性学习的理念,通过参与者之间的群策群力、思维扩散来共同解决问题。对于德育课中一些非定性的知识内容,往往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思维想象力,从而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1.2 “头脑风暴法”符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中职生就读职校的原因大多由于中考失利。他们对学习兴趣不大,特别是对于公共基础课早已失去耐性和信心。然而,头脑风暴课堂却不同于往日教和学的课堂,学生可以在轻松讨论的氛围下异想天开而不受批判,想说什么说什么,在互相讨论、思维共振的过程中无意识地就将新知识内化。虽然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较强的思考力和想象力,只要对其学习方法予以正确引导,他们同样也可以提出非常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

2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德育课堂的操作技术

“头脑风暴法”有着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操作规则,以此来寻求更多有价值的解决方案,笔者根据所授专业学生特点,结合中职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使用了“头脑风暴法”来进行教学。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提出问题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章节框题,确定一堂课的主题,用巧妙的语言将这个主题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整堂课需围绕该问题展开头脑风暴。笔者在准备《迈好职场第一步》一课时,发现教材中对“学校人”与“职业人”的区别并没有详细阐释,但是这个‘区别’的学习恰恰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自身与上班人之间存在的差距,为接下来课程的学习做有力铺垫。所以,笔者设计了一堂头脑风暴课作为正课的铺垫,主题是‘初入职场,上班族VS学生党的区别?你准备好了吗!’,这个问题易于学生运用生活实际来总结,适合通过讨论自学的方式来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分组分工,明确规则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要将“头脑风暴”开展得井然有序,分组分工和明确规则是非常重要的。笔者在所授班级进行“头脑风暴”时,是按照寝室进行分组,一组5到6个人。这样分组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寄宿式学校,走读同学较少,寝室同学之间都较为熟悉,讨论时可以不必拘束,自由的空间使得信息量会倍增。分工包括小组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三个主要人物,每个小组可以自行选举产生,但是教师需要对主持人和记录员做相应的培训,同时要对全员做规则地强调,主要是在讨论时不得指责他人、不嘲笑,可以异想天开,答案越多越好。

第三阶段:组织讨论,认真记录

一堂课中可以用于讨论的时间为10—15分钟,也可以适时根据每个小组的讨论进程做时间上的调整,但绝不能将整堂课都用做讨论,而没有学生发言和教师总结的时间。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主持人应该积极调动讨论气氛,鼓励成员发言,而记录员要认真记录成员发言情况,为发言人做材料上地准备。

第四阶段:学生发言,观点梳理

各小组在讨论结束后,经过记录员整理,由该小组的发言人上台发言。为了避免有些学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在同学发言时趴台,看闲书,笔者要求发言同学以讲述的方式进行,正因为不是枯燥地读稿子,同学们自然也会认真聆听。这样的发言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发言同学的表达能力,了解该小组成员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秩序松散,变成几个同学的发言主场。

第五阶段:教师分析,总结评价

当小组发言结束之后,教师应对小组的观点进行分析,深化主题,提升同学们的认知水平,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笔者的这堂头脑风暴课只为解决一个问题——上班族与学生党之间的区别,讨论出来的一部分观点是大家都普遍认可的,教师就不必过多赘述了,还有一部分有新意、有争议的观点教师需要和同学们一起分析研究,这些观点更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于小组的结果性评价,笔者认为,“头脑风暴法”强调的是发挥群体力量来解决问题,因此,评价是对小组整体的评价,而非对个人的评价,但小组最终的量化成绩可以作为小组个人成绩的参考。评价的标准即可以依据小组讨论出来的有效观点多与少,以及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来确定最终的成绩。

3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德育课堂中的教学效果

3.1 有助于课堂知识地学习和内化

“头脑风暴法”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受他人的影响,这种宽松的讨论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自觉性,最大程度地提升自信心。笔者在抛出“上班族与学生党之间区别”的问题时,明显感受到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每个小组讨论总结出来的观点大都在十条以上,而且新意十足。在这十五分钟左右的讨论过程中,笔者并没有做过多解释,学生们在头脑风暴中已经可以达到自学的程度,他们出于对有价值问题地思考,对小组获胜的愿望,以及对个人认同的需要,在集体的探索中不断梳理内化经过讨论出来的各种观点,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3.2 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头脑风暴法”区别于一般课堂讨论的关键点就在于,这种方法有严格的程序和原则,正是基于此,学生们看似是在讨论,实则上是各自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上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想象力、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这种思维方法强调小组整体观点的数量,因此,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也会在无形中得到锻炼。

3.3 实现教学相长

笔者发起“上班族和学生党之间的区别”的讨论时,学生除了会有一些通识性的观点,如待遇不同,环境不同,考虑点不同之外,还会产生一些新奇而有深度的想法,如父母的约束不同,烦心事不同,规划不同,发泄方式不同等,这些观点都让笔者眼前一亮。学生们在头脑风暴课堂上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观点与观点的碰撞中不断积累新知识,而教师在参与指导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个人的视野也会得到拓展,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4 “头脑风暴法”应用于德育课堂中的教学思考

4.1 确定的问题须可行且实用

“头脑风暴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学生们的参与配合度,其关键点就在于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问题需围绕教学知识点来进行挑选,但又不能脱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确定的问题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得到’,不仅可以从中学习新知,也可以为自己树立自信。与此同时,问题要实用,即可以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讨论该问题可以收获到哪些对他们有效用的知识和观念,由此,出于解决个人的困惑他们也会将注意力和兴趣点集中到讨论中去,切实保证讨论的质量。

4.2 评价的标准须多样且严格

为了确保讨论人人参与,并且能够有序有质地进行,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头脑风暴课堂的评价标准。笔者在开展“上班族与学生党的区别”讨论时,确定了本堂课的规则,即评价。首先,课堂以小组PK赛进行,小组讨论的观点越多越好,如发现小组内有未参与讨论的同学,则取消该小组团队PK的资格,其成员就没有了个人成绩。接下来是对三名小组主要成员主持人、记录员和发言人的要求:主持人应积极调动讨论气氛,提醒未发言者积极发言,严格把控讨论基调“不指责、不批评”,讨论结束后需书写一份小组讨论情况汇报,主要是成员发言表现情况,而记录员则须认真记录每位成员的姓名及发言。他们二人的记录和反馈是对成员个人评价的有力参考。对于发言人而言,他的工作不仅是个人展示,更关乎到小组的整体成绩。纵观下来,这堂课的评价标准是比较多样且严格的,主要目的是使得讨论课不流于形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感受“头脑风暴”带来的思维激活思维的学习快感。

4.3 教师的指导须及时且得力

教师及时得力地指导是德育课堂运用“头脑风暴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辅助手段。课堂讨论极易出现组员异常活跃或是异常沉默的情况,使得讨论过程不够顺利。但是这些情况在教师的适当引导和巧妙刺激之后就可以有效减少或是避免。教师可以根据小组讨论的氛围进行适当地指导,面对讨论异常活跃的小组要帮助他们梳理观点,总结出有代表性的几个观点再继续讨论;面对冷场的小组要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问题,激发他们讨论的欲望;面对小组较内向或是较激动的成员,教师则需要耐心的个别交流,帮助他(她)及早融入小组讨论中去。

总之,在实际德育课堂教学中,根据“头脑风暴法”管理原则和流程开展的课堂讨论,是符合德育课教学特点和中职生学习特点的。这种课堂模式所营造的讨论氛围轻松自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自发地理解、研究所学知识,提升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笔者相信,中职德育课堂会因为“头脑风暴”的应用,最终促得‘教’与‘学’的双向和谐。

猜你喜欢
头脑风暴观点
头脑对对碰
观点
脑风暴大挑战
《风暴中奔跑的树》
超级头脑训练营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风暴
头脑奥林匹克
2015A/W暗黑风暴来袭!
业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