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平花腰傣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索

2019-12-26 07:35张清然杨成龙王佐方邢贺通
智富时代 2019年11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文化产业

张清然 杨成龙 王佐方 邢贺通

【摘 要】云南省新平县是花腰傣族的聚居之地,当地的民族服饰文化独具特色,而文化产业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当前文化产业面临着发展缓慢的难题。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旨在为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种思路,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花腰傣;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1.引言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有26个民族在此生活聚居,每个民族也都有他们独特的服饰文化,因此服饰文化也呈现丰富多彩的景象。在云南省的新平县,就有花腰傣族在此聚居,花腰傣文化在这里生根发芽,生生不息。如今文化产业在我国快速发展,偏安一偶的当地居民又是怎么发展这里的服饰文化产业呢?本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对其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探究。

2.背景

云南省新平县是花腰傣文化发展的昌盛之地。花腰傣族在历史的沿袭中,是与古滇国皇室血脉一脉相承的,在其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他们的服饰,专家称“花腰傣服饰是穿在身上的艺术,写在身上的历史。”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完善,从以“物质消费”为主逐渐转向以“精神文化消费”为主,极大地刺激了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另外,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出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使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创意产业热情高涨,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逐年提升。

因此笔者走进新平县,与当地的村民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对典型的文化服饰产业传承人——刀向梅女士,进行访谈并分析。花腰傣服饰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需要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有担当、有意识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3.云南省新平县花腰傣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花腰傣服饰最大的艺术价值就是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刺绣技术的应用,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调研、走访,我们发现,花腰傣服饰的刺绣技术的主要传承人大多居住在新平县的戛洒镇和漠沙镇,由于两个镇子地处大山之中,交通闭塞,外地人与本地人进出都很不方便,导致传承人们耗费很长时间手工制作的精美服饰大多只能在当地自产自销,市场规模很小,增长缓慢,通过调研分析,我们总结出花腰傣民族文化服饰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以下几个问题:

3.1款式传统,不符合时代潮流,难以迎合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

受限于传统思想和地域位置的影响,目前花腰傣服饰的样式多为传统样式,很难有新的产品和样式的开发和创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服饰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而对于这些小众的民族服饰来说并没有能够及时做出改变和融入现代元素。

3.2文化传播度不够,文化产业发展缓慢。

花腰傣族的聚居地主要集中在玉溪新平县,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当地的交通也不太发达,因此花腰傣服饰文化主要还是封闭在新平县附近,导致外地人对这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了解度不够,因此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仅仅在这个区域内进行发展,仅仅靠当地的30多万人口是很难发展好花腰傣服饰文化产业的。

3.3纯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花腰傣服饰的制作方式多采用纯手工制作,多为当地花腰傣族的妇女在农闲时制作,虽然保证了单件产品的质量,但手工生产效率很低,并且当地人很多只是在闲时才会去制作服饰作为副业,并且手工制作的成本较高,同时手工制作不能保证产品的统一化、批量化生产,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影响了服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质量的标准化。

3.4一线生产的匠人积极性不高,没有良好的激励制度。

受限于当地居民的收入状况,精美的手工制作的服饰定价又不能过高,难以体现出其应有的经济价值,而传承人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极大地打击了传承人的制作热情,年轻人也不愿意去学习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导致花腰傣服饰的刺绣技术正在逐渐失传,面临后继无人的境遇,没有很好的激励制度,在一线制作的工人没有积极性。

4.云南省新平县花腰傣服饰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文化产业是我国几大支柱产业之一,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对于云南省新平县来说,文化产业是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器之一,而新平县花腰傣服饰文化又独居特色,如果能夠有针对性地发展好当地的花腰傣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产业对于当地脱贫攻坚、改善民生等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前文所提到的问题,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发展建议:

4.1个性化定制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大,文化多样性使人们对于文化的审美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虽然当地花腰傣服饰独具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因此,笔者建议,花腰傣服饰应该进行个性化定制,在保留花腰傣服饰的核心——傣绣的基础上,在线上和线下提供个性化定制的通道,使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融入自己喜爱的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这种文化碰撞可能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4.2加大宣传力度

针对花腰傣服饰文化传播度低的问题,笔者建议,花腰傣民族文化一定要走出去,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将民族文化传播到“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文化知名度的提升可以使人们的目光聚焦到当地,扩大当地的旅游市场,从而使当地的服饰文化产业得到发展。

4.3手工与机械生产结合,产品质量标准化

针对当前花腰傣服饰纯手工花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笔者建议,花腰傣服饰应该在保留傣绣的基础上,将其他可以机械化生产的部分(如布料)进行机械化的规模生产,这样可以兼具效率与质量,同时机械化生产也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的标准化,不会出现手工生产带来的质量上的参差不齐。

4.4股权激励

由于当地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缓慢,导致当地的手工艺人收入普遍不高,生产积极性低,这会抑制当地的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综上,笔者建议,成立一家昆明市花腰傣刺绣创意发展服务中心(有限合伙),选址在昆明的民族村,与新平最大的花腰傣服饰生产销售商——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制作服务中心达成长期的共识与合作,这样有利于花腰傣服饰文化产品走出去,依托昆明这一庞大的市场进行销售。最重要的是,当地的非遗传承人可以自愿以有限合伙人的身份出资入股我们公司,他们只参与公司的分红,不参与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也更有生产积极性,从而达到互利共赢的局面。这样可以为花腰傣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更好的契机,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使当地居民生活更美满。

5.结语

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对云南省新平县花腰傣服饰文化开展了实地的调查研究。本文对花腰傣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针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困境提出建议。花腰傣服饰文化丰富多样,笔者的考察还不够全面,而对其创新发展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笔者也将会持续关注花腰傣服饰文化产业发展的状况,尽己所能为其提出更多的建议。

作者简介:张清然(1998—),女,河北唐山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创新创业班)专业本科生。杨成龙(1997—),男,云南临沧人,云南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王佐方(1997—),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创新创业班)专业本科生。邢贺通 (1997—),男,辽宁大连人,云南大学工商管理(创新创业班)专业本科生。

基金:云南大学创新创业训练经费资助:云南省新平县花腰傣服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创新性研究(201803012)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文化产业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